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馬愛民
(1.南通職業(yè)大學公共教學部 江蘇南通 226003;2.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9)
大學生體育價值觀對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研究①
李俊1馬愛民2
(1.南通職業(yè)大學公共教學部 江蘇南通 226003;2.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9)
為了深入探討體育價值觀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采用方便抽樣法從南通大學在校本科生中選取24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體育價值觀在性別、家庭背景及專業(yè)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體育價值觀與身體鍛煉量和鍛煉持續(xù)性存在顯著正相關;回歸分析顯示:性別和娛樂休閑維度可有效預測身體鍛煉量,教育價值可有效預測鍛煉持續(xù)性。
大學生 體育價值觀 體育鍛煉行為
價值觀是關于價值的一定信念、傾向、主張和態(tài)度系統(tǒng)的觀點,它起著行為取向、評價標準、評價原則和尺度的作用[1]。隨著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以及我國社會體制改革的深入,人類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發(fā)生了巨大改變,人們的價值觀也隨著社會價值觀的變化而發(fā)生明顯的改變。體育價值觀作為價值觀的一種特別表現(xiàn)形式,是支配人們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認識基礎和精神支持,是人們在一定環(huán)境中的動機、目的、需要和情感意志的綜合體現(xiàn)[2]。人們對體育的需求目的也向著多元化和深層次方向發(fā)展,體育的社會化趨勢愈發(fā)明顯。體育價值觀也因為人們在生活中滲透著對于體育活動的需求以及對生活方式在無形中產(chǎn)生了改變[3]??梢?,人們的體育價值觀是后天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體育活動中形成的。同時,體育價值觀和體育行為是互動變化的,一方面人們體育鍛煉行為是其體育價值觀的基礎,體育價值觀的形成與改變?nèi)Q于人們鍛煉行為方式的改變;另一方面,人們的鍛煉行為都是在一定的體育價值觀的指導下完成的,人們鍛煉行為的改變?nèi)Q于價值觀的變化,體育價值觀是人們行為方式改變的風向標。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對社會中各種體育新思潮的敏感度較高,隨著大學生的眼界不斷拓展,他們的體育價值觀也逐漸朝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而良好的體育價值觀是積極體育活動的基石,而積極的體育活動是人們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大學生能否養(yǎng)成“健康第一”思想和“終身體育”理念的關鍵所在。因此,研究大學生體育價值觀與體育鍛煉行為的關系將有助于體育教育工作者對它們之間的關系有更深入的認識,提出科學合理健身的建議,為培養(yǎng)大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以及促進大學生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提供參考依據(jù)。
采用方便采樣法選取南通大學在校本科生240名,共發(fā)放問卷240份,收回有效問卷208份,有效率87%。其中,男生104人,女生104人;獨生子女125人,非獨83人;城市學生89人,農(nóng)村學生119人;理科生79人;文科生67人,工科生62人,平均年齡(20.56±0.44)歲。
《體育鍛煉等級量表》[4]采用由日本學者橋本公雄編制,武漢體育學院梁德清等人將其修訂成中文版。該量表從鍛煉強度、一次鍛煉時間、鍛煉頻率和鍛煉參與歷史4個方面來考察身體鍛煉,其中身體鍛煉參與水平是以身體鍛煉量來衡量的,身體鍛煉量得分=鍛煉強度得分×(每次鍛煉時間得分-1)×鍛煉頻率得分,每個方面各分為5級,計分為1~5分,身體鍛煉量得分為0~100分,小鍛煉量≤19分,中等鍛煉量為20~42分,大鍛煉量≥43分。
大學生體育價值觀問卷[5]分為社會價值取向和個體價值取向兩個因素,前者包含社會經(jīng)濟、愛國主義、社會安定3個維度,后者包括教育、人際關系、娛樂休閑、精神、健身5個維度,共38個條目,采用李克特5級計分法,各維度分數(shù)相加越高表明該學生健康生活方式評價越高。經(jīng)檢驗,問卷克隆巴赫系數(shù)為0.940,分半信度為0.834,重測信度為0.823,結構效度和內(nèi)容效度較好。
采用社會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SPSS 15.0對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和逐步回歸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結果用Mean±SD,統(tǒng)計顯著性為P〈0.05。
由表1可知,男生和女生體育價值觀在精神作用、健康身體維度得分差異顯著,女生得分高于男生。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不一致[6],原因可能是女生在日常生活中為了“塑造良好的體形”而更加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養(yǎng)成[7],因此她們對體育促進個體精神健康和身體健康的認識要比男生深刻、全面,而男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更注重鍛煉內(nèi)容和形式。不同家庭背景大學生體育價值觀得分存在顯著差異,城市背景學生得分明顯高于農(nóng)村背景學生。原因可能在于城市背景大學生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體育基礎設施以及體育信息的獲取途徑等方面較之于農(nóng)村學生而言更豐富、便捷,因此,“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這一點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同時,這也從另一角度支持了人們的體育價值觀是后天形成的結論。不同專業(yè)大學生體育價值觀在娛樂休閑維度得分差異顯著,理科生得分高于工科生。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體育價值觀得分差異不顯著。
