徐風國,張暉,孟凡美,沙丹
[摘 要] 成人函授課程利用“互聯網+”課堂探索函授教學的新模式,符合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教學質量有所提高,還能緩解函授學生的工學矛盾,是值得探索的函授教學改革措施之一。通過探索函授“互聯網+”課堂與面授課堂融合方面積累的經驗和教學實驗證實了該模式與函授的“教與學”都相得益彰。拿捏好互聯網課堂與面授課堂的比例,是函授教學新模式探索的關鍵。
[關 鍵 詞] 函授;“互聯網+”課堂; 面授課堂;融合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1-0192-03
一、引言
成人函授教育滿足了成人在完成工作任務之余實現高等教育目標的追求,得到廣泛認可。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函授教育利用“互聯網+”課堂進行教學可以豐富函授課堂教學的形式,拓展教學內容,增強上課的“便利性”,因而“互聯網+”課堂在未來必然成為函授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學模式,研究新型函授教育中“互聯網+”課堂的應用問題對函授教育的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函授教育是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保障一定數量的面授教學課時,輔助自學環(huán)節(jié)等,經考核合格后,即完成課程學習。不同于網絡教育是利用互聯網等傳播媒體的教學模式,在函授教育中融合“互聯網+”課堂與面授課堂的教學實施要有三個重要前提,首先符合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其次能保障教學質量有提高,最后緩解函授學生的工學矛盾。函授中實施網絡教學如何與函授自身課程相互融合?如何實施能夠保證函授課程本身的獨立性,不至于與網絡教育混同?解決好這些關鍵問題才能實現用“互聯網+”課堂手段提升函授教育的質量和層次的最初目標。
二、函授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函授課堂互動難
函授學生來源于各行各業(yè),對函授課程的態(tài)度不一,大部分學生將拿證書視為函授教育的唯一目的,班級凝聚力低,許多學生對面授環(huán)節(jié)不重視,總覺得屆時參加考試通過就行,甚至有學生認為函授教育就是混文憑,不到學校來考試也不來上。即便上課也并非自愿,有的學生認為上課也是被制度逼迫的,課堂思考和討論就更沒有積極性了。由于不是出于自愿的原因,函授課堂教學很難形成互動。
(二)函授教育工學矛盾惡化,面授機會少之又少,教師授課熱情被打擊
選擇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學習形式的學生大部分有工作單位,一方面是所在單位員工的整體素質、學歷及能力提高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學生個體考慮有利于將來的發(fā)展或專業(yè)技能的提高,幾乎都是考慮利用工作外閑暇時間學習,工學矛盾相對較為突出,學生所在行業(yè)的特征、工作外時間不一定相同,很難形成一致,從高校來說,函授教育一般要求每學年200學時的面授教學,折算下來最少也需要20天左右,所以要安排每學期10天左右的面授課堂教學。對有固定工作的人來說,每年要在非工作時間中再擠出20天的時間是非常困難的,必然要占用一部分工作時間,有的學生根本沒法請下假來,干脆就不來參加面授。
隨著近年來成人高等教育規(guī)模日益增加,首先,安排面授課堂是一項系統繁雜、工作量大的教學的任務。學生缺乏課堂學習的能力和基礎,學生本身的文化基礎太差,專業(yè)知識也非常有限。其次,大學里繼續(xù)教育學院的師資基本都來自本校的教師,對函授學生沒有足夠的認知,學生上課往往感覺難度較大,難以駕馭教學內容。再次,學生自己對學習的看法也各有千秋,有的非常在乎面授機會,希望老師多多指導,積極教學。也有些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對所學內容缺乏求知動力和愿望,來上課也是渾渾噩噩。
教和學是相輔相成的兩個過程,教師的教學熱情、教研水平來源于學生的參與和高效的反饋,提升課堂教育質量的關鍵是學生愿意學、老師愿意教。實踐中,教師課堂教學的成功來源于與學生豐富的互動,有許多常年教學評優(yōu)的教師甚至坦言,課堂上學生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當堂課老師的講學興致和授課績效,如果能夠得到較多學生的反饋,老師的上課熱情直線提升,學生和老師都能從課堂中得到滿足和愉悅。反之,函授教學的課堂往往是門可羅雀,學生三三兩兩,極大地影響了教師的課堂表現,也制約了函授的教學質量。
少量社會力量辦學時,對課時要求視而不見,有的甚至就是復習考試環(huán)節(jié),沒有整體教學過程的規(guī)范與實施方案,造成了學生參加課堂面授的信心動搖。
