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芬
文化傳承與理解作為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大組成之一,成為語文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標。其實無論是“教學大綱”時代還是“課程標準”時代,“理解并傳承中華文化”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一直存在,但文化教學作為語言教學的“第五維面”,長期以來又只是語文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潛層面”。因此,作為一線教師,應(yīng)更多關(guān)注如何將“潛層面”的文化素養(yǎng)教學轉(zhuǎn)化為“外顯”的課堂教學實踐。以下將以《始得先山宴游記》和《赤壁賦》為例談拙見。
一、甄選文本內(nèi)容。感受文化之美
1.字形、字義之美
漢字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蘊藏著古人的智慧和思想,融合著中國民族文化中的審美感受、情緒記憶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在語文教學中,恰當?shù)倪\用漢字的特點,能讓學生在領(lǐng)悟漢字之美的同時,感受文化之美。
教學《始得西山宴游記》,從漢字“始”與“得”釋義入手?!笆肌?,《說文解字》中注解為“女子的初生”;“得”,《說文解字》中注解為“遠行探索而有收獲”。引導學生思考柳宗元經(jīng)歷了怎樣的“遠行探索”,獲“得”了哪些“收獲”,這一精神的“初生”會是柳宗元精神的歸宿嗎?學生在思考后理解了柳宗元“遠行探索”不僅是身體上的探索,更多的是精神的探索,經(jīng)過苦苦的追求,山水之美讓他的精神猶如初生,但這樣的解脫卻不能成為永遠的歸宿。
2.意象之關(guān)
漢民族在表情達意上是含蓄的民族,喜歡借助客觀外物來表達主觀情感,講究情景交融。其中“意象”是藝術(shù)美、文化美的集中呈現(xiàn)。一個經(jīng)典的意象,其形成具有很強的傳承性,包含著中國文人一貫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認同。在教學中,聚焦意象,能讓學生在閱讀中始終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充分自信、自覺傳承。
蘇軾的《赤壁賦》中“月”的意象出現(xiàn)了四次。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研讀在不同的情境下,作者借“月”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學生發(fā)現(xiàn),在蘇軾的美景中少不了月、悲情中少不了月、徹悟中也少不了月,借助“月”這一古典文化中的“文化密碼”,學生觸摸到了詩人的靈魂,也觸摸了民族文化的密碼。
3.文本細節(jié)之美
教師在整體把握、深刻領(lǐng)會文本主旨的基礎(chǔ)上,挖掘文章中的細微信息,甚至注解,都能引導學生深入領(lǐng)悟作者情感及文中蘊含的文化因子。
《始得西山宴游記》中作者兩次寫自己的“醉”:“傾壺而醉”“頹然就醉”。要求學生從字詞釋意入手,因言品文,感受作者前后情感的變化。學生抓住“而”字,感受到柳宗元第一次醉是為了醉而醉?!熬汀弊终f明作者第二次并未真正喝醉,與其說作者是酒醉,不如說是“心醉”,是作者的心靈沉醉于西山的美景,是心靈的凈化。兩處文字上的細節(jié),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屢遭挫折,情無可訴、志無可表、才無可用,甚至命無可保時的悲觀絕望,體悟到作者從山水中感悟了生命的真諦。
三、優(yōu)化學習活動,傳承文化精髓
1.傳統(tǒng):在傳承中自信
《赤壁賦》是一篇賦文,音韻和諧,讀來極具音樂美。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涵泳文章的精彩詩句,反復誦讀,再借助評點法,從字詞入手,通過三言兩語寫出自己的閱讀感悟。課堂上有學生通過或激情或低吟的誦讀,讀出了“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壯闊浩瀚,讀出了“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悠然自得,讀出了“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的豪情萬丈……
還有學生寫道:“飲酒樂甚”,一個“甚”字,傳達出蘇子行文至此的快樂之極和蘇子直率的真性情;“凌萬頃之茫然”,“凌”是小船越過浩瀚的萬頃江面,更是作者豪情的騰空飛躍……
2.比較:在理解中自覺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主要方式,如果說復述閱讀、解釋閱讀、欣賞閱讀這三種讀書活動是在挑破知識寶藏的皮殼,那么,對比閱讀便是旨在向知識的寶藏的縱深掘進,以獲得真正的知識礦產(chǎn)。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和蘇軾的《赤壁賦》都是借景抒情、體物寫志的古代散文名篇,都寫于作者因參與政治改革而被貶失意期間,都是為排遣郁悶、藉以療傷而寄情山水。那么對這兩篇文章進行對比閱讀,有助于學生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內(nèi)涵,體悟作者的精神品質(zhì)。
筆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按照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從文章的寫景特征、作家的經(jīng)歷、感悟的緣由等幾個角度進行比較閱讀。在小組匯報中,發(fā)言精彩紛呈。
對比閱讀起初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比較的角度,當養(yǎng)成閱讀習慣后,學生在面對不同的文本時,會自覺的用比較的視野來挖掘文章文化淵源,從而形成“文化自覺”,為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chǔ)。
3.寫作:文化傳承之橋
一篇文學作品,從小的方面來說是作者心理的折射、人格的折射,從大的方面來說是一個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因此,深入研讀文學作品,感受文字背后作家的人格精神、人生態(tài)度,進而進一步理解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得心靈的體晤,更指向“文化傳承”這一終極目標。
筆者在完成兩篇文章的教學后,設(shè)計了一個綜合性的寫作活動,具體如下:
文字、文人、文化。文人借助文字表達自我,因而有了“言為心聲”,而文人的精神世界又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請課后閱讀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小石城山記》,蘇軾的《后赤壁賦》《江城子·密州出獵》,從文字人手,解讀文字背后的文人精神,觸摸文人敏感的心靈,并感知背后的優(yōu)秀文化精神。
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從文章人手,探究文人精神、解讀文化內(nèi)涵,完成寫作任務(wù)后,以“讀書報告會”的形式進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對柳宗元被貶永州、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的思想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通過這一綜合性的語文寫作活動,學生思維的深度得到了提升,對“文人精神”有了深入的理解。至此,“文化”成為學生的素養(yǎng),文化傳承落到了實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