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黨員是該類型大學生中的優(yōu)秀分子,他們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在各方面能起示范作用。但由于各級學校的因素、社會的因素、家庭的因素、個人的因素等,使一部分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責任感缺失。
關鍵詞 地方新建 本科院校 大學生 黨員 社會責任感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西省黨建課題(編號:16DJYB01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李海濤,江西萍鄉(xiāng)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寫作。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09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對大學生黨員要切實加強先進性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責任感,充分發(fā)揮大學生黨員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十幾年過去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大學生黨員的素質(zhì)呈不斷提高的趨勢。但是隨著國際國內(nèi)形勢復雜而深刻的變化,一些大學生黨員的表現(xiàn)欠佳,素質(zhì)亟需提高,特別是社會責任感的淡化更值得高度的關注。本文對大學生黨員社會責任感的內(nèi)涵與實質(zhì)、培養(yǎng)的意義與大學生黨員社會責任感的現(xiàn)狀等進行初步探討。
一、大學生黨員社會責任感的內(nèi)涵與實質(zhì)
責任是指在某一社會條件下,主體對自己、自然界、國家、社會、集體以及他人所擔負的職責、義務、使命。責任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品德。具體體現(xiàn)為對自己的所做作為能擔當。所謂責任感《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責任感是自覺把份內(nèi)的事情做好的心情,也就是說責任心?!逼鋵嵾@一定義把責任感當做社會道德的心理范疇,并是思想道德素質(zhì)的重要組成部分。
筆者認為責任感包括責任意識與責任心。責任意識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責任,并自覺、認真地履行社會職責和參加社會活動過程中的責任,把責任轉化到行動中去的心理特征。所謂責任心是指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國家對社會應承擔的責任的認識、感情與義務以及應遵守的規(guī)范、承擔的責任和履行義務的積極自覺的態(tài)度。
大學生黨員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先進分子,除了應具備大學生的一般素質(zhì)與大學生的一般社會責任感以外,應具有更高的要求,必須嚴格履行黨員的責任與義務。這些責任與義務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認真學習馬列毛著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的發(fā)展觀以及習近平的一列講話,堅定共產(chǎn)主義理想,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第二,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隨時準備報效祖國,服務人民與社會,奉獻自己的青春與熱血。
第三,學習刻苦認真,帶頭學生專業(yè)文化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第四,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關心與支持學校的改革、建設與發(fā)展。
第五,模范遵守黨紀國法與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
第六,堅持正義,敢于與各種不良現(xiàn)象做斗爭,敢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第七,尊師重教,友愛同學,熱愛集體,熱心為師生服務。
第八,誠實守信,敢于擔當,在一切困難和危險的時刻挺身而出,英勇斗爭,不怕犧牲。
第九,積極完成黨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
大學生黨員社會責任感的內(nèi)涵是大學生黨員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形成的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在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中能高度自覺的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職責、任務與使命。實質(zhì)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學習和生活中模范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主動的承擔對黨對國家對民族對集體對他人應負的責任。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黨員社會責任感的現(xiàn)狀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來,以地方財政撥款或集資為主要經(jīng)費來源,通過合并、重組當?shù)氐囊恍?苹蚋呗氈新氃盒=M建而成。辦學的宗旨是服務地方經(jīng)濟文化建設。這類院校已經(jīng)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不管是學校數(shù)量上還是招生規(guī)模上都超過了我國高校中重點院校,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中的生力軍,對地方經(jīng)濟文化建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但是,許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與老牌本科院校比較起來,差距較為明顯,其中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暫時與老牌院校存在較大的差距,學生黨員的整體素質(zhì)與老牌院校的比較起來也有較大的差距,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責任感有待進一步提升。