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素文
【摘要】:杜威的實用主義教學思想于上世紀20年代傳入中國并對中國的教育體制、思想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本文期望在研究、梳理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前人的相關研究基礎上,通過對杜威的三個基本教育觀點進行分析、評價,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一些可能的啟發(fā)。
【關鍵詞】:杜威;實用主義;教學思想;對外漢語
分類號:H195
約翰·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創(chuàng)立者,其教育思想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19世紀以來一系列的侵略戰(zhàn)爭使得中國不得不從閉關轉向開放,對西方事物的接受也從物器轉向思想理論層面。正是在20世紀初,一群覺醒的知識分子探尋救國救民之路的過程中,杜威的教育思想引入了中國,并成為改造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理論武器,對中國教育實踐和理論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期望在研究、梳理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前人的相關研究基礎上,通過對杜威的三個基本教育觀點進行分析、評價,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一些可能的啟發(fā)。
杜威的教育理論基本觀點概括起來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做中學”。
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認為:教育作為一種過程,可視為社會生活的延續(xù),就是要保證繼續(xù)生長,不斷地改造經(jīng)驗,重組經(jīng)驗。他還指出“教育就是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1]。
杜威對于教育目的的闡述曾被理解成一種“教育無目的論”,但是教育作為一個有意識的人類活動,必須有一個目標作為指引,用以表明培養(yǎng)人的總的要求。通過對杜威的研究,不少學者提出了各自對于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目的的理解:
A.杜威的教育目的就是資產(chǎn)階級的教育目的,是為緩和階級矛盾服務的[2]。
B.祁爾德:杜威的教育目的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學的思想方法”[3],是為構建一個個人與社會統(tǒng)一的民主主義社會而服務[4]。
C.將兒童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社會作為教育的歸宿點,二者之間的教育過程既是教育的目的。良好的教育目的是根據(jù)受教育者特定的個人情況制定的,忽視個人的能力和要求,提出一致的目標和終極的教育目的不可取[5]。
D.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則認為生活即教育。若把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簡化起來,縮小到一個雛形狀態(tài),這是一種“假生活”?!吧顩Q定教育,教育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6]。
不論是哪種理解,社會生活都是教育最終的歸宿。然而這個歸宿到底是怎么樣的社會?教育應該為當前的社會服務,還是為發(fā)展中的未來的社會服務,抑或為理想的社會服務?杜威的教育思想似乎為人們勾畫了一個理想的民主主義社會作為藍圖,然而其教育組織方式和教學內(nèi)容卻是基于現(xiàn)實社會的或現(xiàn)有的狀況的,所以至于如何連接一個現(xiàn)實社會與理想社會,也正是教育需要考慮的問題。而就教育目的細化下的語言教學目的來說,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目的語的技能,使之能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順利進行交流即可。
首先,在教學目的上不應作統(tǒng)一的具體要求。換句話說,每個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都可能有不同的起點水平和學習目的,因而他們對于語言的學習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能力與需求。所以,落實到教學上,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有能力引導學生尋找階段性目標。否則,如果給學生設定同樣的標準目標,也許會讓部分學生感到困難、受挫,而其他學生則感到乏味、無意義。其次,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目的,給予相應的教學指導。如果學生學習漢語的目的是使自己能在日常生活使用的漢語來幫助他在中國生活工作并順利與人交流,而教師教授的卻是專業(yè)論文寫作的漢語表達,那么對于學生來說,這也是沒有意義的。
二、學校即社會
《我的教育信條》里面,杜威提到“教育既然是一種社會過程,學校便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7],學校就是一個縮小的社會。
