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雅麗
內容提要:
缺乏抗挫折能力,是現在的幼兒普遍存在的現象,本文從家庭結構、教育意識等方面剖析原因,并著力提出改變該現象,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抗挫折能力的措施。
關鍵詞:
挫折 培養(yǎng)
· 【中圖分類號】B844.1
記得幾年前,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夏令營中的較量》,講的是中日兩國的孩子在共同去夏令營時面對重重困難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態(tài)度和行動。中國孩子的退縮、膽怯和日本孩子的勇敢、堅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時,我很震驚,中國最優(yōu)秀的孩子和日本孩子有這么大的差距,原因在什么?難道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追朔根源,才發(fā)現中國孩子所受的保護太多,生活太過甜蜜,缺少挫折意識,無法獨立的面對困難。夏令營孩子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大部分孩子的問題。請繼續(xù)看下面一組鏡頭:
鏡頭1:
孩子在攀援,一不小心摔倒了大哭,母親對孩子又摟又抱,心疼的只掉眼淚,說“我抱你上去”,接著把孩子放到攀緣的最高處,孩子笑了。
鏡頭2:
父親和孩子下象棋,結果父親贏了,孩子大哭,并嚷著:“爸爸耍賴,說好讓我贏的?!?/p>
看了這兩組非常常見的鏡頭,你是否在覺得可笑之后,還會感到深深的沉重,孩子過分的追求成功,致使“贏得起輸不起”,是否預示著孩子心理有問題。原因出在哪里呢?
1、 過多的保護捆綁了孩子雙手,也束縛了孩子的挑戰(zhàn)意識。
家庭結構的多子多孫向4—2—1結構轉變,使廣大家長對孩子唯諾侍從,卻忽視了對孩子能力的培養(yǎng),總認為“才一個孩子,能包辦的就包辦吧”“只要孩子高興,依他就依他吧”。于是,飯喂到口里,還要哄半天;下棋還要故意輸給他;鞋帶不會系,這雙鞋就不用穿了等等。過多的保護使孩子一直處于事事順心狀態(tài),不知道“摔倒”的感覺,孩子的雙手正漸漸的被扎緊,更令人擔心的是:孩子的惰性被充分喚醒,任何挑戰(zhàn)都用一句話替代“我不會”“我不要”。
2、 過分的表揚使孩子洋洋得意,無法接受失敗的現實。
我們一直倡導:孩子年紀小,對孩子的教育要以表揚為主,從而激發(fā)孩子的自信心。但是我們有許多的家長也因此而走入了一個誤區(qū):對孩子做對的表揚,做錯的也要表揚,凡事都表揚,使得表揚失去了真正的作用。孩子無法從家長的表揚中獲得辨別正誤的經驗,無法品嘗錯誤的后果。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的驕傲自滿,一旦失敗,就顯得不堪一擊了。
挫折是人的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人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往往決定著他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而幼兒期又是整個人生的奠基啟蒙階段,如何讓孩子正確認識挫折,積極面對挫折,有一定的吃苦耐勞精神,值得廣大家長和幼兒教育者研究探討。
一、 正視挫折,勇敢面對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挫折未必是壞的,關鍵在于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庇芯湓捳f“態(tài)度決定一切”。家長是幼兒的首任教師,對于幼兒挫折的態(tài)度往往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甚至決定著孩子對挫折的態(tài)度。所以當孩子遇到挫折時,首先家長一定要持肯定、堅定的態(tài)度,且不可模棱兩可,抱無所謂態(tài)度。孩子褲子不會穿,家長要熱切的鼓勵“來來,再試一試吧”千萬別“幫你穿”;孩子做一件事做不了,呈現逃避狀態(tài)時,鼓勵孩子“你已經試了很多次了,說不定再試一次就成功了,別怕。”且不可“算了算了,我?guī)湍阃瓿砂?。”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不可能真正的充分感受到挫折帶來的痛苦體驗,也就不會去考慮考慮如何解決問題,克服困難。面對困難,他還是會選擇依賴或逃避。其次作為家長,應引導孩子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看待挫折,孩子摔倒大哭時,“小事情,你最勇敢了,快站起來繼續(xù)玩呀”;孩子在交往中失敗,鼓勵他:“他不和你玩沒關系,我們可以想個更好的玩法,說不定可以玩得更開心”;孩子打針后哭了,告訴他“你真勇敢,你的病肯定很快就好了”;孩子學用剪刀,怎么也控制不了“再努力一下,肯定能行的”。只有讓孩子不斷的明白生活有順有逆,有苦有樂,才能讓孩子正確的認識挫折,勇敢的面對挫折,從而去學會戰(zhàn)勝挫折。
