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吉律
摘要:德育工作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對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中學生因處于人格塑造期,班主任身為班集體的教育者和組織者,更有責任將德育滲透在教育和管理中,做好學生道德教育工作。關注德育工作、探索德育方法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初級中學;班主任;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0-0020-01
初級中學學生因處于人格塑造期,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而班級是學校德育教育的基層組織,班主任是班集體的教育者和組織者,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導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學生接觸最多,是學生效仿、學習的直接對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必須依靠班主任才能實現(xiàn)德育目標。在實際工作中,我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制定明確的班級德育教育目標
班級德育目標是根據(jù)國家、學校德育目標而制定的對學生在德育方面所要達到的質量規(guī)范的設想或規(guī)定,具有導向、激勵、調控功能。德育目標的確立不僅影響到德育內容的選擇、德育方法的設定、德育過程的實施,而且也直接決定著德育的實際效果。班主任在制定德育目標前必須掌握班級學生的思想情況,既要有班級目標和班級學生個體發(fā)展目標,又要有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制定的目標要具有層次性,符合班級的實際,可從最基本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抓起,具體到學生的衣、食、住、行等每一個細節(jié)。我們必須堅信: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人生。切忌好高騖遠和無目標的德育教育,沒有德育目標的德育教育猶如無源之水,很難取得實際效果。實踐證明,沒有德育目標的班級,是班風班紀最差的班級;沒有德育目標的班級,該班的學生缺乏進取精神、團結友愛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和奉獻精神,也是學校的后進班級。
2.緊跟時代發(fā)展,探索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直接影響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者確立的教育目標制約著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科學的教育觀、教育目標必須通過適當?shù)姆椒ú拍艿靡詫崿F(xiàn)。
2.1把封閉式德育工作變?yōu)殚_放式德育工作,把學校的"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班主任應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跨學校跨地區(qū)互助活動、軍民共建等活動,讓學生進行道德體驗,用貼近生活的理論和實踐,培養(yǎng)學生適應市場經(jīng)濟所需的政治觀點、道德情操、價值觀念和文明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進取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平等競爭思想以及適應社會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質。
2.2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教師,而且是子女無法選擇的任期最長的老師。因而,班主任要向家長強調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家長要明白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教育子女做人,也就是如何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第二,家庭教育內容要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特別是注重從小培養(yǎng)孩子勤儉的品德和孩子的責任感,以及教孩子學會做人。三是家長要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家長以身作則,不斷提高素質,掌握家教藝術。
2.3增強德育方法的直觀性和感染性。針對班主任德育方法抽象性的弊端,要增強德育效果,就必須增強德育方法的直觀性和感染性。首先,要增強德育方法的直觀性。一方面盡可能使用如榜樣示范法等具有較強的直觀性的方法開展德育工作:另一方班主任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生活實際,積極改進德育方法和形式,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德育教育,以增強德育的直觀性。其次,增強德育方法的感染性。主要是指班主任在進行德育工作時要用真實的形象,真誠的情感和健全人格對學生品德形成產生積極的作用。
3.疏通引導
引導教育即說理教育。它主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分清是非,指明方向,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進行思想教育要以理服人,因為學生中的思想問題,大量屬于認識問題,只能采取"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因此,無論是對學生進行激勵,還是幫助他們克服缺點、錯誤,都必須使他們內心深處明晰道理。這并不是說說理教育可以放縱、容忍學生的錯誤言行存在,而是要對錯誤的東西剖析得有力,說得學生心服口服。如果班主任不用說理方法,而是對學生采用體罰、變相體罰、罰款或訓斥的方法,其結果只能是讓錯誤的思想偽裝起來不敢暴露,或者只用錢代教使學生"中毒"而不知"毒",這都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對學生一方面要讓他們敢于暴露思想,一方面要給以精神武裝,對講了錯話的學生不抓小辮子,而要引導他們通過認真學習、比較、反思,經(jīng)過獨立的思考去接受正確的思想。
一個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師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美好靈魂的人是不可能的。青少年最大的特點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強,他們總是從教師的身上尋找自己行為的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因此,教師的思想境界、言談舉止、衣著儀表等無不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孔子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由此可見,教師的行為規(guī)范、為人師表是我們做好學生德育工作的前提,離開了這個前提,也就不能把學生教育好。
總之,對初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必須立足于學生的不同的心理特征,因勢利導,對癥下藥。采取靈活多樣,新穎別致的辦法,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