他在《學校與社會》中指出學生必須學習有意義的東西,所謂有意義的東西就是能擴大他的眼界的,對當代社會生活有用的那種東西,并非由一個受片面教育的教師所曲解的認為有趣的東西。這對于第二語言教學來說,也是具有有啟發(fā)性的,尤其是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應當貼近生活,能與學生的經(jīng)驗產(chǎn)生聯(lián)系,甚至是能運用到學生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上。這反映在漢語教材的編寫上則是選取真實的生活場景和語言材料進行教學,而非生硬地編造對話、課文。而反映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則是對教材進行拓展,結合實際的社會生活來教授語言。例如在閱讀課上可以選取最近的新聞作為閱讀材料,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生活。
三、從做中學
這是杜威的另一個重要觀點。他主張從經(jīng)驗中學,反對以獲取和積累知識為目的的教學,認為這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學生的,忽視了學生個性和個人經(jīng)驗。在教學方法上,杜威反對“把知識從生活中孤立的拉出來,作為直接追求的事件”[8]。
《明日之學?!匪e了“做中學”的一個實例:一個班的課程以建造一所小平房為中心,各個學科圍繞著這個“做”的內(nèi)容開展。例如,動工前,手工課打圖樣;算術課計算所需材料和測量房子面積;語文課就學習有關的詞語,作文則描寫這個家庭的生活,評議論文時則又成了修辭課;美術課描繪房子的顏色等。
雖然不少學者批評這種教學方法欠缺效率和系統(tǒng)性,但是筆者認為這對于第二語言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首先,能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相關的語言環(huán)境。學習語言很大程度就是為了達到交流的目的,需要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也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用。杜威所倡導的對兒童有意義的知識,在此可以理解為學習者可接受的語言輸入以及能與其經(jīng)驗發(fā)生聯(lián)系的語言輸入。在各種課程的學習當中,經(jīng)過教師的引導和相應社會情境的創(chuàng)設,兒童可以掌握和運用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詞語和表達,并習得這些語言使用的環(huán)境。
其次,讓學習者在游戲和活動中習得第二語言。游戲和活動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不但可以為學習者提供練習和鞏固的機會,而且也有助于學習者與學習者、學習者與教師之間形成共同學習、相互交流,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避免傳統(tǒng)語言教學的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方法。這些游戲和活動并不僅限于兒童適用,即使是高校里的漢語留學生也同樣適用。例如,在學習完各種關于天氣的表達以后,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加以復習、鞏固??梢灾谱鲌D片或幻燈片,給出直觀形象的圖像,把學生分成小組,一個人背對著圖片,負責猜圖片中的詞語,其他組員負責給他提示,看哪一組完成得更快。在游戲過程中,學生身心得到活動和一定的放松,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而且通過相互合作與競爭,學生之間的關系顯得更加密切,雖然會占用部分課堂時間,但是對于語言知識的鞏固和記憶很有幫助。
最后,打通各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減輕學生負擔。現(xiàn)今許多高校開設的漢語課程按技能劃分為聽力課、說話課、閱讀課和寫作課。這固然對學習者語言技能的訓練更有針對性,但是同時也加重了學習者的負擔,因為每一門課程都有各自的教材和課本,這意味著每門課都有各自的詞匯、語法等內(nèi)容需要掌握。這樣一來,學生課上學到的知識也就顯得多而沒有聯(lián)系,也不能把學到的技能該如何運用。如果能就同一話題,不一定非要是動手“做”的活動,各科教師共同圍繞它來展開教學,方便學習者把握各種技能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達到語言輸入與輸出的平衡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畢定一.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三題[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1994,106(1).
[2]程天君.教育無目的 兒童中心論 杜威兩個重要教育命題獻疑[J].學前教育研究,2010,4(6).
[3]杜威,王承緒.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杜威著,趙祥麟等.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6]陸野.從認知發(fā)展理論看美國兒童漢語教學[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1,104(1).
[7]王彥力.走向“對話”:杜威與中國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8]約翰·杜威等.實用主義[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
[9]臧興妍.論約翰·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0]張寶貴.實用主義之我見——杜威在中國[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11]趙祥麟,王承緒.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