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黨員群體中,大多數(shù)大學生黨員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他們忠誠黨忠誠祖國忠誠民族,學習刻苦,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有益活動,熱心公益事務,積極參加班級、學校、社會的建設。心系天下,關心黨的命運與發(fā)展,積極推進黨的建設,在他們身上表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班級和學校榮譽感。特別是在班級、學校、社會最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能挺身而出,表現(xiàn)出黨員的先進性、模范性,真正能做到一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黨組織就是一個戰(zhàn)斗堡壘,展現(xiàn)大學生黨員的時代風貌和敢為天下先的英雄氣魄。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責任感缺失,忘記入黨的初衷,理想模糊,信念動搖。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黨員社會責任感缺失的主要表現(xiàn)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重個人利益輕社會利益
是否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是當個體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發(fā)生矛盾時個體如何選擇。有責任感的人一定會以社會利益為重,犧牲個人利益。大學生黨員是大學生群體中的先進分子,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fā)生沖突時,理應義無反顧的放棄個人利益而服從社會整體利益的需要。然而,一些大學生黨員責任感較淡薄,追求個人利益輕視甚至漠視社會利益需求。一旦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沖突,往往是個人利益優(yōu)先,缺乏顧全大局為他人為社會無私奉獻的責任當擔。
(二)重個人前途淡漠社會發(fā)展
大部分大學生黨員對自己個人的前途非常重視,有較完整的職業(yè)規(guī)劃、學習計劃,活動安排,知道從哪些方面來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夯實基礎,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扎實的工作。這當然是應該的,也是作為大學生黨員必須應樹立的示范。但是有部分大學生黨員太注重個人發(fā)展而淡漠社會發(fā)展,對黨對國家對民族的發(fā)展關心不足,沒有理順個人理想個人發(fā)展與社會理性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缺乏對社會發(fā)展應盡義務與責任的清醒認識。
(三)重擔當愿望的表達輕行動的實施
大學生黨員都有擔當社會責任的愿望,在思想?yún)R報、與老師同學的交流中隨處可見大學生黨員對社會擔當?shù)脑竿?,思想上表現(xiàn)出較高的社會責任感。但是在實際的行動中有時比較滯后,疏于自己的榜樣作用,甚至逃避。特別是發(fā)展成為正式黨員以后,極少數(shù)大學生黨員似乎認為自己已修成正果,思想上行動上都不如考察期,放低了對自己的要求,更談不上模范帶頭作用,拋棄了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三、大學生黨員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探究
造成大學生黨員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較為復雜,概括起來主要有這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各級學校的原因
自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決定》以來,素質(zhì)教育成為我國各級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教育的功利化傾向較為明顯的今天,一些學校注重學生分數(shù)的提高,對學生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誠信等方面的教育不是十分到位,導致學生在這些方面或多或少有些缺失。在社會責任感方面一些學生不知道自己應該承擔哪些社會責任,也不知道如何去承擔社會責任。一些大學生黨員雖然在入黨前進行了一系列的黨的知識教育,但個別的仍然對黨員的社會責任感模糊。
(二)社會的原因
多元化的社會意識與價值觀念,導致各級學生的集體觀念淡化,個人本位突出,唯我獨尊。加之現(xiàn)在大學生的物質(zhì)生活總體來說不斷提高,在校比富炫富的現(xiàn)象較多,嚴重的影響了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導致一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物質(zhì)追求,疏于思想的錘煉。大學已經(jīng)不再是過去的象牙塔了,各種世俗的影響已經(jīng)滲透進來,受功利主義與拜金主義的影響,當國家、社會的利益與自己個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一些大學大學生往往明哲保身,甚至拋棄社會與國家利益作出一些不齒之事,這些對大學生黨員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也造成了負面影響。
(三)家庭原因
隨著培養(yǎng)一個孩子成本的不斷提高,對人的價值認識的不斷深化,每個家庭對孩子不管是獨生子女還是非獨生子女都看得非常的重,視為掌上明珠,相當多的家庭對孩子都是嬌養(yǎng),沒有從小就培養(yǎng)他們對家庭對父母的責任感,對他們的自私的言行沒有及時教導與矯正,任性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越來越多。家庭中責任感教育的缺失,給大學生責任感與責任意識的形成,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四)個人原因
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大學生黨員的理想與信念、道德與情操可能會受到一定的沖擊。主要表現(xiàn)在工作不那么積極了,對集體對社會不那么關心了,責任感不那么明顯了,個人的思想都松弛了。其主要的因素還是這部分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出現(xiàn)了問題。
參考文獻:
[1]單玉成.在校大學生黨員社會責任感教育.山東青年.2012(12).
[2]馮丹楓.大學生黨員社會責任感缺失的思考.法制博覽.2016(2).
[3]陳歡、王海霞.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黨員社會責任感.理論界.2012(6).
[4]吳帆、陳岸濤.場域分層:大學生責任感缺失與培養(yǎng)論略.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