二、提供機會,放手嘗試
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它伴隨著孩子成長的每一天。正如杜威所言“生活即教育”。家長應敏銳的覺察到生活中的小事,提供機會,創(chuàng)設挫折,讓孩子身體力行的接受考驗。一家人去遠足,選擇較為崎嶇的小路,讓孩子走一走;爬過一些較危險的荊棘叢,讓孩子自己通過努力穿過;晚間,故意請孩子到一間較為黑暗的房間去取玩具,孩子克服不了“暗”,那么也就無法如愿以償的玩玩具;幼兒園組織孩子外出,讓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東西,不加干涉,孩子忘記了東西,第二天就會嘗到丟三落四不仔細帶來的痛苦等等。家長在提供挫折時,只要適度,不會因為難度太大而使孩子喪失信心,就可以大膽的放手嘗試。
三、 榜樣示范,積極引導
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學校,家庭中父母處理挫折的方法、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所以,首先,家長應做孩子克服困難的好榜樣。面對困難,一往無前,勇敢克服。不僅僅使孩子對你產生敬佩,也更激發(fā)了孩子的信心、勇氣。請孩子走獨木橋,自己先穩(wěn)穩(wěn)當當的走過;和孩子一起站在擁擠的公共汽車車上,盡管很累,家長也要表示出毫不在乎,一副津津樂道無所謂的勇敢樣子;工作中遇到了挫折,回家仍能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不輕易顯露沮喪、怨恨,心平氣和的和家人談一談。哪怕孩子是一知半解,他也能感覺到父母在挫折面前的堅毅,體會到每個人都會有挫折。家長冷靜,不怕困難的精神和寬慰的語言會給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的學會坦然的堅強的處理挫折;其次,合理的利用電視、文學作品的榜樣激勵作用。這些,都是孩子比較喜歡,容易接受的形象,值得啟發(fā)幼兒。奧特曼碰見怪售是怎么做的?逃走了還是哭了?孫悟空碰見妖怪怎么樣?他打不過妖怪又怎么辦?等等。用這些孩子喜聞樂見的形象讓孩子明白,失敗并不可怕。只要努力,肯定會成功的。
四、重視評析,積累經驗
每次解決挫折后的引導總結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我們知道,挫折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歸宿不在于感受挫折,經歷挫折,而在于通過經歷挫折,找到解決的方法,積累此方面的經驗,培養(yǎng)獨立應變能力。一味追求經歷挫折,而不注重孩子經歷挫折后,恰到好處的引導,對孩子的發(fā)展同樣也是不利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經歷挫折時會產生比較消極的情緒和抵觸心理。據統(tǒng)計,我國目前中小學生存在的心理疾患中,有30%源于年幼時經歷挫折和打擊沒有得到正確引導。因此,孩子在經歷挫折時,父母應予以鼓勵或肯定性的評價,以增強孩子克服困難后的成功感,并且?guī)椭治龃煺鄢霈F的原因。如當孩子摔倒后自己站起來了,作為家長,表揚的同時要引導他思考:為什么會摔倒?讓孩子知道走路要專心,小心被絆倒。
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并非刻意追求能成,關鍵要遵循孩子發(fā)展的規(guī)律,順其自然,抓住機會,適當點撥,使孩子逐漸明白是非標準,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從容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健康的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