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生
在最近幾年的初三體育中考檢測中,筆者每次都遇見這樣一些事件:考前個個信心滿滿地進考場,考試后離開的時候不少學生垂頭喪氣地說:“唉,太馬虎大意了!”“這幾題做錯了,都是馬虎大意啊”……類似的話語在考完試后聽得很多很多。學生總覺得自己每個知識點都掌握了,該復習的也都復習過了,卻還是沒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考試后將失誤歸于“馬虎大意”。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這種邏輯簡單地將失分的原因歸結為“馬虎大意”,其實就是自我麻痹,給自己找臺階下而已。經過與其他學科教師的交流,筆者發(fā)現“馬虎大意”也在其他學科中普遍存在著,變成了讓每門學科都頭疼的難題。筆者將從運動技能形成的過程來剖析這一問題,從而探索學生從來沒有重視過“馬虎大意”背后的真相。
在運動技能形成的第一階段,即技術動作的泛化階段,不少學生將基礎動作的不熟練、概念模糊不清當作“馬虎大意”。那些實力稍弱、基礎不扎實的學生,首先要做的是把基礎動作、概念理解透徹。我在體育教學中常常遇到過這樣的“馬虎大意”的事例:在示范或練習某個動作時,有學生認為自己都已經會做、能做了,因為平時練習過,這次示范或練習失敗了,只是大意了而已。而事實上,很可能是自己只看過或練過兩三次,還僅處于技能學習的泛化階段,對動作之間的關聯(lián)及變化并沒有深入的學習,只是照著頭腦里的模糊印象比劃出來的動作而已。
首先,學生練習不夠,沒有細心認真地把基礎動作、基礎知識學牢固,對基本動作的概念和訓練方法、動作技能形成過程其實還沒達到能夠領悟總結以及應用的程度,所以這個技能動作或者這道題本質上是不會的,不能歸結為“馬虎”或者“大意”,屬于動作或知識性認知理解錯誤。如果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動作概念不清晰,或者是錯誤理解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回憶思考動作過程。在技術動作學習的泛化階段,我們可以通過多觀看示范及視頻、多模仿動作等直觀形式來學習獲得動作表象,一方面用眼看、耳聽來感知動作的表象、空間與時間的關系,另一方面身體還要多模仿、多練習,用身體肌肉的本能感覺去感知動作的要領、肌肉用力的方法和程度以及協(xié)調的用力順序。在這個階段中不能過于強調動作的細節(jié),可先掌握動作的基本部分。另外,還應要求學生“想練結合”,促進運動技能的初步形成。
其次,對一些基礎性的動作反復進行練習,逐步達到本能無意識條件反射的程度,也就是進入運動技能形成的二階段——鞏固階段。在這個階段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制在時間和空間上更加集中和精確了。這跟體育中考項目訓練里面經常將一些簡單的動作反復訓練的原理是一樣的,只有這樣才能夠大大降低一次試驗失敗的概率。這也是為什么雖然題海戰(zhàn)術為人所詬病,但是確實效果顯著的原因。一道題目,至少要反復接觸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會熟悉并產生記憶以達到應用的程度?!笆炷苌伞边@個成語最能直接表達這個意思了。所以,在技術形成的技術鞏固階段,不光要多遍重復練習動作,還應多注重動作的方向、幅度等細節(jié)問題,逐漸達到技術形成的第三階段——自動化階段。
最后,要想達到運動技能形成的第三階段——自動化階段。這一過程運動定型雖已趨鞏固,但必須堅持經常練習,不斷提高動作質量,逐步形成動作自動化。在這個階段,可適當降低練習次數,減小練習密度,更多地去改變練習的環(huán)境,增加練習的難度,組織不同條件的比賽或測驗等,從而提高對技術動作的應用能力,最終達到本體動作能根據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自動調整的目的,取得最佳成績。所以對于考試時間的安排、節(jié)奏的把握實際上也是能力的一種,需要在平時的比賽或考試中自己不斷摸索和調整,而不是簡單地歸結為“馬虎大意”就不聞不問了。
另外,學生對自己的真正實力,沒有正確的評價和認識也是怪罪于“馬虎大意”的原因之一。清醒地認識自己的實力,才能幫助自己更好地看清學習中的問題。以我班體育模擬中考成績?yōu)槔盒⊥跗綍r的體育模擬平均成績?yōu)?8分,幾次模擬考試,一次最高分40分,一次最低分36分,這38分則是包含了“馬虎大意”“超常發(fā)揮”等各種綜合性因素影響下得出的平均分數反映了學生的真實實力。而不少學生誤把超常發(fā)揮的40分拿來當作了實力,而低于此水平的38分則歸咎于馬虎大意。這里所謂“馬虎大意”實際上是把正?;虻陀谡K?,作為自己沒能達到超常水平的借口罷了。
總之,“馬虎”本身不是問題,只是“馬虎大意”的程度不同而已。而馬虎大意不是只靠教育就能解決的。我們一定要徹底認識“沒考好,都是馬虎大意造成的”是種錯誤的價值觀,任何問題都不能只用“馬虎大意”來解釋,而是要真正看看問題在哪里。對于運動員來說,即使會做的動作,再次做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要認識到:學習、訓練就是反復試錯,在錯誤中慢慢糾錯改正的遞進過程。所以,我們要放棄“馬虎大意”這樣的遮羞布,認真查找失敗的真正成因,制訂出具有針對性的科學計劃,夯實基礎,從而在各科的學習上收獲真正的提高和成功。
參考文獻:
[1]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王瑞元,等.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