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多元
【關鍵詞】 小學語文;預習;習慣;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5—0046—01
預習是指教師在講課前,學生自主開展的一系列自學活動,對語文課教學而言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講授新課之前有目的地解決新課中的一些生字詞,初識課文,通讀新課內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課的知識準備的過程。筆者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一直很重視培養(yǎng)小學生的預習習慣,現(xiàn)就培養(yǎng)學生語文預習習慣談幾點體會。
一、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習慣非常必要
預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學活動。預習可以提升小學生的自學能力。預習不能是泛泛地看一看、讀一讀,不能是一般意義上的通讀和瀏覽,應該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它需要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課文,去開展觀察、識記、聯(lián)想、想象、辨析、比較等一系列智力活動,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應該做到邊讀邊想,逐步地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提升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預習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學生通過預習,初步進行了學習和探索,初學新知識會有“恍然若識”的感覺,加快了小學生對新課、新知識的接受程度,極大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通過預習,小學生對新課什么地方已學懂,什么地方還不會已做到心中有數,在新課講授過程中,教師只提示學生就自己有疑惑或者不清楚的地方著重聆聽講解,促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難以理解的知識上,從而使他們聽課的針對性更加明確。這樣,在學習中對不懂的地方,學生會聽得更專心。
預習可以提升課堂探究的實效。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探究學習最大的特點就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有了課前的預習,學生在開展小組討論等課堂探究活動時才能“有備而來”,實現(xiàn)更加高質量的“互通有無”,更高質量地實現(xiàn)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相互啟發(fā)、相互監(jiān)督,使小學生課堂上的思考更加深入,進而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在課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內容,讓探究學習更深入、更有效。按照教育學的理論,小學生帶著問題上課,求知欲更強,變被動為主動,在預習中獨自弄懂的內容,會提升學生自學能力,經過了積極思考,他就難以遺忘。預習中沒有弄清的問題,經過了一番思考,聽課時恍然大悟,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印象,經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他們聽課的效率。
二、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措施
1. 要注重培養(yǎng)和保護學生預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引導小學生帶著“內心中滿滿的驚奇”去預習每一篇新課文,而不僅限于小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字詞的掌握等這些格式化的預習要求上。要通過鼓勵和表揚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多點自主選擇預習的權利,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2. 要提出科學合理的預習作業(yè)設計。一是要細化預習內容。細化內容,使預習有文可依。在布置語文預習內容時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少而精”的原則,尤其是對低年級小學生更是應該布置口頭作業(yè),如要求學生嘗試讀幾遍課文,嘗試讀幾遍字詞,嘗試造句等等,特別注意低年級小學生預習作業(yè)的“度”,要把握好難度、適度和數量。二是要明確預習要求。如果預習要求是以題目的形式呈現(xiàn)的,那必須注意題目的針對性、難易性、集中性和發(fā)現(xiàn)性。要求要具體,操作性要強,要在布置作業(yè)時適度地給學生以提示、引導,減低小學生的畏難情緒。三是要教給小學生預習的方法。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選用合適的預習方法。四是要注意在預習中做到因材施教。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和學習困難生的預習要求最好是有所區(qū)別,比如說某些字詞認讀、造句等預習要求,那些好學生可要求全做,而困難生則量力而行,做最基礎的前兩項,降低難度,促進他們積極參與到預習中來,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 要重視預習效果的檢查與評比。教師應該對預習效果進行有效的檢查、評價,若教師只是口頭布置預習作業(yè),而不實施適時檢查,則會造成形式主義,學生們十有八九都不會自覺完成,使得學生學習效率低下。教師可對學生的課前預習進行認真的考評,交流預習成果,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分享成果、表現(xiàn)自我、展示個性、體驗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悅的舞臺,讓學生的辛勤勞動得以展現(xiàn)。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的預習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差異,根據教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預習,有層次性地設計預習作業(yè),著力使學生養(yǎng)成主動預習的學習習慣,從而實現(xiàn)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真正提升。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