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盈盈
中圖分類號:G642.421
2013年12月12日,溫州市名師大學堂活動在溫州市第二實驗中學召開。筆者有幸近距離聆聽了鄭老師上的《物質的構成》一課,被名師所營造的活躍課堂氣氛所吸引,為名師的教學魅力所折服。鄭老師所展示的《物質的構成》這堂課,圍繞主題,精心構筑學生體驗過程,教師引導得法,學生積極主動,較好地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充分地體現(xiàn)了“學為中心”的理念。這節(jié)課讓我感悟頗深,受益匪淺。在我看來,以下三點尤為值得我學習借鑒。
1、學為中心,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
鄭老師整個課堂都保持著歡樂和輕松,呈現(xiàn)出其樂融融的學習氛圍。在小組討論時,鄭老師會走到學生中間參與討論,與學生平等對話;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能給予肯定的眼神、贊揚的笑容,讓學生感受到你時刻在關注著他;在學生無頭緒時,能給他們以啟迪和引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一個個精彩且充滿童趣的回答贏得在座聽課老師的一陣陣笑聲。
學生由于生活體驗不同,對于同一內容有不同的理解,鄭老師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如在學生匯報“酒精和水混合”的實驗現(xiàn)象時,一學生說“總體積減少了”,另一學生說“發(fā)現(xiàn)液體凝固了”。 學生說的不是很對,老師也不急著以自己的結論覆蓋上去,而是沉著等待下一個同學來概括和講解,從容等待學生自己學會。
教師能利用各種激勵藝術,讓學生敢想敢說,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解釋酒精和水混合后體積減少時,一學生提出“水分子進入到酒精分子的中間,兩種分子相互融合了”的觀點,馬上又有學生提出“兩種分子式不能融合的,而是較小的水分子進入到較大的酒精分子中去”,還有學生提出“水分子蒸發(fā)了,所以體積變少了”。 鄭老師沒有直接肯定或否定哪個學生的想法,也沒有灌輸給學生正確的知識,而是呈現(xiàn)相關背景資料,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充分的地發(fā)表意見,使每個學生均有發(fā)展的空間。
2、學為中心,構建任務中心的課堂
《科學課程標準》確立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程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以及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學習的關鍵在思考,而推動思考的是一些具體的任務。
《物質的構成》這一課中,鄭老師圍繞學習目標精心安排了四個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并及時反饋的過程中實現(xiàn)學習。通過任務一“觀察蔗糖”, 借助實驗學生思考“蔗糖有沒有消失?”“為什么蔗糖看不見?”,得出了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科學實驗賦予學生豐富的感性知識,并通過這些知識去構建科學概念。在任務二“酒精和水混合實驗”中,若用細長的玻璃管進行實驗,學生會認為液面降低可能是因為酒精和水沾在老師手上,存在誤差。而鄭老師用平底燒瓶代替玻璃管,平底燒瓶下大上小的結構使得實驗現(xiàn)象明顯,使學生更容易信服酒精和水混合后體積變小,也讓學生見識了一種把微小變化放大的研究方法。另外,用平底燒瓶代替玻璃管,傾倒液體也更加方便了。筆者在以往的教學中,在實驗的基礎上就告訴學生分子之間有空隙,不到1分鐘課就上完了。鄭老師不僅重視知識目標的落實,更重視過程方法在教學中的滲透。鄭老師沒有急于得出結論,而是安排了任務三“用分子示意圖來表示體積變化”。鄭老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主動探索。學生畫圖并交流圖像花了將近10分鐘的時間,但我覺得這10分鐘的時間花的是非常值的。學生都紛紛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得到了很多收獲。我覺得這是本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這個任務培養(yǎng)了學生進行將感知、理解、頓悟融為一體的思維能力;這個活動,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科學思想和方法,更體驗到知識再發(fā)現(xiàn)的無限樂趣。鄭老師老師總是從不同角度、不同的層次引導學生進行辯證分析,使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啟發(fā),從而推進自己的深入思考。在任務四中,出示三幅圖讓學生辨析固體、液體、氣體他們分子間空隙的大小。為了比較液體和氣體的分子模型,鄭老師安排了學生動手實驗和演示實驗。用注射器吸取一定體積的氣體和液體,比較哪個更容易壓縮,還有再在打火機上套上一個氣球,液體汽化氣球膨脹。這些實驗現(xiàn)象為科學概念的構建提供支持,學生不斷地思考,分析比較,從而建立了氣體、液體、固體的分子模型。
教師把“學”的權力還給學生,把“想”的時間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這樣的課堂才是有學生思考、學生學習的課堂。
3、學為中心,擴大學生視野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初中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課堂給學生的售后應該不僅僅是知識,還應該把視野擴大。如讓學生小畫圖,可能會讓學生產生“分子是圓的”這樣一個誤區(qū),所以鄭老師補充介紹了分子的各種圖片,讓學生的了解更全面。隨后,又出示了阿伏伽德羅發(fā)現(xiàn)分子的科學史。這種深入的體驗和討論中,學生得到是一種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相融并立的。
總的來說,執(zhí)教者重視學生的動手實驗,以任務為載體促進學生積極的思考,讓學生主動而有質量的參與學習,使教學效益達到最大化,充分體現(xiàn)了“學為中心”的理念,非常值得借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