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平
摘 要:補白,就是在閱讀教學中,抓住教材的空白點或生發(fā)點,讓學生依據(jù)課文內容,展開想象,合理地補上課文語言的空白、情感的空白或意境的空白,使學生在“無”和“有”的轉換中,形成“意”和“言”的自然融合,“訓練”和“感悟”的比翼雙飛,讓語文課堂精彩紛呈!
關鍵詞:閱讀教學;文本留白;補白藝術
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時,抓住教材的空白點或生發(fā)點,讓學生依據(jù)課文內容,結合生活體驗,展開想象,合理地補上課文言語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通過發(fā)現(xiàn)“沒有”而了解其“有”,使教學內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因材設計,巧妙“補白”的教學,為學生打開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讓語文課堂更加鮮活起來。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在文本恰當?shù)牡胤竭M行補白,使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課文內容產生火花的碰撞,達到既能加深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又能發(fā)展思維,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閱讀質量的效果呢?
一、曲首補白——未成曲調先有情
閱讀時的情感狀態(tài),是一種彌散于教學過程中的持久的情緒傾向,它對于課文的情感基調、理解方向及閱讀策略都傳遞著主導信息。導入新課時對課題的拓展探究、初讀課文時鏈接背景補充資料,都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研討的強烈愿望,并為課文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題目是課文的眼睛,它往往與文本的內容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提及文章的要點,或點明文章的中心。但它不可能把文章的全部內容提示出來,所以,教學時我們就可抓住課題留白,找準切入點,精心設計揭題解題思路,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例如,四年級有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觸摸春天》,講述了一個叫“安靜”的盲童在春天充滿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飛的故事。上課伊始,我在黑板上寫下“春天”,讓他們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在“春天”前填上動詞,“盼春天、聽春天、聞春天、找春天……”孩子們的主體意識在我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發(fā)揮,答案也異彩紛呈。而課題“觸摸春天”是何用意呢?此時我揭示課題,讓大家針對這個特別的課題提出疑問,引導他們二次拓展。“誰觸摸春天?為什么觸摸春天?怎樣觸摸春天?她觸摸到的春天和我們看到的一樣嗎?”孩子們很好奇,都迫不及待地想進入課文去看個究竟。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還由此誘發(fā)了他們積極讀書思考,培養(yǎng)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二、曲終補白——余音繞梁意未盡
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結尾不應該是一個完美的“句號”,而應該是一個讓人浮想聯(lián)翩的“省略號”,課文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課文之外便有更廣闊的創(chuàng)造空間。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結尾的特點設置留白,讓學生回顧與升華所學知識,激起課外進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文已結尾,課將結束,而學生的思維活動卻在持續(xù),就如一曲彈罷,繞梁三日不絕,這正是學習課文的最佳境界。
(一)品味語言,積淀感悟
許多文章結尾,作者為了表達的需要往往欲言又止,留有思維的空白,讓讀者去思考探究。教師要善于捕捉這些思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深入品味語言,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結尾:“她想給自己暖和一下?!比藗冋f。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小女孩悲苦的命運和句中兩次提到的“幸?!笨此泼?,其實值得探究。怎樣理解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幸?!蹦??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層層遞進,感悟品味:(1)小女孩受盡煎熬,現(xiàn)在終于解脫人間的苦難,和奶奶一起到天堂去獲得幸福。(2)小女孩的現(xiàn)實生活如此不幸,但她臨死前看到過那么多美好的東西,她的精神正經歷著幸福。(3)在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會經歷挫折與痛苦,如果我們能從小女孩那里汲取力量,點亮心中的幸福之火,就可以驅趕現(xiàn)實中的黑暗和苦難。既讓學生在腦海里不斷重溫問題意識,又把思維的觸角延伸到現(xiàn)實生活,加深了情感積淀。
(二)后續(xù)情節(jié),順勢延伸
有的文章寫至高潮處特意不寫結局,戛然而止,留下一段藝術空白。學生學到此處,課文已經結尾,學習興致卻仍然高漲。這時老師就可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想象,后續(xù)課文情節(jié),將學生引向深處。有時,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還可以將這種彈性最大的空白,巧妙地作為課堂延伸練習讓學生課外去填補。
如《半截蠟燭》中,“正當他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毕灎T熄滅之后,杰奎琳真的睡了嗎?她在樓上又聽到哪些動靜?三個德國軍官走了之后,他們一家會有怎樣的想法與做法呢?最終他們會怎樣收藏那份情報呢?這些問題,學生們都有可能想到,甚至想得更精彩!
綜上所述,對于留有想象空白、飽含豐富內涵的文本材料,我們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涵。只要把握時機,思在當思時,練在當練處,必將使學生在“無”和“有”的轉換中形成“言”和“意”的自然融合,達到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的教學效果,使語文課堂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于永正.于永正課堂教學教例與經驗[M].人民日報出版社,1995.
[2]楊國全.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指導[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5.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