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榮華
我國向來就有“詩國”的美譽,從古至今的詩詞作品可謂浩如煙海,而其抒發(fā)的情感類型也豐富多彩。這些詩詞作品之美,或美在詩人卓然高標(biāo)的精神品格上;或美在具有豐富意蘊與文化內(nèi)涵的意象上;或美在獨具匠心、新穎傳神的煉句上。這些“作品之美”都可作為詩歌教學(xué)的“賞點”?;谂囵B(yǎng)學(xué)生核心素養(yǎng)的考量,本文圍繞“古代詩歌賞點”這一論題,分別從詩人品格、意象、佳句等三個方面進行實例分析,賦予古代詩歌課文一種個性化、語文化、人文化的審美解讀。
一、卓然高標(biāo)的精神品格
以《離騷》《歸園田居》等古詩為例,將這幾首詩歌的“賞點”確立為分析詩歌中光彩奪目的詩人形象,感受詩人卓然高標(biāo)的精神品格。
《離騷》之屈原的赤誠。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在詩歌中,屈原的愛國赤誠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激烈碰撞中得以發(fā)揮,而其無私崇高的人格也正是在這種沖突和失衡中得到了張揚和體現(xiàn)。因此,在教授《離騷》時,我將這首詩歌的“賞點”定位為感受屈原赤誠的品格。
詩人“依前圣以節(jié)中兮,喟憑心而歷茲”,期冀在歷史的尋覓中尋找與自我相應(yīng)合的歷史精神。但是詩人并沒有找到心靈的慰藉與皈依,也沒有得到出路。歷史已然為詩人規(guī)定了詩人之路,亦是死亡之路。但是詩人的可貴品質(zhì),仍然在《離騷》一詩中得到了彰顯。那就是對自己理想的赤誠之心,對國家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以及為了理想所展現(xiàn)的旺盛的生命熱情和昂揚的實踐活力?!俺嗾\”作為人的可貴品質(zhì)在詩人屈原身上熠熠生輝,并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歸園田居》之陶潛的本然。
《歸園田居》是一組詩,共五首。詩中所描繪的“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祥和,“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寧靜,“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勞作,以及“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的豐收,無不讓人心馳神往。其實詩歌中的田園風(fēng)光是極其普通的,勞作也是日常的,為何讀者能從詩歌中真切感受到田園之美,田園之樂?
究其原因,我想《朱子語錄》所言極是:“晉宋人物,雖日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邊面談,那一面招權(quán)納貨,陶淵明真?zhèn)€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痹娙诵木程竦?,沒有官場失意的怨念,而田園真正成了他生命的皈依。由此可見,陶潛的歸隱真心感受到田園之樂趣,回歸田園,是本性使然。故而在《歸園田居》中,詩人筆下的田園山水既是詩人獨立于人世之外的淳樸自然的天地,更是充滿泥土氣息的休養(yǎng)生息之家園。
二、意蘊豐富的意象
古詩詞鑒賞,多以情、景品味為主,所謂“緣景明情”。詩中之景,意蘊豐富,多有寄托,故成“意象”?!耙庀蟆笨梢躁U釋為“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情意。”在高中學(xué)習(xí)的古詩詞課文中,如下幾篇即是以“意象”入勝的佳作。
《雨霖鈴》中訴說離別的意象。
柳永在《雨霖鈴》中用一系列的意象,演繹了一曲凄婉纏綿的離別之歌。
寒蟬:蟬生命短暫,叫聲哀鳴,因此在古典詩詞里就成了憂愁悲苦的代名詞。
長亭:秦漢時期就開始在道旁設(shè)亭,供旅客作停息、休憩或送別餞行之用。當(dāng)時是十里置亭,故名“十里長亭”。緣于此,“長亭”就成了離愁別緒的象征。
楊柳:楊柳是中國古代送別詩中描寫得最多的一個意象。古人有折柳送別之習(xí)俗,蓋因“柳”與“留”諧音,所以借折柳表達留戀之意、送別之情。
《聲聲慢》中的悲苦意象。
李清照在《聲聲慢》一詞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等意象,并將之巧妙地融為一爐。以一種獨自式的表述,抒發(fā)自己國破家亡的流離之苦,生死之愁。
過雁:鴻雁傳書,“雁”是傳書達情使者,北雁南飛,怎會不引發(fā)異鄉(xiāng)游子濃郁深沉的羈旅之傷。
黃花:史正志《菊譜》記載:“菊草本也,以黃為正?!惫示栈ㄓ悬S花之稱。又因菊花傲霜凌寒,故名列“花中四君子”,有高尚品格之寄予。
梧桐與細雨:“梧桐更兼細雨”是化用《長恨歌》中“春風(fēng)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一句,牽愁惹恨的秋雨梧桐兩相疊加,悲戚之情更重一層。
三、風(fēng)華絕代的佳句
古詩詞講究煉字煉句,或精煉含蓄,尺幅之內(nèi),含不盡之意;或新穎生動,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而在言外;或情深意永,言有盡而意無窮。
《詩經(jīng)·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末章“昔我”四句,痛定思痛,言淺意深,情景交融,被認(rèn)為是《詩經(jīng)》中最有名的詩句。分析緣由,大抵有四:其一,文字音韻感強,朗朗上口;其二,語言通俗易懂,雖距今千年,詩中所要表達的意思也無理解的障礙,便于傳承;其三,情感千年傳承,關(guān)于物是人非的感概,古往今來,大抵如此。這種“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愴之情直擊讀者心懷;其四,情景交融,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樂。
《醉花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
這三句詞采取自我反觀的筆法,西風(fēng)吹卷起簾幕,顯露出比黃花更為憔悴的少婦面容,形象地抒寫出相思之苦。其意境雖與“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差不多,但詞人在選取意象時,選擇了自甘素淡的菊花自比。這既是就近取景,又襯托出詞人不同凡俗的高標(biāo)逸韻。
《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fā)而不可收。詞人將滿腔幽憤化為一句詰問:問君能有幾多愁?并以“一江春水向東流”景語作答。這句雖是以景語作結(jié),卻用妙喻凸顯情思。遂成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這一句,不僅將抽象的“愁”寫得具體形象,而且將詞人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也表達出來了。且就音韻而言,這九字句,平仄交替,最后以兩個平聲字作結(jié),讀起來亦有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之感,真可謂聲情并茂。
古代詩歌作為中國古典文學(xué)和文化的根基,蘊涵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通過閱讀和鑒賞,使學(xué)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優(yōu)秀文學(xué)藝術(shù)與民族精神的滋養(yǎng),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從而培養(yǎng)學(xué)生雅正的人格,必備的語文素養(yǎng),并為學(xué)生構(gòu)筑詩意的精神棲居家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