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呂
摘要:作為小學基礎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小學語文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信息技術的使用在小學教學中日益受到學校和老師的重視。為了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zhì)量,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普及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勢在必行。本文分析了當前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僅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應用現(xiàn)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9-0090-01
信息社會為人們提供了廣闊的交流空間,互聯(lián)網(wǎng)作為獨特的信息平臺,其以最多的信息、最快的傳播和獨特的交互性,巨大的信息優(yōu)勢和強大的生命力,對整個社會生活中的每個領域都帶來巨大的變革。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學同樣受到了信息技術的極大影響。其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的不僅僅是教育技術上的一場革命,更是教學理念、教育思想上的一場革命,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小學語文教學不斷地進行著新的解構和整合。
1.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使用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觀念落后,不重視信息技術的使用。對于大部分小學語文老師來講,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落后的教學觀念,很多老師在教授學生知識時側重于對學生"填鴨式"的教學,一張嘴和一支粉筆成為他們講授語文知識的工具,很多情況下根本就沒有指導學生去思考和理解。學生大多是死記硬背語文老師教授的知識和概念,學生沒有自主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機會,這樣的語文課堂學習使得學生們感到恐俱,老師也感覺到教學越來越吃力,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更無從談起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愛好[1]。
1.2 過度依賴信息技術,缺乏師生交流。與上述的情況相反,一些老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有著過度依賴和傾向于信息技術的問題。比如,在一些不是必須要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地方,或者根本就能完全進行版面或者口頭講授語文知識的地方,教師也會過度地使用圖像、動靜態(tài)畫面,使得學生們養(yǎng)成了對于圖像的依賴心理,養(yǎng)成了思維的惰性,損害了學生們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同時,在這種教學方法下,老師也難以和學生們進行課堂的交流,不僅使得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和壓抑,也使得學生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喪失,減少師生們的溝通和交流,不利于老師傳道授業(yè),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銳減。
2.提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效果的措施
2.1 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科學設計教學方案。對于很多學生,特別是很多男學生來說,語文是一門知識體系極其龐大且繁瑣的課程,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十分豐富,且信息量極大、涉及面極廣。而且,小學生們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生活積累以及感知發(fā)展水平均不夠高,語文老師不可能把全部知識一股腦兒全部呈現(xiàn)給學生。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們在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設計和制作多媒體課件時,一定要抓住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交互性,把和課程內(nèi)容相關的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教學元素有機整合起來,針對性地進行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工作[2]。
2.2 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小學生知識范圍有限,學習能力較弱,因此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對其更好地理解所學內(nèi)容、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有一定的幫助。教育家布魯納曾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抓住這一點,利用小學生好奇、善于發(fā)現(xiàn)新事物的特點,通過一些直觀形象的教學工具和多媒體的運用展開教學。運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通過計算機等新型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多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們應該將多媒體技術引入,使其作為教學手段之一,通過播放視頻、幻燈片等方式,可以讓老師更加充分直接地展開其教學內(nèi)容,使小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其中。比如,在講授《夜鶯的歌聲》這節(jié)課時,可以在這節(jié)課程快要結束的時候,為了鞏固學生對于這篇課文的了解,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為學生上網(wǎng)查詢相關資料和圖片。
2.3 利用信息技術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良好教學氛圍的烘托,是教師有效開展教學工作的基礎。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必然會提升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發(fā)展,以網(wǎng)絡發(fā)展為標志的信息化時代早已經(jīng)到來。因而,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網(wǎng)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通過生動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和動畫等形式來加強學生對于課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加深印象[3]。比如,在講授《鳥的天堂》這一課程時,語文老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的實際需要,預先讓學生們收集關于鳥的天堂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在正式授課前相互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然后和同學們一起朗誦課文,欣賞鳥的天堂的美。在學習"眾鳥紛飛"這部分內(nèi)容時,可以適時播放備課時準備的鳥活動時的聲像資料,這一下子就讓學生們閱讀的文本語言活躍起來,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自然銘刻在學生腦海里。
總之,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為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立足實際,把握好信息技術的內(nèi)涵和特征,并且在教育過程大膽運用信息技術,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和素質(zhì)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明珠.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6(12).
[2] 梁春曉.基于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東西南北:教育,2016(9):77-77.
[3] 付謳.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線,2016(1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