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華
時常都聽到教師在每次的學期檢測后都會抱怨道:“我復習的沒考,考的我沒復習。”“這道題我講過不知多少遍了,也讓學生練過不知多少遍了,他們就是不會做!”之所以出現此種說法與現象,關鍵原因是復習目的不明確,復習時未抓住規(guī)律,學生無法做到“舉一反三”。那么,怎樣才能扭轉這種現狀,提高語文課堂復習效率呢?筆者給出以下建議。
一、專題梳理
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人教版語文課本編制的整體框架即“單元導語→課例→課后練習→詞語盤點→口語與習作→發(fā)現與積累→趣味與展示”。而各章節(jié)知識中的導語也明確提出了需注重學習內容的梳理,并加強重難點知識訓練,單元“思考習題”、“詞語盤點”以及“語文園地”等內容均應依照相關專題展開。那么在期末復習教學中也可借助專題形式來完成對語文知識點內容以及需要展開全面訓練的內容的梳理,保證學生在復習中高屋建瓴。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里《觀察與發(fā)現》這一章節(jié)知識的復習時,語文教師就應將重心放在寫作順序、表述方法以文章主旨三個關鍵點上,讓學生圍繞如下幾個綜合全文的、思維縝密的問題進行思索:①這篇文章描寫的是作者觀察到的什么規(guī)律或特征?②全文里作者是怎樣巧妙的闡述自己的所見所感的?③全文里通過描述主要是想表述作者什么樣的情感,通過作者的此次經歷我們又獲得了什么啟發(fā)?這樣學生帶著梳理好的問題去復習,更利于內化理解,消除學生復習時的盲目感,能快速抓住表述要領。
二、框架提示
人的思維模式受生活的環(huán)境、文化意識等多因素影響,所以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因此語文期末復習時借助框架提示法來開展引導,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提前將需復習的內容呈現給學生,學生結合現有語文教材,以及教師呈現的復習內容進行自主探索復習。學生根據現有學習經驗,通過相應的分析探究,獲得知識、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組接,進而溫故而知新。
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外童話”這一單元知識點,教師綜合分析不少學生平時在童話寫作里內容平乏、欠缺生動性等一系列問題,復習時借助框架提示法來有效引導:
1.單元里給出的四篇童話分別流露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又涵藏著什么道理?
2.給出的故事分別通過什么事情來進行道理的表達,讓讀者備受教育及啟發(fā),細節(jié)描述有哪些呢?
3.四篇童話故事里描述的都是生活里不存在的人和事,但是卻展現了現實里的美丑善惡,因而說寫童話應做到什么?
由以上給出的三個框架提示內容可知復習設計應歸納概括性強,且層層銜接。其中,框架1為小學生現已學習過的課文知識;框架2為學生復習過程里對已學課本知識的鞏固學習;框架3為說寫能力的遷移拓展。
復習設計實質是集合閱讀、思考和寫作提示于一體,來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三、練筆拓展
若要提高語文期末復習效率,還需在適當的時機對學生實施必要的拓展訓練,這對學生知識點的鞏固學習、歸納反思均大有裨益,是知識點的再累積、創(chuàng)造過程。
所以教師需認識到練筆拓展的重要性,將其融入到復習訓練中,針對存在于學生單元寫作和周記練筆里的模糊問題,均應在不脫離學生現有知識水平的情況下,制定練筆拓展內容,使學生在復習之際糾正困擾學生,也困擾教師的種種寫作通病。
例如在“自然奇觀”的復習里,教師可專門針對學生在景物寫作時觀察不全面到位,缺乏生動性的問題,站在觀察寫景的視角,提示性地完成《火燒云》《雅魯藏布大峽谷》等課文寫法的復習,板書出以上課文的謀篇布局與表述方式的提綱,后以學校附近的、學生均較熟悉的本地自然風景區(qū)為例,要求學生以口頭表述的方式來對風景區(qū)中的一處或兩處景點進行介紹,鼓勵學生根據一定的順序完成景物特征和變化的描述,促學生觀察能力得到提升,而教師則入情入境,從學生的描述里感受畫面的美,認同語言的奧妙。這樣不但復習了課本上的語文知識,也提高了學生的遣詞造句的能力,糾正了學生平日寫作的諸多問題。
四、化難遷移
課本中重難點知識的學習訓練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通過一定時間的有效訓練,使學生的思維更敏捷,各個知識點都能舉一反三,在知識的學習上更靈活。那么對于學生的弱項,教師在期末復習里就可借助分化理解、遷移運用的方式提高復習效率。例如在詞語理解上:
第一,提示詞語理解的方法。大多數學生在該知識點的學習中都存有缺乏深度練習的現象,就算是平時訓練也不能熟練地借助合理的解詞方法實現理解性閱讀。因而,教師在復習時恰當的、適時提示解詞的方法很有必要,學生通過解詞方法更能技巧性地高效閱讀。
第二,分類訓練。于已閱讀的課文內選擇可利用多樣化方法解詞的詞語,對學生實施解詞訓練,達到對解詞方法的強化記憶,提高應用實效,為后續(xù)文章的閱讀理解奠定基礎。
總之,語文期末復習高效創(chuàng)造的本質就是根據學生健康積極的學習心理需求,增強學生的知識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總結、遷移的過程里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和運用知識,但凡有悖于學生發(fā)展的復習內容、形式與方法均徒勞無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