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燕
摘要:根據(jù)《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重新編寫的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shù)學》有了很多新的變動,其中一個顯著的變化是設置了專門的“解決問題”教學板塊,它成為人教版新教材的一大特色。特別突出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和過程。每一例題都呈現(xiàn)了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如,一、二年級呈現(xiàn)了:“知道了什么?”、“怎樣解答”、“解答正確嗎?”這樣的三個步驟。面對新教材,我們如何抓好小學低年級“解決問題”的教學呢?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解決問題;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5
一、重視三個基本步驟的教學
教材在低年級教學中就設置和安排了“解決問題”的三個基本步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教學的起步和基礎這一特點,針對三個基本步驟的明曉、以及每個步驟的具體內容和要求是什么等方面下足工夫,切實幫助學生經歷從知道步驟、熟悉步驟、再到熟練步驟的過程,從而使得學生在意識中記住“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1]為后續(xù)的學習做好準備。
如,教學一年級上冊第46頁的例題時,每進行一個步驟的教學應板貼出對應的步驟。在步驟一(圖里有什么)的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讓其能從圖中找出信息“左邊有4只兔,右邊有2只”,要求的問題是“一共有幾只”。即通過第一個步驟的教學,讓學生明白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要先從圖中找出條件和問題,在步驟二(怎樣解答)的教學中,通過引導讓學生明白并能說出:“要求一共有幾只,就是要把左邊的4只和右邊的2只合起來,要用加法計算”,列式為:4+2=6(只)。即通過第二個步驟的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后就對題意進行分析并列式解答?!痹诘谌齻€步驟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回顧與反思,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解答的步驟是什么?2.為什么用加法計算?3.計算正確嗎?
通過這樣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有助于學生明白“以后解決問題也可以按照這三個步驟”來進行,進而為其構建解決問題的步驟模型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注重培養(yǎng)讀圖、收集信息能力
低年級的教材呈現(xiàn)的問題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以情境圖的方式呈現(xiàn)、有的以純文字呈現(xiàn),有的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有的信息全部明示,有的部分信息直接呈現(xiàn)、部分信息隱含在圖中。為此,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解讀信息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既要指導學生分析信息間的關系,又要結合所求問題,從多角度進行分析,選擇有效信息解決問題。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80頁的第10題時,要引導學生根據(jù)輪船上的標注“限載乘客60人”這個信息,從而確定“一班”和“三班”這兩個班的學生可以一起乘船。
三、重視四則運算意義的教學
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是選擇合理方法進行解答的前提。我們往往把學生解決問題失敗歸因為“不懂得找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實際上,學生之所以找不出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是因為其沒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四則運算的意義,也就是說,學生在分析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時,其對運算模型的識別是模糊的,而該能力的培養(yǎng)關鍵在于四則運算意義的建構初期。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四則運算意義的教學。
學生是否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要看他們能否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數(shù)學模型來表明對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這些表達方式可以是數(shù)學符號、圖形以及口頭語言。[3]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47頁的例題時,要引導學生說出:“要求還剩幾只,就是要從7只里去掉跳走的2只,所以用減法計算”。又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的63頁的例7(例7:比較下面兩道題,選擇合適的方法解答。(1)有4排桌子,每排5張,一共有多少張?(2)有2排桌子,一排5張,另一排4張,一共有多少張?)時,可引導學生思考,兩題中都有4和5,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讓學生通過擺學具或畫圖等方式,將兩道題的條件和問題表示出來,使具體問題抽象為數(shù)學模型,接著讓學生分別說說兩幅圖表示的意思,第(1)題是把4個5加起來,可列為5×4=20(張),第(2)題是把4和5合起來,可列為5+4=9(張)。再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的23頁例3(①15只蠶寶寶,平均放到3個紙盒里,每個紙盒放幾只?②15只蠶寶寶,每個紙盒里放5只,要用幾個紙盒?)時,通過分析,第一個問題要讓學生明白:“要求每個紙盒放幾只?實際上就是求每份是幾?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第二個問題要讓學生明確:要求要用幾個紙盒?就是求15里有幾個5。通過這樣的分析,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認識,使學生會根據(jù)運算的意義選擇相應的運算解決問題。
這樣,有助于學生將具體問題和運算的意義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有理有據(jù)地選擇算法。達到根據(jù)四則運算的意義選擇算法的目的,真正使學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最終真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畫圖策略指導
畫圖是理解與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它既反映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又提供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模型。將抽象的文字用直觀的圖示表示出來,是對一類數(shù)學問題的提煉和概括,既反映出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情況,也便于學生清楚地看出條件與條件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數(shù)量關系的分析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讀懂題意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用直觀圖將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表示出來,讓學生學會利用圖來描述和分析問題,將數(shù)學問題轉化成直觀、形象的圖,以達到明晰數(shù)量關系、促進問題解決的目的。
如,在教學“李大爺家養(yǎng)23只鴨,養(yǎng)的雞比鴨少8只,李大爺家養(yǎng)多少只雞?這一道題時,要引導學生畫出如下分析示意圖:
從圖中,學生能形象直觀地看出,要求雞的只數(shù),實際上就是要用“鴨的只數(shù)”去掉“雞比鴨少的只數(shù)”,即從25里去掉8,列式為25-8=17(只)。又如,在教學“一列隊伍,從前往后數(shù),小明排第8,小亮排第15,小明和小亮之間有幾人?”這一道題時,如能引導學生畫出如下的分析示意圖: 學生就能很快地看出小明和小亮之間有6人。
總之,畫圖是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常用的策略,它有助于學生找出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進而正確地列式解答。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加強畫圖方法的指導,不能停留在“教師畫、學生看”的層面上,而應提供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其自己畫,并根據(jù)生成的資源進行指導,進而提高學生畫圖的能力,最終達到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健輝、曾綺霞.對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解決問題”教學的一些思考.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shù)學專業(yè)委員會會刊 小學數(shù)學教育2014(9):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