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摘要】國學是中華民族最璀璨的瑰寶之一,因此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之一。將傳統(tǒng)國學巧妙融入語文課堂中,使其由晦澀深奧轉(zhuǎn)變?yōu)槌B(tài)化,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理想的教學境界。坦白來說,學生涉獵的國學知識越多,不僅奠基了自身的文化底蘊,攫取文人學者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zhì),更積淀了整個校園的人文氣氛。國學傳遞的正面能量,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提升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zhì)的效果。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教育;國學傳統(tǒng)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任何一門學科本身都是乏味無色的,語文也不例外。但是有了精彩絕倫的“填充物”,就能使語文教學充滿樂趣與魅力。語文融入傳統(tǒng)國學教育已成為必然的趨勢,國學是中國道德倫理的象征,有利于國內(nèi)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本文將著重強調(diào)國學的重要性,詳細分析國學傳統(tǒng)融入小學語文課堂過程中“碰壁”的具體原因,并從三方面入手提出改良建議,希望對國學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有所助益。
一、利用擁有悠久歷史的漢字進行激趣教學
漢字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以來最具代表的文化標志之一,領(lǐng)略漢字的精美和由來是國學教育最基礎(chǔ)的一部分。作為一名小學語文啟蒙教師,引領(lǐng)學生熟悉中國漢字一橫一豎、一撇一捺的剛勁之美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wù)。漢字由繁到簡的變化,見證了時代和歷史的變遷及人類思想的進步之迅速。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這一媒介演繹漢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切身體會其中的精妙。
比如“門”字的甲骨文(如下圖所示),它的形狀宛如兩扇門。簡單而言,甲骨文可被理解為象形字,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門”逐漸演變?yōu)榉斌w字,通過講解這些變化,學生總能總結(jié)出一些關(guān)于寫字的道理,從而產(chǎn)生濃厚持久的識字興趣。
通過圖片展示,可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不僅能夠提供給學生仔細比較兩者之間不同的機會,還形象地體現(xiàn)出“門”字在形體方面的“進化”,從而凸顯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為了突出國學傳統(tǒng)教育,教師的教學不能局限在甲骨文上,還應(yīng)廣泛涉及更多形式的漢字,比如會意字、形聲字等,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對漢字產(chǎn)生奇妙的興趣。
二、組織學生吟誦膾炙人口的詩詞來滲透國學教育
古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碧圃娝卧~是我們中國古代史上永遠不會沒落的兩顆星,唐詩宋詞的代表人物分別有唐代李白、白居易、杜甫,宋代陸游、李清照等。語文教師在傳承國學經(jīng)典的同時,一定不能忽略詩詞的地位,簡短明了、鏗鏘有力的詩句、詞句可給學生的心靈帶來強烈的抨擊,從而幫助他們辨別大善大惡,體味人生的美妙。
例如漢樂府《長歌行》中的“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句隱藏了珍惜時間,青春一去不復返的道理;在《弟子規(guī)》“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孝心,使其更加敬重他們的師長;從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愛國之心溢于言表;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句更是突出堅持不懈、艱苦奮斗的態(tài)度。古詩詞是一方美好的國學風景,它是古代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縮影,如若在課堂中教師能夠組織學生聲情并茂地吟誦詩詞,一定能夠擦出別樣的火花。
三、通過講歷史故事的方法熏陶情懷
小學生擁有陽光燦爛的笑臉和天真爛漫的性格,因此他們很容易受到寓言或者童話故事的感染和熏陶,這就是孩子的共性。成語乃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小學語文課本中收納的很多歷史故事都是以一個成語命名的,通過向?qū)W生講解這些故事的來龍去脈和深刻意蘊可以灌輸給學生警惕心、夢想的作用、信任的來源等道理,實在是言簡意賅、畫龍點睛。
例如《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三顧茅廬》《聞雞起舞》等都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shù)臍v史故事,這其中有愚昧、有聰穎、有膽識,可謂是識遍人生百態(tài)。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些內(nèi)容非常吻合他們的興趣點,所以,教師在講課時用成語故事做鋪墊,可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及文化素養(yǎng)。對于“任重道遠”這一成語的解釋通常是責任非常重大,必須經(jīng)歷長期的奮斗才能完成。如此解釋,通常太過理性,加深了小學生理解的難度,所以我講了一個關(guān)于曾子的故事:“曾子的一位學生問曾子:‘老師,我們身為讀書人,究竟做何種人、怎樣做人?曾子回答說:‘剛強而又有毅力!讀書人要目視前方、胸懷大志,切勿投機取巧、鼠目寸光,讀書意味著‘活到老,學到老,這項任務(wù)是非常重大的。但正因為人生漫長,我們要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終生奮斗,這就是‘任重道遠的含義!”而后我又引用周恩來總理一句至理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以此說明讀書的重要性和難度,通過這番講解,學生就能真正明白任重道遠的意義。這樣一來不僅使學生懂得了其中的道理,也擴充了他們的成語積累量,開辟了另一條國學之路,一箭雙雕。若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夠在課堂之上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有關(guān)國學的故事,學生學習效果和吸收能力的提升將成為顯而易見的事情。
四、總結(jié)
總而言之,國學是中華民族藝術(shù)、智慧與勞動的結(jié)晶,無時無刻不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繼承與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時代賦予青少年的艱巨任務(wù)。教師理應(yīng)從新一代的小學生抓起,滲透有價值的國學傳統(tǒng)教育,努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將為人處世的真理完整無誤地呈現(xiàn)于他們眼前,為他們以后的人生鋪路,從而大大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用經(jīng)典傳承文明,以文明建設(shè)人生。
參考文獻
[1]徐燕.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國學教育[J].學周刊,2014(12).
[2]陳巧蕓.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元素[J].教育教學論壇,2014(11).
(編輯:張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