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多勇
年輕時,我與妻子愛爭吵,算是一對叮當夫妻。遇見雞毛蒜皮的任何一件小事情,都會叮叮當當?shù)貭幊骋环?。爭吵變成解決夫妻之間所有問題的唯一辦法。一天三小吵,三天一大吵,是我與妻子年輕時的家庭生活常態(tài)。夫妻間爭吵,越爭吵越起勁,像一對斗紅眼的公雞,不能見面,一見面就爭吵,不爭吵就無事可干無話可說。人們說,家庭是一個表達愛的地方,不是一個說理的地方。夫妻爭吵時,哪里還能顧及愛的表述,恨不得一口吞下對方,相互指責(zé),相互傷害,成了唯一的表達模式。
那個時候,閨女小,上幼兒園。我們吵起架來,不會顧及她的存在,更不會想到對她的傷害。漸漸地對家庭環(huán)境習(xí)慣了,我跟妻子爭吵的時候,閨女往往處于一種熟視無睹的狀態(tài),該吃的吃,該喝的喝,該玩的玩。吃飽了,喝足了,玩累了,自己爬上床睡覺。
有一次,我不堪忍受這樣持續(xù)不斷的爭吵,就走出家門,去了壽縣城。那個時候,我在淮南的一家企業(yè)工作,先坐市內(nèi)公交車到蔡家崗,再轉(zhuǎn)長途車去壽縣城。三十多里路程要走兩個多小時。下午到那里,先繞城墻走一圈,再去東大街電影院看一場電影,晚上在西大街找一家小旅館住一夜。從表面上看,我逃脫開家,不再跟妻子爭吵,其實內(nèi)心里,每時每刻都沒有暫停與妻子的爭吵。好像妻子始終跟在我身后,或者說妻子已經(jīng)駐扎在我的身體里。沿著城墻走一圈,頭昏腦漲地不知道哪是哪。坐在電影院里,看的不知道是一場什么電影。住進旅館,忘記帶身份證,店主用懷疑的目光盯著我,更是惹得我心不安,生怕半夜有人敲門查房。這么說吧,那一次離開家,比一直在家里跟妻子吵架,還要身心疲憊,還要心煩意亂,還要不堪忍受。
妻子也有過想離家出走的時候。那一次,妻子想出走,明目張膽地大張旗鼓地,收拾出一個包袱,像出遠門旅行一樣。生氣回娘家,這是女人的慣常招數(shù)。岳母身體不好,常年住在醫(yī)院里,妻子沒有娘家可回。哥哥嫂子住得倒不遠,妻子能去嗎?再有就是女同學(xué)女同事的家。俗話說,家丑不可外揚。妻子肯定不會去。妻子外出去哪里?這便是我擔(dān)心的。我問她,你去哪里?她說,許你去壽縣城,就不許我去壽縣城?我知道妻子不可能去。她舍不得花車票錢和住旅館錢,更有莫名的擔(dān)驚受怕。妻子的旅行包準備妥當,最后一件事是拿起一串家門鑰匙,塞進旅行包外側(cè)的夾層里。就是這個時候,就是這個動作,被一旁玩耍的閨女看見。閨女說,媽媽,我們家的鑰匙你得留下來。妻子“哇啦”一聲哭起來,哭得凄慘悲涼,哭得昏天暗地。這一哭,妻子哪里都沒去。妻子不走有不走的理由:家是我的家,你們爺兒倆串通好攆我走,我就走啦?
過去好多年,閨女長大。妻子依舊記得這件事。我不記得。閨女更是不記得。
選自《安徽文學(xu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