由表2可知,不同身體鍛煉量大學生體育價值觀在人際交往和娛樂休閑維度得分存在顯著差異,通過LSD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中等鍛煉量對人際交往和娛樂休閑維度的效應要明顯優(yōu)于小鍛煉量。原因可能是小鍛煉量的大學生主要進行慢跑、瑜伽等單人項目的體育活動,而中等鍛煉量的項目主要為多人或者集體項目,例如,羽毛球、籃球、足球等,這些多人項目的娛樂性、休閑性以及人際交往性都強于單人項目。
采用Pearson法對大學生體育價值觀與體育鍛煉行為進行相關分析,由表3可知,大學生身體鍛煉量與教育價值、社會價值觀呈顯著正相關;鍛煉持續(xù)性與人際交往、娛樂休閑和身體鍛煉量呈顯著正相關。
表1 不同人口學特征大學生體育價值觀的比較
表2 不同身體鍛煉量大學生體育價值觀的比較
表3 體育價值觀與體育鍛煉行為的相關分析
表4 體育價值觀對體育鍛煉行為的回歸分析(STEPWISE法)
分別以代表體育鍛煉行為的身體鍛煉量和鍛煉持續(xù)性為因變量,體育價值觀的各個維度和不同人口學特征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探討大學生體育價值觀對體育鍛煉行為的預測效果,以期建立一個科學有效的路徑。由表4可知,在對身體鍛煉量的預測變量中,性別和娛樂休閑維度進入回歸方程,可以正向預測身體鍛煉量,其解釋變異量為18.6%。在對大學生鍛煉持續(xù)性的預測變量中,教育價值維度進入回歸方程并能正向預測鍛煉持續(xù)性,其解釋變異量為2.2%。
有研究表明,現(xiàn)代大學生對體育認識、體育的功能和效應的理解逐步提高和加深,自身的健康觀念與健康意識也不斷增強[8]。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就是完成對課程、知識、技能等方面的認知活動。體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學校體育已不僅僅是對學生運動技能的教授,還要促進學生對健康知識的掌握和良好生活方式的養(yǎng)成。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體育價值觀的教育價值維度能有效預測大學生鍛煉行為的持續(xù)性。這與已有研究認為體育認知是個體形成態(tài)度和信念的基礎,也是引起行為變化的必要條件的結論基本一致[9]。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體育價值觀的娛樂休閑維度能有效預測身體鍛煉量。有研究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任務比較繁重,平時生活方式比較單一,他們尋求通過體育鍛煉來調節(jié)身心、娛樂身心,在體育活動中緩解心理壓力,促進人際交流,同時豐富自己的業(yè)余生活[10]。此外,本研究中性別因素對身體鍛煉量也能起到有效預測作用,這與許多研究結果一致。男生性格外向,好強好動,喜歡通過競爭性較強的體育活動來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而女生好靜內(nèi)斂,對運動的渴望性不及男生,可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女性的影響依舊存在,即使女大學生也難以完全擺脫這種社會力量的束縛[11]。
[1]袁貴仁.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價值觀若干問題的思考[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
[2]李華,楊闖建,王鑫.當代體育價值觀基礎理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6):31-32.
[3]張恩泰.我國大學生體育價值觀現(xiàn)狀的初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6:24.
[4]劉一民,孫慶祝,孫月霞.我國大學生體育態(tài)度和體育行為的調查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1,37(1):28-31.
[5]張中軍.長春市大學生體育態(tài)度與體育行為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44.
[6]李煥玉.大學生體育價值觀與體育鍛煉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25(6):137-139.
[7]丁秀娟,吳超.我國城市女性體育價值觀形成的社會學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3,19(4):19-20.
[8]范立仁.我國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現(xiàn)狀研究[J].體育科學,2000,20(3):7-11.
[9]馮維勝,丁樹哲.體育價值觀對體育鍛煉影響的探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7(4):18-21.
[10]許月云,林歷元.福建省大學生體育價值觀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6(11):88-92.
[11]崔勇前,楊宏宇.高校學生體育價值觀的現(xiàn)狀及引導策略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2007,23(4):96.
G806
A
2095-2813(2017)09(a)-0220-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5.220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科研基金項目(2016K220)。
李俊(1981—),男,江蘇南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運動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