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珺青
摘要:情境教學是我國近些年來興新的一種教育教學方法,有效地推動了推動我國語文課程的改革與發(fā)展,其最先是由我國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師提出的。情境教學產生于中國本土,扎根于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土壤之中,是在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教育理論的基礎上,經過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得來的。本文從我國小學語文情境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入手進行整體論述,其次從情境教學的重要性及其特點方面著手進行具體分析,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對小學語文情境教學進行總結。
關鍵詞:情境教育;小學;語文;
所謂情境教學就是教師在課堂上根據課文的內容,利用音樂、圖片、視頻等直觀藝術與教師語言描繪,共同為學生創(chuàng)設的學習環(huán)境。“情境”這一概念最初由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他認為知識源于生活經驗與情境。在我國,情境教學這一理念是由李吉林老師率先提出并實施的。李吉林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教學理論與杜威所提出的情境教育同中存異,不完全一致,它是一種借鑒了中國一千多年前劉勰《文心雕龍》中“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的觀點的教育理念,是根植于中國文化土壤的教育,蘊含著豐富的中國特色與韻味,適合中國小學生語文學習的理論。
一、我國小學語文情境教學開展的必要性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教育事業(yè)進入了一個新的春天,很多專家學者都積極投入到了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各種教育改革隨之而來。但是由于我國固有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束縛,很多觀念還是禁錮在原有的舊框架、舊體制中,其中很多根本性的問題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在小學語文課的講授過程中,還是主要以教師為主體,以教師為課堂的中心,缺少對兒童是生命個體的關注,不能正確認識學生認知能力和智力發(fā)展的水平,只是一味的將課本上的知識生硬的傳授給學生,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沒有良好的互動。同時,乏味的課堂教學情境,呆板的教學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方向,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上諸多的教學問題,使得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緩慢,陷入了學生缺少學習興趣,教師教學照本宣科,由此導致的教學效率低下的僵局。
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教育大家紛紛出謀劃策。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李吉林老師將情境教學法引入小學語文教學,并在她的課堂上進行了情境教學法的嘗試性教學,希望由此可以解決出現在我國教育中的一些問題。李吉林老師首先將情境教學法用于課堂,她在講授童話《小白花》一課時,為了使同學們感受到人民群眾對于周總理的熱愛與送總理時的不舍之情,她在語文課堂上首次將音樂引入,結合周總理去世時的圖片,配以教師有感情的朗讀,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不自覺地深入其中,跟著教師的引導進行學習與思考,感受課文字里行間透露出的真切感情。
這節(jié)情境教學的課堂大獲成功,獲得了眾多教育專家的認可,讓情境教學的觀念正式走入中國教育界,讓我國更多的教育界人士認識到了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的重要性。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情境教育為更多的教育家和一線老師所重用,同時,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也不斷為其注入新的血液,探索出了將情境教學法運用至閱讀、作文等課程中的具體理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構建其思維體系。
二、小學語文情境教學實施策略
情境教育是一門在實踐中出真知的理論,其理論的形成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生成的??芍^是從實踐中獲得,而又在其理論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指導著教學實踐的發(fā)展,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不斷豐富。這一理論不是高屋建瓴式的存在,而是有著深刻的實踐指導意義,對于中國小學語文教育的發(fā)展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一)以情為境
語文學科于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而言,有其獨特的學科特點?!缎W語文課程標準(2015版)》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一特點不僅要求教師要注重對小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培養(yǎng),更要注重對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單純的書本知識傳授是遠遠達不到語文學科這一要求的。小學語文課本是教師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媒介,是硬性語文學科知識的載體,而其真正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人文性知識及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隱藏在其文字后面的。教師照本宣科式的生硬呆板教學,或咬文嚼字式的字字落實,句句疏通的教學顯然是行之不通的。如果說語文知識的學習尚可以用這種較為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教學,那么字詞句章中所蘊含中思想內涵和價值意義如若再用這種方式,就真成為了所謂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對課文情感意蘊不理解,不能產生情感共鳴,只是將知識點死記硬背,應付考試,這樣的學習是做無用功,對于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是無用的。
而情境教學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策略之一。情境教學以情入境,以一“情”字貫穿與課堂始終,能夠實現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擺脫單純的為了教而教,為了學而學的較為生硬的教學模式。情境教育把感情滲透到小學語文教材靜態(tài)的文本中,借助音樂、圖片、影視作品等多種多媒體手段,將文字轉換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還原文章的獲得過程,并將其進行簡單化、典型化的處理,使其符合小學生的心智水平和認知經驗,讓小學生深入課文內容本身,身臨其境,進去課文角色,主動內化課文情感。配以情境教學法的小學語文課堂,將認知活動與情感意志活動相結合,縮短了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參與度明顯提高,注意力集中,積極回答問題,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生為本
教育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應該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但是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卻本末倒置,教師成為了課堂的主宰者,一節(jié)語文課,基本都是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講,學生保持安靜,很少與教師進行互動。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顯然違背了兒童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不利于小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抑制了其心智潛力的發(fā)展。
情境教育是一種以生為本的教學方式,意在打造一個符合學生心智發(fā)展水平的多向折射心理場。情境教學順應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將小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角,在情境中點燃他們的智慧之光,激發(fā)潛在智能。通過借助新穎獨特的教具,創(chuàng)設與課文有關的教學情境,將課文所要傳達的基礎知識,思想情感,內涵意蘊融匯其中。學生在教師營造的情境中,與教材、教師、同學積極互動,吸收課文中所折射出的要點。通過聽之、看之、感之、品之,得到知情信意行的全方面發(fā)展,增強語文感受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在情境的潛移默化中,加深對于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逐漸形成健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引導者,必須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創(chuàng)設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征的教學情境。小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處于感情的活躍期,在其心智方面具有巨大的開發(fā)潛質。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將兒童從出生到十五周歲的認知發(fā)展劃分為四個階段。而小學階段的兒童,基本都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這一時期的兒童語言能力快速發(fā)展,能夠頻繁地借助語言符號、象征符號來代替外界事物,并在頭腦中內化,把感覺運動所經歷的東西在自己大腦中重建。因此,教師不能只是單純的將語文課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要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聯系課文內容與當下社會現實,從兒童特點出發(fā),以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將小學教材的內容由抽象難理解變的生動形象,使其符合小學生的語文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讓小學生在實際體驗中獲得情感知識與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俊旭. 如何創(chuàng)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境[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