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芝
【分類號】G623.2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重點段落,多角度感悟。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3.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人物的方法。
三、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重點段落,多角度感悟。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四、教學的難點
3.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人物的方法。
五、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煉研讀專題
1.由題質疑,激發(fā)興趣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第27課──《魚游到了紙上》。請讀一遍課題
師:哪個詞最吸引你的眼球?
生:游
師:讀到這個“游”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1:奇怪!魚是生活在水里的,怎么能游到紙上呢?
生2:不可思議,想探個究竟。
生3:讓魚游到紙上的畫家是誰?
生4:這句話是誰說的?
………………
2.三讀課題,引起共鳴
《魚游到了紙上》讓我們的腦海里打上了一個個大大的問號,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就連魚游到紙上的事都會發(fā)生,按照常理,魚是不可能游到紙上去的。讀到題目,你們能讀出這樣的感覺,能讀出一些問題,這就是心到了。
【設計理念】讀書貴能疑,疑能得教益。疑出創(chuàng)見,到底從哪里質疑?用什么方法質疑?教師僅僅抓住“游”字,引發(fā)思考,縮小范圍,有質疑的目標和針對性,避免學生游離,泛泛而談,沒有時效性。其次,三讀課題,走進學生的心里,引起共鳴,敢于質疑,產生探究的志趣,為下文的合作探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追本溯源
1.出示探究主題,分四人小組探究
(1)找出課文中帶有“游”的句子,并用序號標注好。
(2)魚為什么會游到紙上?找到相關的句子,并進行批注。
2.交流展示探究的結果。
鏡頭一:
(1)交流帶有“游”的句子
師:帶有“游”的句子,標注了幾句?
生:標注了7句。
生:標注了5句。
師:只標注2句有沒有呢?
……………………
(2)學生自由讀一讀,讀帶有“游”的句子,并為句子找到家。
心里有魚的句子( )
照應題目句子( )
觀魚的句子( )
【設計理念】合作探究學習是學生成長的必由之路。教師很機巧用“游”字帶動全文,整體感悟。緊扣7個帶有“游”的句子,先為句子找一找家,構建文章的層次;其次,開展讀書交流會,分享讀書的體會。采用分角色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合作讀,配樂朗讀……在各種不同的讀書體驗中,以讀促解,以解促讀,釋疑感悟,切身體會到青年愛魚成癖,觀魚似醉。凸顯出心與文本對話,心與作者對話,心與主人公對話的教學策略。
鏡頭二:
(1)展示“魚為什么會游到了紙上”相關句子的批注情況。
(2)白板展示對比批注的有什么不同?
教師利用白板出示批注的內容,將重點和難點很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查缺補漏,修正改進。
(3)研讀“魚游到了紙上”
A、默默地讀一讀,感受青年靜靜畫畫的情景。
B、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含義
(聾啞青年畫技高超,畫出的魚活靈活現(xiàn),如同真的金魚游到了紙上意義,這是對他的稱贊。)
C、研討作者所用的觀察和描寫方法。
(認真看,仔細聽,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神態(tài)描寫)
【設計理念】培養(yǎng)良好的讀書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給學生不少于10分鐘的時間讀書,邊讀邊圈圈點點、勾勾畫畫,進行簡單的勾畫,探究解疑,批注自己的見解,感悟作者的情感,積累豐富的語言。在讀中批注,讀而有疑,讀而有獲,讀而有悟。另外,在對比反思中,得到學習方法的啟示,尋找理解文章的途徑,在對比中改進不足,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對重點句段的把握,思想在碰撞中得以提升,能力在對比中得以加強,情感在交流中得以遞增。通過研讀“魚游到了紙上”,理解含義;利用插圖,身臨其境,產生情感的共鳴,;借用小女孩的話三贊聾啞青年,走近青年,理解了含義,拓展延伸,敬畏生命,升華了情感,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巧抓讀寫結合的生發(fā)點,為學生的語言實踐搭建支架
1、出示一組排比句式,讓學生進行語言訓練,
我---------------聾啞青年,因為他---------------------
我---------------聾啞青年,因為他---------------------
我---------------聾啞青年,因為他---------------------
2、用優(yōu)美的詩句,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yǎng)的熏陶
悄悄的,他來了
是誰靜靜地觀魚,靜靜地畫魚?
是誰達到忘我的境界?
是誰與游魚融為一體?
玉泉回音——聾啞青年
我贊美聾啞青年,因為他勤奮努力,畫技高超
我敬佩聾啞青年,因為他專心致志,心靜致遠
我歌頌聾啞青年,因為他身殘志堅,樂觀向上
生命的意義是勇氣
生命燦爛如花
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
【設計理念】語文是一門實踐性的課程,實踐的主體是學生。課堂教學的實踐主要應用于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不能以教師的提問和講解代替學生的語言實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以課文為依托,巧抓讀寫結合的生發(fā)點,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設計了一組排比句式進行有目的的語言訓練,為學生的語言實踐搭建支架,實現(xiàn)“讀寫結合”。當學生的內驅動力被激活時,教學水到渠成,教師出示一首《悄悄的,他來了》的小詩,用賞析之火點亮閱讀,濃濃的語文味充溢課堂,充溢每個孩子的心田,不知不覺引領學生進入了如詩如畫的課堂,在反復的吟誦中,學生被濃濃的語文味浸潤著,他們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語文教學走得更遠,實現(xiàn)了真實意義上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