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濤+趙萌琪
【摘要】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在動態(tài)中把握話語權建設的民族性和世界性,聆聽時代聲音,回應發(fā)展呼喚,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權重大而緊迫的問題。解決話語權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良性通融,需要加強政府的政治操作和服務能力,為話語權提升打造良好的外在環(huán)境;實現基于傳統文化與世界主流價值之間的理論革新,創(chuàng)新出既具中國特色又具世界風采的話語理念;充分重視各學科各領域帶頭人的推動作用,完善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人才體系,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權的構建。
【關鍵詞】話語權 意識形態(tài) 軟實力
【中圖分類號】 D61 【文獻標識碼】A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5.006
話語與話語權:國際關系中的意識形態(tài)軟實力
首次將話語問題的討論引入“權力”領域的是法國學者米歇爾·福柯,他在《話語的秩序》中,指出“話語即權力”。他將話語定義為“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guī)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①,基于話語具有重整國際秩序的外在功能性,掌握了世界話語的主導權也就掌握了主導世界秩序的話語權。歷史上較早涉及話語問題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葛蘭西,他從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角度出發(fā),認為無產階級想要改變現存社會秩序不僅需要奪取政治權力,對文化權力主導也必不可少。由此可以理解西方發(fā)達國家高度重視本國意識形態(tài)建設,宣揚本國制度、文化優(yōu)越性的必要性以及西方發(fā)達國家憑借自身優(yōu)勢利用其話語體系主導國際局勢的舉動。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話語權是具有功能性的,主要解決社會引領和影響力問題,同時也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發(fā)展道路的基本符號描述?!奥浜缶鸵ご颍毟F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就是要不斷解決挨打、挨餓、挨罵這三大問題。經過幾代人不懈奮斗,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挨罵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②。這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提出了新要求,為當前黨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建設指明了方向,彰顯了構建21世紀中國特色話語權的極端重要性和時代緊迫性。
可能存在的有機統一:話語權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改革開放激發(fā)了巨大的社會活力,社會財富迅速生成,時至今日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以穩(wěn)中向好的態(tài)勢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在世界多角度聚光燈的打量下,綜合國力的增強讓中國備受外界關注。與此同時,長期以來一些國家對中國國際形象卻存在著刻意歪曲丑化的現象。國家硬實力的提升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話語權作為國家軟實力的組成部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話語權進而提升國家軟實力意義極為重大。話語權的建設要想富有生命力,必須遵循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滿足話語權構建的基本要求,把握話語權的特征及構建技巧,遏住問題要害,其中最為關鍵的在于動態(tài)把握話語權的獨特性和通融性、民族性與世界性。民族性與世界性是話語權特性中兩點論的重點論,突出把握重點即話語權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對于話語權提升極為必要。
植根于自身意識形態(tài)土壤與面向世界社會的雙重性。話語本身帶有本土性和獨有性。中國在自身發(fā)展歷程中強調思想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民族性,即“中國特色”。中國的話語權是在中國的土壤上生長起來的,具有本土性,其理論基礎是中國的,也必將體現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③。我們要從基本國情出發(fā),重視本土化,立足于實踐原則大力發(fā)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逐步建立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
基于理論出發(fā),理論的獨特性要求具有自身特色,尤其需要一些我有他無、獨樹一幟的理念。同時,理念的創(chuàng)設需要與國家發(fā)展脈絡相符合,正如恩格斯所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于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④。處于發(fā)展階段、弱勢地位時,構建話語權需要修筑圍墻隔離外界干擾因素以此保護自己,以防止不利于本國秩序穩(wěn)定的話語滲透,以增強民族自信和社會凝聚力,保障意識形態(tài)的安全。從致力于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革新和學術進步的目標出發(fā),構建一套專屬于并適合中國前進發(fā)展方向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需要我們敢于打破傳統思維、話語,立足于更高遠角度全面探索、分析、總結實踐經驗。從必要性與必然性上來看,話語上的“中國特色”,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極富意義的。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發(fā)展,國際社會本已存在的話語權失衡狀態(tài)不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嚴重。“民主化浪潮”“文明沖突論”等占據國際社會的論斷大多由西方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大家提出;部分強勢國家甚至形成自身話語霸權;西方發(fā)達國家利用其強勢的話語權在國際社會中所占據的優(yōu)勢主導國際話語議題的內容和發(fā)展方向。話語權構建的世界性在于一定的國際社會背景與歷史契機。這要求我們需要自覺認識、把握、利用話語權建設的客觀規(guī)律,認清話語權建設與綜合國力之間的辯證關系,不能因對話語權建設的熱切期望而沖昏頭腦,以期短時間內改變中國話語權的劣勢地位。
本非對立的話語權民族性與世界性。不難發(fā)現,現今國際社會中的實力強大、處于攻勢地位的傳統守成國家通常宣揚話語權的世界性和通融性,弱小發(fā)展國則突出自身的民族性和特殊性。究其原因來看,各國對自身民族特色和世界通融采取何種態(tài)度會因其所處國際地位和自身發(fā)展階段的特殊性而不同,這背后不僅僅有理念問題,而且存在深刻的內在考量。
