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敬銘
摘 要:語文,作為基礎學科,無論從精神熏陶、審美教育,還是從思維培養(yǎng)、語言學角度,文學作品的閱讀都有重要的地位和獨特的作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集中體現。教學實踐中,人文素養(yǎng)越來越受到重視,所謂人文素養(yǎng)是指人們通過認識人文科學知識有意識的進行內化和積淀而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素養(yǎng)和品質,是人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理想人格、審美情趣、道德情操等質性反映,是現代文明社會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素養(yǎng)成分。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眾多語文教師一直在潛心探索的問題是:如何讓詩歌教學生動而又高效。作為文學寶庫中的精華,詩歌以其文字凝練雋永、蘊藉深遠、啟迪哲思的特點引人駐足,徜徉于詩歌的海洋,往往給人美的享受。高中語文課本無論必修還是選修,選取大量經典詩詞供學生品鑒,詩詞鑒賞也是高考的必考內容。日常教學中,為了進行高效的詩歌的課堂教學,綜合課程安排和學生學習實際特點總結出了具有人文精神的“詩詞鑒賞三步教學法”。下面,我將以《山居秋暝》為主例闡述此種模式:
一、激情導入,知人論世
講課的導語設計起著誘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乃至情感的作用??梢酝ㄟ^激情導入、渲染課堂氣氛。為達到這一目標,我通常采取的方式是激情導入:
中國是個詩歌的國度,涌現出眾多天才的詩人,而欣賞詩歌的過程正是品味詩歌美得過程,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有其豪放飄逸,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有其沉郁頓挫。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王維的山水田園名篇——《山居秋暝》,感受他詩中有畫的特點。
所謂知人論世就是在了解作者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探究他的生平事跡,從而初步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正如讀李白有其豪放飄逸,“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杜甫有其沉郁頓挫,“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王維有其詩中有畫“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轉黃鸝?!痹娙瞬煌婏L各異,此則為其一。又如李清照前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體現的少女情懷,后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散發(fā)的則是愁怨深深,同一個詩人,不同階段風格也不相同,此則為其二。還如“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王昌齡,與“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抑郁終生憤懣抱憾的陸游,背景時代不同造成差異,此則為其三。通過知人論世,不僅能鞏固落實文學常識,還可以拓展作家的生平事跡,突出其人品、學品,使之成為學生寫作的重要素材。
二、品讀意象,升華情感
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有個清晰的課堂整體思路,隨著教學的進行明確指出重點。關于教學重點,我會根據課文單元設置教學重點,并且根據每篇文章的異同制定相應的課程目標。以詩歌教學為例,需要掌握的有作家背景、背誦默寫、情感態(tài)度、重要概念等,我在中間擇取了“意象”這一重要概念。單元教學主要圍繞“意象”展開,理解作品表達情感,便可以透過詩歌的意象、意境來突破,通過抓取典型意象,理解詩文表達的意味。所謂“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所謂“境”是詩人在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如《山居秋暝》中僅“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聯就出現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通過對典型意象“松”、“清泉”的分析,作者高潔的志趣就顯現出來了。
在文本分析的基礎上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中蘊含的深刻的為人之道。它啟迪了我們的智慧,指導了我們的人生,熏陶了我們的修養(yǎng)氣質。這對于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大有裨益!
三、感知詩美,課堂反饋
學習詩歌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習意象、學習作家背景、學會背誦的簡單流程,而是從中感悟文學的奇妙旅程,包括語言、情感等多方面的美。體味美的過程,既可以讓學生通過寫學習心得的形式反饋,如《山居秋暝》中,“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先聞“竹喧”,后見“浣女”,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其意蘊如水中鹽、蜜中花,無痕有味、體匿性存!本節(jié)課的講解我將采取吟誦的方式,運用新穎的手段,讓學生感受詩文的美,培養(yǎng)學生對待傳統文化的興趣,讓學生發(fā)自內心的渴求更多的知識。
及時的課堂反饋是必要的,這個過程是對整節(jié)課的驗收和反饋,對于詩歌的教學反饋的方式,可分為當堂背誦和課堂學案兩種方式。所謂當堂背誦,是根據老師提供的關鍵字或意象串聯全篇文章,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原理,讓學生當堂記憶,既牢固又能減輕課下背誦的壓力,可謂一舉多得。講完《山居秋暝》,學生根據板書羅列的意象“山”、“雨”、“明月”、“松”,回想講授過的動靜、色彩的畫面,學生便能通順的背誦。而學案的方式就是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學生需要掌握的習題,讓學生再次了解課堂講授的重點難點,發(fā)現自身的問題,以便更準確的定位自己對此部分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山居秋暝》為例,可以設計文本表達作者何種思想的問題,如“首詩描繪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風景,表現出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人文素養(yǎng)精神猶如一根紅線,一直貫穿于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始終,它標志著人類的成長和進步。當代人精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人與自然,人要保護自然、保護環(huán)境;二是人與社會,人要注意社會群體長遠利益,強調個人責任;三是人與人,人要相互合作,同情弱者;四是人格發(fā)展,要知、情、意平衡發(fā)展。據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種情意發(fā)展過程,注意情感充實、情意加深和興趣培養(yǎng),經強調直覺,意志等理性因素和心理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著重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學生應該是積極進取、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標新立異、具有個性、富有自己獨特見解和思想的學生;應該是善于和人相處,善于和人合作,有著和諧的人際關系,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應該是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善于學習、勤于思考、有豐富的想象力,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善于贏得最高學習效率的人;應該是自信自強,永不放棄,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永不低頭,充滿旺盛斗志和樂觀精神的人。語文教學要充分注意教學與人文的密切聯系,發(fā)揚教學的人文精神,要重視語文教學中人的因素,重視語文教學中的非智力因素,努力發(fā)掘語文教學中的人文因素,積極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教學的興趣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質,要把人文精神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實現語文教學與人文教育的有機整合。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素質的提高。
以上是我在日常教學中關于詩詞教學的一點兒心得,如何上好詩詞鑒賞課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探索,期待今后在詩詞教學的實踐中能夠博采眾長,磨礪出新,不斷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