三、“互聯網+”課堂與面授課堂融合機制探索
2015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鼓勵互聯網企業(yè)與社會教育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發(fā)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鼓勵學校通過與互聯網企業(yè)合作等方式,對接線上線下教育資源,為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新方式。推動開展學歷教育在線課程資源共享,推廣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等網絡學習模式,探索建立網絡學習學分認定與學分轉換等制度,加快推動高等教育服務模式變革。”
“互聯網+”是移動網絡的新型應用平臺,信息的傳播瞬息之間,獲取數據和信息非常便捷,信息獲得者可以選擇自己的時間、空間及地點等,各種基于“互聯網+”的微課、慕課、翻轉課堂、視頻公開課及在線課堂等大數據教學平臺和學習資源不斷發(fā)展與壯大,學習終端延伸到移動設備。隨著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持續(xù)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參加繼續(xù)教育,傳統面授課堂對學習者來說,合理、適度推廣“互聯網+”教學課堂,打破時空、地域等界限,可利用零散的碎片化時間學習,可緩解工學矛盾,在保障函授教學的同時,適當考慮學生學習的安排,讓學生自學學習。
高校通過多年的數字化平臺與資源的建設,時刻探索繼續(xù)教育教學、管理和學習的新模式,搭建依托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及“互聯網+”的教學、學習、互動的數字化資源共享遠程教學與培訓平臺,整合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xù)教育、行業(yè)高校間合作、校企合作及區(qū)域高校聯盟等可利用的數字化資源,在云端提供“互聯網+”課堂,為繼續(xù)教育提供了靈活的教學手段。
高校在函授教育面授課堂中引進“互聯網+”課堂是對傳統教育效果的拓展,不是替代關系,更不是有了“互聯網+”課堂就不要面授課堂,而是結合面授課堂面對面教學與“互聯網+”課堂個性定制自主選擇的各自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了更好探索“互聯網+”課堂與面授課堂的融合機制,高校繼續(xù)教育學院通過樣本實驗考查課程融合的機制。方法是選取一些專業(yè)課程,在保證總教學課時的前提下,適量減少面授課時,一開始減少大概五分之一面授課時數。通過實施“互聯網+”課堂的來補充五分之一的面授課堂課時,待到一段時間課程結業(yè)后進行問卷調查,百分比八十八的學生愿意通過平臺學習(見表1),且效果并不比面授課堂的效果遜色,更多學生愿意完全用純“互聯網+”課堂來完成函授教育的學習,并表示愿意嘗試時間安排在網上授課課時,為了證實互聯網授課是否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校繼續(xù)教育學院通過樣本又進行了新一輪的嘗試,將授課比例改變?yōu)?∶2,增加了互聯網的授課比例,結果學生還是愿意更多網絡教學(見下表)。
在訪問中,學生也坦言老師互聯網面授的方法比較新穎,教學方式靈活,他們更愿意以這樣的方式學習,希望學校多安排這樣的課程方式。比起枯燥的自學方式,他們更喜歡高校繼續(xù)教育學院推出的“互聯網”面授的方法,老師模擬上課進行全程錄像,學生可以從平臺進行跟評,有不懂的問題可以通過跟帖的方式向老師提出,老師也可以在課余時間進行解答。這樣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而且也沒有降低課程的吸引力。
四、“互聯網+”融合的實踐探索
用五分之一的面授課堂教學課時,用“互聯網+”課堂來補充,一般會形成“面授課時10天=面授課時8天+互聯網+課堂6天(折算面授課堂教學2天)”,經相關函授教學班嘗試數據顯示,能夠提高到課比例十分之一左右,學生學習內容或純授課的效果比傳統課堂更佳。
在函授入學教育的環(huán)節(jié),輔導學生進行遠程網絡學習,借助于“互聯網+”課堂從事課前、課中、課后復習,滿足部分學生在課程結業(yè)后的還想進行有關知識點學習的愿望,提供給學生進入遠程平臺ID及KEY等,開通相關專業(yè)涉及的所有課程,要求學生每門課程至少保持60課時(折算6天左右)的學習,通過視頻課堂學習、提出疑問、完成相關學習章節(jié)的作業(yè)及定期測試等,邊學習邊鞏固,消化掌握后再學習后續(xù)的內容,遠程學習平臺全過程記錄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節(jié)點,在課程學習進度上顯示學習情況,并按規(guī)則計算學習的考勤分。