話語權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并非對立關系,二者有沖突但并不對立,一定條件下還可達到有機統一。中國并非不隨世界主流而特立獨行,如何達到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有機統一,注重其中通融性極為重要,正是基于話語權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通融性的加強,中國文化才得以與世界主流文化催生反應,讓世界重新認識發(fā)展著的中國,逐步促進中國理念在國際社會中綻放光彩,為實現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好聲音、提交中國方案,給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有利條件。話語權作為軟實力的組成部分,需要階段性沉積和一個歷史契機。從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路徑來看,沉積和契機都需要話語權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有機融合。在不失民族特色的同時能與國際社會維穩(wěn)和平、共贏發(fā)展價值相融合,讓中國聲音更有說服力、更能被認可。endprint
動態(tài)構建話語權的通融性
“中國是哲學社會科學大國,研究隊伍、論文數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⑤。發(fā)言權的缺失意味著話語權主導能力和影響力的缺失。當前,世界正處于各民族思想文化交流碰撞階段,伴隨著的是盤根錯節(jié)的多領域利益交織以及形勢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爭斗。面對中國的日益崛起,中國逐漸被國際社會所關注,很多國家對于中國的發(fā)展理念、改革成就表示欣賞和趨向認同,然而西方強勢國家卻把中國的這種成功發(fā)展判定為對其制度理念、價值觀體系的挑釁,把中國的發(fā)展壯大說成是對現有秩序的“威脅”,加緊對中國進行思想文化、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滲透。實際上,國際敵對勢力憑借其強大的話語權對中國實施意識形態(tài)滲透,分化中國的想法從未中斷。
話語權的提升要立足于現實,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以積極主動、自覺有為的意識加強話語權建設,同時也要把握現實性、可行性和必要性之間的差別。中國特色話語權仍面臨著“三個沒有變”,即西方強國掌握世界話語霸權、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的偏見格局以及中國聲音難以走出去的局面都沒有根本改變。因此,話語權的提升問題需要下苦功夫,抓住問題關鍵,分析現象,探究原因,開出有效解決病根的治療配方,以更開闊的視野和長遠目光,構建中國特色話語權,這需要自覺深刻地診斷話語權民族性與世界性兩者之間通融性的脈搏,把握以下三點:
第一,加強政府在通融性中的政治操作和服務能力。國家政府在國際社會中具有個人、團體組織所沒有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力,其所產生的能量場相比于個體或其他組織影響更廣泛。政治操作能力的強弱影響著本國理念的推廣程度,換言之,政治操作能力的強弱影響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的通融程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外講話中多次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是基于我國傳統的“和諧相處”“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民族理念同世界主流價值相聯系而提出的“全球性”話語,倡導世界人民“命運與共”。國家領導人的出訪和對外講話即是一種“推廣者”身份,在國家領導人的話語關注度和權威度上升時,亦為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政府可借助自身特殊性直接或間接地為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的通融打造外部環(huán)境,利用自身優(yōu)勢加強對外傳播能力,同時要引導新興媒體在民族與世界之間傳播中國好聲音、傳遞中國正能量發(fā)揮積極作用,增強感染力、說服力和影響力,盡量減少通融性障礙,以通融性促進中國話語權的提升,進而為中國民族性話語權平穩(wěn)過渡到世界性話語權提供有效載體。
第二,動態(tài)把握傳統優(yōu)秀文化與世界主流價值的理論創(chuàng)新。加強話語權世界性與民族性之間的通融需要“外敷內用”,政府自身服務能力的提升為話語權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通融提供外在通道,但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歸根結底,增強通融性還需核心部分即文化的有機創(chuàng)新。如何在不失中國特色的同時將差異明顯、各具特色的東西方文化碰撞出火花,生成新的國際社會所認同的理論體系,需要在堅持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同世界主流價值催生化學反應,創(chuàng)新出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世界風采的理念,用新理念內容增強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的通融,進而促進話語權的提升。值得指出的是,傳統優(yōu)秀文化與世界主流文化創(chuàng)新要把握一個“度”的問題,不能只強調民族特色而忽視世界性,也不能拋棄本土化,接受完全西化,二者應遵循一個“度”和平衡原則,把握動態(tài)平衡才能更好打造出兼具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話語權。
第三,充分發(fā)揮學術帶頭人的推動作用。建設話語權并非只是政府的責任,也需要個人為之努力。學術大師、各學科領域帶頭人通過對自己研究領域的引導、推動,在構建中國特色話語權過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視。諸如“歷史終結論”“民主化浪潮”等著名話語論斷大多由具有國際洞悉力的西方學術大家、思想大師提出。而現階段,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影響力小、地位低,在國際社會中所發(fā)揮的能量氣場較弱,推動力不足,很大部分原因是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缺乏高質量高素質人才。話語權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通融在“修行靠個人”的前提是需要“師傅”引進門,帶“學生”上道。因此,完善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人才體系工作需要提上議程,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四方、敢于創(chuàng)新、具有深厚學科理論素養(yǎng)的學術思想大家具有極大必要性。
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關鍵時期,實現話語權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的良性通融不僅是順應世界潮流趨勢的需要,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權的必然要求。屹立于國際視野角度審視中國在國際中的話語權問題,基于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通融性出發(fā),加快通融性打造,實現話語權的有效提升,加強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地位,才能更好講出中國好故事、發(fā)出中國好聲音、貢獻中國方案,增強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影響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注釋
王治河:《??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95頁。
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求是》,2016年,第9頁。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第3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頁。
責 編∕馬冰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