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明利
摘要:世界是多極化的世界,思想也是多元化的思想。中西方社會不同,必然導致思想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二者之間絕不是互相對立水火不容的,我們應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使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本文以獨特的馬克思主義視角分析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以中國的整個歷史長河為主線,分析在歷史長河演進中對待孔子思想的態(tài)度變化,深刻挖掘孔子思想在新時期下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孔子 傳統(tǒng)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B8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1-0107-03
東西方思潮之間存在很大差別。西方注重的是格物致知,東方講究的是經世致用。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大學》中明確提出,通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從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朱熹理學這一思想在哲學上與西方的格物致知極為相似。通觀中國整個歷史過程,各個朝代的更替從思想上來說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概括為各個領導階層對待孔子思想的態(tài)度上。這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里講到的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而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社會意識有時會滯后于社會存在。這就導致有時人的思維意識存在偏差。不能正確揭露社會上的矛盾,從而解決社會上的問題。
恩格斯在講到我們如何對待歷史上的文化遺產時強調:“問題絕不是簡單的拋棄這兩千多年的全部思想內容,而是要批判它,要從這個暫時的形式上,剝取那些錯誤的,但為時代和發(fā)展過程本身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義形式中獲得的成果?!鞭q證否定觀也極為強調要辯證地對待我們的文化遺產,既不可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可簡單的否定一切。否則必然走上形而上學的否定觀。讓我們誤人僵化的思維模式。
一、古代孔子思想文化在發(fā)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代,對和平的熱愛體現在他周游列國,對文化的熱愛體現在,他總結了夏、商、周以來各個時期的優(yōu)秀文化,對以后中華民族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中華民族在發(fā)展中逐步形成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優(yōu)秀民族精神,對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具有強大的推動力,這一點孔子儒學是做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到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到了正統(tǒng)的地位,成為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的基本國策,并為廣大人民所推崇??鬃尤鍖W在維護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不可忽略的是,在生產力極不發(fā)達的硬件環(huán)境下,孔子是如何推廣傳播自己的思想的,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現在,我們很容易做到這一點,這著實值得我們深思。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無處不在的,自然界、人類社會、意識形態(tài)都是事物矛盾運動的結果,矛盾貫穿于一切運動變化發(fā)展的過程中。任何事物本身都包含著事物對立性或斗爭性、同一性與統(tǒng)一性的兩個方面。在這個過程中,表現為既有量的變化,又有質的飛躍。而在現實生活中就表現為和平與動蕩。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進程中,和平與動蕩并存。在和平時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安定,促進了國家的繁榮與發(fā)展,而在社會動蕩時,就顯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國家的發(fā)展。當然,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能動的反作用。因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有時候社會意識會明顯滯后于社會存在的發(fā)展。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要采取辯證否定的態(tài)度,批判地繼承儒學。歷史條件不同了,批判的內容形式也就不一樣。早在春秋時期,曾經就有人對孔子的觀點提出反對的意見。到了戰(zhàn)國時期,莊子更是明確指出孔子束縛人性的思想。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佛教、道教的盛行,為了維護統(tǒng)治,統(tǒng)治者在儒家思想中不斷注入新的內容,融入佛、道,我們稱之為新儒學。在當代我們稱之為與時俱進,那么我們明明創(chuàng)新了儒家思想,這也符合我們認識論里實踐的觀點,為什么我們會變得越來越弱小。更為令人驚嘆的是,孔子思想長期被人批判,但又一直以來沒有被打倒,其玄機究竟在哪里?這是因為在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中??鬃尤鍖W在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中,起到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武器作用,為維護統(tǒng)治起到了一個綱領作用。脫離了這個綱領性文件,必然會影響社會的穩(wěn)固與發(fā)展。
二、近代以來孔子思想在社會上所呈現的形態(tài)
我們從近代以來各位統(tǒng)治者對待孔子思想的態(tài)度上探究儒家思想在社會上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呈現的形態(tài)。100多年了,中國政治舞臺上風云變幻,各派歷史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近代以來最早的沖擊應屬太平天國運動,以洪秀全為代表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率先發(fā)起反清反資的農民起義。廣大人民不堪忍受政府的橫征暴斂。再加上自然災害紛紛揭竿而起。洪秀全借助拜上帝教,在其基礎上弘揚基督教。而在當時社會處處充滿著三綱五常的倫理思想,包括在他的領導集團內部,本身就洋溢著濃厚的封建色彩,而他想沖破這一思想牢籠的束縛,帶領人民開創(chuàng)新的社會制度,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在當時有一定的革命性和進步性。其次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這一時期對待孔子儒家思想可謂是百家爭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他們托古改制,尤其在康有為的著書《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中明確體現出這一點,他們大力提倡批孔運動,試圖沖破儒家封建綱常倫理,主張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與儒家思想結合起來。這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具有進步性的。我們已經不再是死死守住我們自己的東西,而是我們開始向西方學習。雖然最后失敗了,但在一定意義上沖擊了孔家思想。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明確規(guī)定。學校不允許教授四書五經,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資產階級的領導階層已經從學生階段開始進行改良。到了五四運動時期,以陳獨秀、魯迅為代表,他們提倡白話文,提倡新文學,動搖了儒家文化的根基,明顯具有進步意義。更有一些資產階級激進派,在新文化運動前期,全盤否定儒家思想,嚴重沖擊了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同時,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中國的革命運動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革命者把批孔運動和革命運動結合起來,更有利于沖破封建思想的束縛??傊?,在近代史上,不同階級的代表人物紛紛進行批孔運動,從而達到維護統(tǒng)治的政治目的。endprint
三、新時期治國理政與孔子思想的淵源
新時期,我們中國正處于歷史大變革、結構大調整的關鍵時期,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也是前所未有的。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領導人時刻關注著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新要求,繼續(xù)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下奮勇前進。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科學理論體系,為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南。為我們黨治國理政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那么我們當下的治國理政思路與孔子的治國之道有沒有一定意義上的聯系呢?