課程教學質量指數的分析顯示,純面授課堂教學,沒有實施“互聯網+”課堂,課程安排教學40課時,到課率整體保持在百分之七十三左右,考試出勤率百分之八十五左右,課程考試通過率百分之九十五左右;面授課堂一直沒有參加的學生比例千分之四左右,課程的學習跟其他年級補課程學習;實施“互聯網+”課堂與面授課堂教學融合,課程安排面授教學32課時,“互聯網+”課堂學習安排30課時學習(折算面授課堂教學8課時),到課率整體保持在百分之八十五左右,考試出勤率百分比九十二左右,課程考試通過率百分之九十七左右,兩種方式混合一直沒有參加的學生萬分之十五左右,課程的學習跟其他年級補課程學習;整個班級畢業(yè)率較以前同類班級提高百分之三左右,獲得成人學位率提高百分之二左右。
南京農業(yè)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在函授課程的“互聯網+”教學中非常重視提高教學質量,豐富教學素材與社會實踐的內涵,教師授課改變了以往照本宣科、以理論教學為主的傳統模式,課堂氛圍靈活,質量有顯著提高。
五、學生對“互聯網+”教學的認可度和感受
通過將傳統課堂融合,將課前自學、授課內容與社會實踐反映的知識需求掛鉤,學生選擇學習時間靈活,不影響學生本身固定職業(yè)的工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知識,高校提前1個學期就將下學期的授課計劃、“互聯網+”學習課程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提前自學。面授課堂教學時,要求學生在“互聯網+”平臺進行一定時間的學習與練習,通過問卷調查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和疑惑,平臺學習時數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項評分標準,以督促學生預習科目。
各課程面授課堂的調查問卷交由具體管理人員,分類統計后,在面授課堂教學前20天左右反饋給老師,授課老師針對難點和疑惑做好授課準備。除了理論講解之外,重點給學生講解問卷統計的難點和疑惑,學校將每次問卷內容裝訂成冊,作為學生學習課程的輔助學習資料,真正做到授課內容與工作實踐的知識需求掛鉤。
學生參加學習的時間的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提升,教師的教學熱情和質量比以往提高了很大層次。同時,學生表示為了督促相關課程的學習,面授也是不可或缺的,老師可以在面授課堂上針對學科的關鍵知識點進行系統講解,也可以當面輔導學生的課后練習,學生感覺到面授課程更加重要和有意義。受訪學生向學院反饋,比起以前完全沒有準備的坐在教室里聽老師把課本從頭到尾講一遍,聽得云里霧里,因為短時間內要把全書的內容過一遍,因而老師講得很快,學生全程都很吃力,互聯網課堂迫使學生在講課之前就做了預習,已經了解基礎知識點后,再來聽老師上課就感覺有的放矢、讀寫自如了。
六、結語
高校探索函授“互聯網+”課堂與面授課堂的教學融合,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可,并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社會效果,實現了資源共享,同時兼顧個性化的需求,具有靈活性、方便性、實用性,打破了教育在地域和時空上的限制,保證了更多的學習者同時在線,對提高學校社會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較高的創(chuàng)新性。當然,探索函授“互聯網+”課堂與面授課堂的教學構建融合需要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高校積極利用各類資源豐富“互聯網+”課堂內容,在政策和許可的范圍內認真鉆研,大膽嘗試。
參考文獻:
[1]張銀玲.“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新形式及其發(fā)展[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7).
[2]徐風國.高校遠程教學聯盟平臺及課件資源共享建設探索:以南京農業(yè)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為例[J].中國農業(yè)教育,2012(6).
[3]駱瑋.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應用型技術院校“互聯網+大學英語”教學研究[J].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17,27(1).
[4]陳友.網絡化教育背景下教師職業(yè)能力體系研究[J].亞太教育,2016(4).
[5]陳琳.中國教育信息化20大慶之年新發(fā)展:2015年中國教育信息化十大新聞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