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琪
【摘 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必然會希望建筑的物質屬性更符合其基本需要,更富有人情味,更有文化氣息。于是有了行為學、心理學、人體工程學、格式塔理論等的發(fā)展。使建筑師們研究探索了這些新的需求,從而出現了建筑環(huán)境學,建筑心理學等新的學科理論和更科學更合理的建筑設計規(guī)范,設計出更具有時代精神,更為人們欣賞和接納的現代化建筑。
【關鍵詞】建筑文化;設計風格;文化背景
一、建筑文化的內涵
建筑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屬地區(qū)的地域特征等在群體或個體建成環(huán)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內核”文化與“外緣”文化構成的?!皟群恕蔽幕侵敢环N文化長期以來形成的本質的東西,它是古老的、純種的、發(fā)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緣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青的、非純種的,發(fā)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內核文化具有強大的持續(xù)傳延能力,當我們起越一個地區(qū)建筑的表象內容去追尋隱匿在其背后的淵源所在時,就會發(fā)現其本質的東西、精髓的東西是一脈相承的。
當然建筑文化也會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而前進、更新。其發(fā)展、更新有兩條途徑,一是靠“內核”的裂變或聚變而產生巨大能量推動自生的更新變化,由于其動力來自于內核本質結構之中,因此其變化是主動的、有秩序的,它與自生文化的關系也是一致的、和諧的。例如另一種途徑是靠“外緣”文化的影響?!巴饩墶蔽幕淖饔靡婚_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動的、無秩序的,但通過長期對內核文化的沖撞和滲透,推動“內核”文化發(fā)生相適應的轉化。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這兩條途徑往往是同時存在,共同推動人類文化的發(fā)展、進步,實現實質性的升華。
在當今這個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吸收、包容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其恰到好處地融匯于自身地域文化的“外緣”繼而逐步向“內核”轉化,更是文化發(fā)展、進步的重要途徑。這種對異文化有選擇的借鑒、吸收將創(chuàng)造出更富有時代意義和生命力的新建筑?,F代建筑使用的物質材料主要是混凝土。它可以容易自然地表現以“石”材為主,西方建筑“凝重”的文化特征,但通過鋼筋混凝土來刻畫表現木構架的造型形式,難以從本質上表現日本建筑特有的“輕盈”文化特征,日本建筑師通過鋼、木、混凝土的復合型現代建筑材料,綜合運用結構形式的表現,尤其是對細部構造的大量研究,將日本的建筑文化特征表現的淋漓盡致,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tǒng)文化與新技術、新材料之間的,成功地實現了文化的“外緣”向“內核”的轉化。同屬東方文化范疇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緣”向“內核”文化的成功轉化,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華夏文化經過五千年的歷史沉積,內核質量亦趨龐大,表現出了巨大的獨立性、純正性和遺傳性。在為悠遠的歷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時,這種“內核”文化又顯得負荷過重、進程緩慢,對外來文化的反應能力及接納能力相對不足。
因此為擺脫其自身文化“內核”過于負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納人類所共同擁有的現代文明精華,并將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為中國建筑文化的“內核”之中,并加速實現這一轉化,是我們這一代建筑師將要不懈努力的。
二、對建筑外飾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關系的探討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不論是物質技術的,還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歷史的延續(xù)性。追蹤時代和尊重歷史,就其社會發(fā)展的本質講是有機統(tǒng)一的。
(1)現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建筑文化的多層次性。
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建筑物質財富和建筑精神財富的總和可謂建筑文化。它是人類建筑活動方式和建筑產品的總和,是社會文化中的一個局部層次。具有自己的對象和內涵,建筑文化的本質在于它是環(huán)境文化,生存文化,社會文化和歷史文化。建筑文化由內到外可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表層形態(tài)是物,即它的物化形態(tài),主要是建筑物材料的選用,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等客觀的物所反映的;第二層次,中間形態(tài)是物結合,也可稱作精神意志的外表。如各種規(guī)范、法規(guī)和創(chuàng)作理論等;第三層次,是深層形態(tài)即心,是某一文化的整體精神,如倫理道德、宗教感性、民族習性和價值觀念等,它直接指中層的變化,它無聲無形,只有思考,分析才能感知它的存在。外層的建筑文化較松動,容易改變,越往里越穩(wěn)固,觀念的東西最難改變。大多數建筑是器物性文化,重在功能即使用。
現代社會生活的多元性決定了現代建筑要滿足人們的使用功能就必須具有多元性,而不能是一元的,單一的。建筑的作用在于給人類提供活動的場所,而現代人們的活動是多樣的,建筑類型也具有多樣性。居住建筑,商業(yè)建筑,工業(yè)建筑,公共建筑、紀念性建筑等等都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要求?,F代建筑文化也就不同,居住建筑、工業(yè)建筑追求的是經濟適用,公共性建筑則追求更多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工業(yè)化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現代建筑也在世界遍地開花。東西方的社會形態(tài)結構是不相同的,生活習慣,習俗等等都不相同,社會文化也不同,因此在相應社會生活形態(tài)中的建筑文化也是不同的?,F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源于現代社會生活的多元性,各個民族,地域的衣、食、住、行都的多元的,因此,現代建筑文化也就具有多元性。社會文化的多元性加深了現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特別是紀念性、公共性建筑物,必須適宜當時當地的社會文化,否則會遭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批評。
現代社會隨著交通工具,通信通訊的發(fā)展,人們的交流也越來越繁多,文化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文明的沖突使得我們的社會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建筑世界也是如此,每年的世界建筑師協(xié)會的建筑師年會,各種各樣的建筑展覽,講座,討論會等等建筑思想、建筑文化的交流頻頻,增強了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優(yōu)秀的建筑思想,建筑文化得到交流,發(fā)展?,F代建筑在二戰(zhàn)后出現了若干思潮,主要有對“理性主義”的充實和提高,講求技術精美的傾向,“粗野主義”、“典雅主義”,注重高度工業(yè)技術、講究“人情化”與地方主義傾向、講究“個性”與“象征”等等,充分體現了現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這些傾向在全球各地都有體現,北歐的阿爾托設計的建筑體現芬蘭的地方性與民族性,丹下健三的香川縣廳舍則體現了“粗野主義”和地方性。現代建筑文化是全球性的,它的影響達到世界的每個角落,雖然沖突不少,但它基本適應了各種社會形態(tài)和社會風俗習慣。
(2)現代建筑文化的發(fā)展趨勢現代建筑文化具有包容性,具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它是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的。
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生產發(fā)展的同時,也必然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推動著觀念的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文化功能主要是推動建筑文化的第三層次的發(fā)展,這是最具革命性的力量。它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促使人們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的改變,這是深層次的動力。新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新的建筑哲學和建筑理論,導致了建筑文化的變革。近代科學技術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新型的建筑材料,各種先進的建筑設備,科學的結構設計理論,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tǒng)。再加上建筑設計管理和建筑管理的科學化、合理化、系統(tǒng)化、幾乎可能使建筑師們進行為所欲為的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 黃楠.談當代地域建筑保護誤區(qū)[J].山西建筑.2013(32)
[2] 蔣勇杰.地域建筑的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國地域建筑與文化研究院地域建筑專題研究探索[J].建筑與文化.2013(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