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愛玲
摘 要:對中職學生而言,道德不僅是其必備品質(zhì)之一,更是其職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憑證。本文旨在從中職學校的德育現(xiàn)狀出發(fā),探索如何有效改善這種問題,實現(xiàn)德育教育的高效化。
【關鍵詞】中職學生;德育工作;有效性
對于學生而言,道德不僅是其必須具備的品質(zhì)之一,還是其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這種重要性在今天的中職教學中卻并沒有得到有效體現(xiàn),使得學生對社會、對自己的認知都存在某種缺陷,形成道德感不高局面。因此,探索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對今天的中職教學而言,十分重要。
1 現(xiàn)狀
1.1 家庭原因
一般而言,對學生品德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家庭。學生沒有對道德形成正確、系統(tǒng)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在家庭中沒有感受到與之相應的教育氛圍,以此形成“不重要”“無所謂”等態(tài)度。
1.2 自身原因
鑒于長期受“學習=成績”的影響,使得很多中職學生都形成了一種“一無是處”或者“做什么都是錯”的錯誤認知。在這種認知誤導下,他們的性格不斷被壓抑,最終出現(xiàn)兩種畸形現(xiàn)象:消極抵抗、物質(zhì)享受。在這種畸形性格下,他們對社會的歸屬感、認同感、責任感不斷下降。
1.3 學校原因
在今天,雖然素質(zhì)教育已經(jīng)施行許久,但不可否認,“學習=應試”的影子仍然存在,這不僅表現(xiàn)在普通高校中,還體現(xiàn)在中職學校中。在這種認知傾向下,學校的管理難免帶有某種傾向化色彩,即人為劃分學生優(yōu)劣,并對其進行不同教育,這就嚴重打擊了“劣”生的進取心,進而出現(xiàn)不服管教等問題,由此出現(xiàn)德育問題。
2 提升策略
2.1 先了解、后管理
2.1.1 了解學生
想要保證德育工作的高效化,首先要保證對學生了解的全面化和細致化。因此,有關人員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時,一定要先清楚學生有何思維特點,明白他們對事情的具體看法是怎樣的。這樣,德育工作才算真正有了了解基礎,才能做到有針對、有效率。
2.1.2 科學管理
因為錯誤認知的長期影響,使得很多學生在面對德育教學時,往往持有一種“油鹽不進”的態(tài)度,這就嚴重阻礙了德育落實的效率和進程。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進行強制性德育“灌輸”明顯不可取。因此,教師要借助“心心交互”手段,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認可”“被需要”,進而產(chǎn)生想要學習的欲望。
2.1.3 以身示范
為了保證德育的高效性,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感化時,還要保證自己“言行合一”,為學生轉(zhuǎn)變思想樹立行為標桿。這樣,學生才能明白哪種行為是正確的,是必須要做到的,哪種行為是不可取的,進而形成“做善避惡”的意識。
2.2 隊伍建設
2.2.1 師資隊伍
如果將中職學生德育比喻成一列火車,那么教師就是這列火車的車頭,起著方向掌控和動力牽引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外衣”建設時,學校一定要把好“火車頭”,保證教師素養(yǎng)的高標準。這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職業(yè)認知“高”,教師一定要明白中職學校的性質(zhì)是什么,培養(yǎng)目標是什么,學生應該具備什么能力;二是道德認知高,教師一定要清楚什么樣的感化手法才最有用,什么樣的方式最容易被學生接受。
2.2.2 班主任
一個班級的關系就好像一株樹,而班主任就是這株樹的樹干,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學校一定要注重對班主任的選拔、考核、評定、交流等工作,從不同層面上提升班主任素養(yǎng),使其“橋梁”作用真正發(fā)揮,進而成為學校德育的中堅力量。
2.2.3 學生干部
在學生眼中,教師不是其學習的合作者和領導者,而是其性格的壓抑者。因此,其在接受教育時往往會有一種“敵對”“排斥”心理,這就嚴重影響了德育的效果。因此,尋求教師之外的德育途徑就顯得十分必要。學生干部,作為學生之中的“領航者”,往往對同齡者的思維方向、行為特征等有一個較深的了解。且,因其能力的突出性,使其德育認知相比于一般學生較高,這就為其成為教師的“能力幫手”,德育的傳播者奠定了基礎。因此,學校一定要深入學生群體,選拔出能力與認知皆優(yōu)的學生,以形成學校德育與學生之間的堅實橋梁。
2.3 形式創(chuàng)新
2.3.1 德育創(chuàng)新
道德教育并不應該僅存于形式,或是限于簡單的條框講解,它應該依托于生活和學習。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德育之雨的播撒時,教師應該實行“德育+職業(yè)”模式,將德育分散融入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職業(yè)知識時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職業(yè)禮儀的教學時,不進要讓其明白怎樣做是對的,還要讓其明白怎樣做才最“美”,這樣,德育教學就真正變得潤物無聲。
2.3.2 形式創(chuàng)新
德育,并不只是一種口頭形式,而應該被實體化,成為一種行為。因此,學校在德育之余,還要給學生提供德育知識實體化的場所和途徑。這就需要學校舉辦有關道德培養(yǎng)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明白道德之“美”,進而將其內(nèi)化成為自己的修養(yǎng)。
2.4 外部配合
2.4.1 家長
對于學生而言,影響最大的除了學校還有家庭。因此,學校在德育之余,還要有一種“連外”意識,即借助家庭手段,實現(xiàn)學生德育的全面化和細致化。在借助家庭手段時,學校要先對家長講述德育的重要性,改變其錯誤的培養(yǎng)觀念,并告知家長,怎樣的培養(yǎng)方法才是最正確、最有效的。這樣,家長在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時,就不至于陷入“無方向、無方法”的窘境。
2.4.2 社會
“連外”的另一重要途徑,即是借助社會力量。鑒于社會的偏見性,學校在借助此力量時,一定要先保證力量的正面性和促進性,避免學生再次受到偏見傷害。之后,學校可以與企業(yè)達成一致,為學生職業(yè)實踐提供場地,讓其在實踐中感受到“被認可”“被需要”,進而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社會。
3 結束語
總之,道德教育在學生教育中占據(jù)的地位無可取代。這就要求學校不僅要對學生進行職業(yè)培養(yǎng),還要對其進行道德教育,將德育適時融入教學、生活中,讓德育之雨播撒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
參考文獻
[1]江云.芻議中職生德育內(nèi)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J].交通職業(yè)教育,2005(01):9-10.
[2]黃少懷.提高中職學生德育課自主學習能力芻議[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0(12):40-41.
[3]張潔.哲學視野下的中等職業(yè)學校班級德育工作芻議[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8(09):9-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