(一)治國理政思路上具有一脈相承的繼承性
孔子的思想里充滿了民主理念。他周游列國,一度提倡實行仁政、德治,認為只有在安定的環(huán)境下國家才能更好地發(fā)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社會才能長治久安。他深刻認識到治國理政必須牢牢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實踐對認識的能動作用,不斷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作為變革社會的主力軍,我們知道,社會變革、社會改革,根源于社會基本矛盾,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狀況之間的規(guī)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狀況之間的規(guī)律不可能自發(fā)地起作用。必須通過人民群眾這一社會變革的主體才能實現其作用。這也要求我們在今天的改革中,無論是政治改革、經濟改革、社會改革,還是制度改革、文化改革,都要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作用。在孔子的學說里,曾經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再者,又提出:“政者,政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為政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執(zhí)政能力,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以德服人。這與我們今天的全面從嚴治黨具有一致性。其次孔子的中庸之道,對于我們今天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提供了正確的思維方式。在今天,我們的領導人依然提倡要時刻把握大局,秉持和平共處發(fā)展原則,同各國進行友好的交流合作競爭,這也是中庸思想的成功運用。細細想來,我們今天領導人提出的“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與其具有明顯的繼承性與延續(xù)性,這也是“四個全面”所具有的鮮明特點。在和平與發(fā)展的浪潮中,全面落實“四個全面”。
(二)發(fā)展理念具有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性
儒家講究天人合一,突出表現在孔子的天、地、人的思想上?!皠側峤诲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從這里可以看到,孔子分外強調客觀規(guī)律的不可抗拒,要實現發(fā)展必須尊重、遵守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切不可盲目樂觀,這樣才能實現持久的和諧。其次,孔子思想主張“時變”,在現在看來即為“與時俱進”,《大學》中引述古訓:“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薄案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都具有發(fā)展理念。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實踐不斷向前發(fā)展,認識也在不斷深入。我們知道,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國家每向前發(fā)展一步都離不開發(fā)展理念的引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從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出發(fā),厚植發(fā)展優(yōu)勢,破解發(fā)展難題,以巨大的勇氣,提出了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fā)展理念。這五大發(fā)展理念,是在以往發(fā)展思路上的補充和完善,是一個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觀的理念內涵。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觀的方法論創(chuàng)新。其中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的動力,協(xié)調是發(fā)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開放是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共享則是發(fā)展的本質要求。這也反映了新時期我們根據實踐的新要求不斷完善我們黨對治國理政規(guī)律的探索。盡管孔子的發(fā)展理念不盡完善,但在當時的社會無疑會起到進步的作用,這也體現了一定的時代局限性。當然,發(fā)展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但新事物一定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我們要始終堅信,事物發(fā)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時刻充滿信心,以飽滿的熱情和持久的恒心迎接發(fā)展中的挑戰(zhàn)。
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書中,針砭時弊,更為我們對待文化遺產提出了一個明確的思路。一切好的東西都屬于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在發(fā)展過程中,外國好的東西、對中國的進步有益的東西都應該吸收,這才應該是拿來主義的真實意思。
任何優(yōu)秀的思想,都不能被照搬照抄,都要批判地繼承與發(fā)展。隨著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一些諸如拜金主義、社會冷漠癥的社會弊病愈加明顯,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思想創(chuàng)新來實現我們的文化復興。新時期,我們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不能丟,在一些年輕人看來,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當下過分標新立異、崇洋媚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這是一種文化和民族的悲哀。
在一次紀念長征勝利學術交流會上。我的研究生導師楊國斌老師提出我們之所以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是因為我們堅定地堅持“5個雷打不動”:堅定的信仰。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只有跟著信仰走,我們才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堅定不移地跟著黨走。堅實的團結。團結就是力量,一個人可能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這也是我們時刻要和群眾保持密切聯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今天,我們更要牢記使命,團結前所未有的力量,共同致力于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堅決的獨立。整個封建社會。因為我們的閉關鎖國,一直以來我們備受欺凌和壓迫,也給我們帶來血的教訓和淚水,當前,我們更要堅持我們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任何意圖的分裂都要義無反顧地抗爭到底。牢記教訓,把一個龐大而更加堅強的中國展示給世界。艱苦的奮斗。這條路一定充滿艱辛和坎坷,這條路可能需要更多的付出和汗水,這條艱苦奮斗的路也只有我們中國人可以執(zhí)著地走下去。艱辛的求是。我們黨一向提倡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則。在今天,我們一度強調做人、做學問、做事情都要實事求是,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這一原則我們一定要牢牢地傳承下去。這樣在新時期我們才能把新的長征路越走越遠。沒有夢想,何必遠方。牢記我們的中國夢,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打贏這場攻堅戰(zhàn)。
責任編輯:楊國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