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英
摘 要:讓民間藝術——剪紙走進初中語文課堂,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剪紙藝術和語文的興趣,同時還能讓學生了解和體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的設計與創(chuàng)作,為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增添樂趣,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的熱愛和尊重。
關鍵詞:剪紙藝術;論語;語文課堂
記憶中那些飄著暗香的寂寥小巷,有些灰白的陽光灑在斑駁陸離的磚墻上,沉重的青石板靜靜延伸,偶有幾道縫隙中瑟縮著幾根細細的野草。古老的大門前有被踏得光滑的三兩臺階,門檻邊坐著的老太太,腿上放著竹簍,熟練地用紅紙剪出各種樣式的圖案,一張張普普通通的紅紙,從靈巧的雙手上,變成了門窗上那一個個“喜鵲登枝”“嫦娥奔月”“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還有那些鑼鼓喧天,鞭炮鳴放的喜慶日子,新婚的喜燭映照著大紅的“囍”字;新春的白雪映照著窗戶上那溫暖的紅色剪紙,全是一派美好的景象。
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fā)現(xiàn),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五幅團花剪紙。南北朝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唐代是剪紙的大發(fā)展時期,不少詩句中都有剪紙或是“窗花”的身影。杜甫《彭衙行》中有“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的句子。李商隱的《人日即事》中有“鏤金作勝傳荊俗,翦彩為人起晉風”。宋代造紙業(yè)成熟,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詩詞中的描繪自是不少,有李石的“窗下翦燈花”,歐陽澈的“花窗弄月晚歸來”,吳潛的“四窗花滿砌”。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并達到鼎盛。中國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的歷史上就沒有中斷過。它充實于各種民俗活動中,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nèi)涵最豐富的藝術形態(tài)之一。
我想大約是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而普遍受歡迎。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不同地方的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xiàn)了人們的審美愛好,并蘊含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
我校坐落在百龍歸潭,才墨之藪的千年古鎮(zhèn),它有著上百年悠久的歷史底蘊。人們個性敦厚質(zhì)樸、信仰萬物有靈、崇尚自然。他們用優(yōu)美和諧的民族舞蹈抒寫對生活的熱愛,用高亢嘹亮的山歌釋放出生命奇?zhèn)グ蹴绲哪芰浚锚毺氐募艏埶囆g感恩生活賦予這個世界的幸福與悲傷。因而關注民族傳統(tǒng)文化,挖掘地方文化資源,這里可謂是個瑰寶之地。
我不禁想到劉成章老先生的《安塞腰鼓》透過傳統(tǒng)樂舞表演的獨特魅力展現(xiàn)西北地域風情和時代精神。我們何不讓民間藝術走進語文課堂。通過鄉(xiāng)土文化藝術洗濯學生心靈的些許塵垢,讓學生懂得傳承的責任、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而民間藝術中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剪紙,因其制作原料易得,制作過程有趣,而收獲的效果卻十分豐富。
讓剪紙走進語文課堂的第一步,自然是讓學生先認識剪紙。首先,我搜集了許多美麗的民間剪紙作品,讓學生在賞析的同時,意識到新時代剪紙賦予我們的新理念、新氣象。剪紙不光是一把剪刀,一張紅紙那么簡單,剪紙還可以更美觀、更漂亮、更有時代氣息等。重要的是我們能借人物、動物、植物、場景等素材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希望等消融于自己的剪紙創(chuàng)作中。
接下來就是創(chuàng)作的過程,我們需要先創(chuàng)作故事,先想好 如何用剪紙去表現(xiàn)。這其實與畫畫有相通之處,只是用剪出想要的圖案,來訴說一個故事。當學生完成一幅剪紙的設計、制作后,還需要用大約一兩百字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解說。老師會在教學過程最后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展示學生的作品時,提示學生如何評價欣賞剪紙作品,主要包括套色、配畫、主題三方面。然后會讓學生自己點評再與同學之間進行互評,談一談設計思路,要表現(xiàn)什么主題,討論誰的作品設計更新穎,誰的作品設計得有欠缺和不足等。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事物,表達情感。作品的文字部分我們也會進行賞析。
創(chuàng)作剪紙作品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而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互相之間取長補短,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學習的積極性和對語文的興趣,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才能有很大好處。
我班的這次剪紙走進語文課堂的實踐教學成果十分喜人,五十八位學生一共完成了五十三幅作品,其中優(yōu)秀作品有彭楊的《我想要個家》,他的作品栩栩如生地訴說著孩子的不甘、無奈、期待。這個學生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在他四歲的時候就離家出走,杳無音信,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在很偏遠的農(nóng)村。還有黃小紅的作品《過年》,生動、活潑地表現(xiàn)出過年的熱鬧、喜慶、祥和的氣氛。今年,我還嘗試了將儒家經(jīng)典《論語》和剪紙藝術相結合,創(chuàng)作了一幅幅極具教學和教育意義的作品。
我校每年的春季都會開展一場大型藝術節(jié)活動。音樂類有“十佳歌手比賽”,還有各班級的舞蹈展示、綜合文藝表演,以及各種文藝美術作品如繪畫、書法、手工制作等展覽大會等。趁著這熱鬧的氛圍,我每年都會挑選一批精致的剪紙作品配上優(yōu)美動人的文字解說舉辦剪紙專欄。在學校最顯眼的位置,通過精心布置,將學生的作品展出。2017年4月下旬,我所任班級辦了“我為《論語》剪插圖”的專題展覽?!叭诵斜赜形?guī)熝伞薄坝薪虩o類”“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等。學生通過剪紙語言和設計詮釋了這些經(jīng)典語錄的含義。在我看來,能讓自己和其他同學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現(xiàn)在這樣一個很莊重的欄目里,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刺激,從而增強人生的自信。
剪紙藝術走進語文課堂,不僅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參與度更高,而且教學效果也十分顯著,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剪紙藝術和語文的興趣,讓學生了解體驗中國民間文化的設計與創(chuàng)作,培養(yǎng)了學生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的熱愛和尊重。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