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
【摘要】禮貌,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存在與人類社會當中。人們交際的成功、社會的正常發(fā)展都離不開禮貌用語的運用。禮貌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語境不同,慣用文化禮儀也會有所不同。英漢禮貌用語的語用研究能幫助我們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利用英語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從語用的角度對英漢兩種語言進行了比較研究,揭示了它們的語用差異。
【關(guān)鍵詞】禮貌原則 語用差異 對比分析
【Abstract】Politeness is a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that exists in all societies. The succ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artly depend on the proper use of politeness formula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different cultures may lead to different pragmatic politenes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politeness can help us to learn English language well, and improve our abiliti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thesis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politeness from pragmatic angle.
【Key words】politeness principle; pragmatic difference; contrastive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118-02
一、概述
禮貌用語普遍存在于各國語言之中,它是維系良好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手段、對社會穩(wěn)定建立有序秩序意義重大。
禮貌的存在是客觀的,之所以需要禮貌,是因為人有自尊的意識。[1]在人際交往中,人要有卑謙精神,尊重他人,講究禮貌。禮貌是人的自覺行為,由人自覺、自愿地遵守。[2]本文從英漢禮貌原則理論、文化價值、禮貌用語的語用差異這幾方面闡述,對英漢禮貌用語進行比較,以幫助中國英語學習者更了解西方文化,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提高交際能力。
二、英漢禮貌原則的理論對比
1.英語文化背景的禮貌原則
英語語言文化受封建制度影響的時間短,因此表現(xiàn)出不重視血緣關(guān)系、重視契約、強調(diào)個人的特點。英國學者Leech的禮貌原則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礎(chǔ)上,從西方人的風俗習慣出發(fā),概括了西方的禮貌用語的特點,他將禮貌原則劃分成以下六類:(1)得體原則:減少表達有損他人的觀點。(2)慷慨準則:減少表達利己的觀點。(3)贊譽準則:減少表達他人的貶損。(4)謙遜準則:減少對自己的表揚。(5)一致準則:減少自己與別人在觀點上的不一致。(6)同情準則:減少自己與別人在感情上的對立。[3]
2.漢語文化背景下的禮貌原則
漢語的禮貌用語和英美等西方國家有著較大的文化背景差異,因此它的禮貌原則也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許多中國學者對禮貌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理論。漢學家顧曰國教授在《禮貌、用語與文化》一文中提出了漢語文化中“禮貌”包含的四個基本概念:尊重、謙虛、熱情、文雅[4]。在這四個基本概念的基礎(chǔ)上,再結(jié)合Leech的禮貌原則,顧教授提出了漢語禮貌原則的五個準則: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和德、言、行準則。[5]這五個建立在漢語基礎(chǔ)上的準則,更強調(diào)人際交往中的普遍性禮貌和言行合一。
Leech的英語禮貌原則與顧曰國的漢語禮貌原則,二者在本質(zhì)上并沒有太大差別,只是提法上各有側(cè)重。因此,英漢語言的禮貌原則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不同的語言又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衡量標準和表現(xiàn)形式。禮貌本身有文化的普遍性,又有文化差異性。
三、英漢禮貌用語與文化價值觀念
禮貌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普遍存在于多國文化中,但是由于各種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歷史不同,造就了語言流轉(zhuǎn)的語境不同,人們對禮貌的理解、處理和運用方式也就各不相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跨文化的交流機會又不勝枚舉,在良好掌握不同社會體系和語言體系下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進行禮貌交際,對于建立穩(wěn)固的人際關(guān)系、維護良好社會秩序很重要。而如果在沒有把握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交際,則會適得其反。例如:禮貌同隱私的關(guān)系在英漢語言文化中就是不同的。中國人詢問別人的隱私代表著關(guān)心,是一種表達禮貌的方式,而西方人卻被認為是侵犯了別人的隱私。再者,禮貌同個人自主的文化價值也有關(guān)。西方人認為,在社會交往中,尊重個人自主的言行才算禮貌,而在中國的禮貌交際中,則有著不盡相同的原則。
四、禮貌用語在英漢語中的語用對比
1.稱呼語的語用對比
受社會結(jié)構(gòu)、傳統(tǒng)倫理等社會因素的影響,漢語的稱呼比英語國家復雜得多。漢語傳統(tǒng)稱謂中不僅要體現(xiàn)幼對長講究尊,還要對他人敬,對己自謙等。例如:小孩不能直呼父母和長輩的名字,學生不能直呼老師的名字,下屬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在日常的交際活動中,中國人喜歡以職務(wù)稱呼表達對被稱呼者的尊敬。在西方國家,不論地位和職位高低,人們都可以直呼其名,家庭中子女對父母也可直呼其名。西方國家受社會關(guān)系、個人本位取向的影響,人們所崇尚的等式稱呼充分表現(xiàn)出平等的文化取向,是一種平等社會關(guān)系的標志。[6]這一點,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尤其在中國會讓人覺得不理解。
2.自謙語的語用對比endprint
中西方在自謙語的表達方式也盡然不同,西方人在受到恭維和贊揚一般表現(xiàn)一致,以免顯露與恭維者的不一致,所以在受到夸獎時,他們一定會欣然接受贊賞和表揚;而中國人則會謙虛地說:“哪里哪里”等。中西方人對受到夸獎作出不同的反應,這是因為中國深受傳統(tǒng)文化“自卑而尊人”的影響,例如:中國學者在作報告時,結(jié)束語總是會謙虛地說:“本人才疏學淺,不妥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教;同樣場合西方人往往選擇比較中性的結(jié)束語,以示感謝。[7]由此可以看出中西兩種文化都遵從禮貌原則,不同的是中國人謙虛主要體現(xiàn)在“卑己尊人”,而西方人“尊人”不“卑己”。這種差異主要是由不同的文化價值決定的。
3.致謝道歉語的語用對比
致謝語屬于禮貌用語的一種。在“致謝”方面,英語中的“Thank you”和漢語中的“謝謝”使用的頻率都極高,但thank you使用頻率更高。中國人和西方人在公共場所都表現(xiàn)得非??蜌?,但是在家里或者較為熟悉的人之間,情況就大不一樣。在中國,家人、朋友及熟人等這些關(guān)系密切的人之間很少說謝謝。而在西方國家,我們會經(jīng)常聽到“thank you”,無論是關(guān)系親密的還是陌生人之間都會致謝,“thank you”幾乎是西方國家人的一句口頭禪。正是由于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他們在交往中常引起誤會。中國人會覺得西方人表達感謝過于頻繁,不太真實;而西方人又覺得中國人不太禮貌,太過隨意。
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使用道歉語方面也存在差異。在中國,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人們遵循上尊下卑的思想。如上級或長輩冒犯了下級或晚輩無需道歉,這是“權(quán)威”的一種象征。而在西方國家,他們時常把“sorry”掛在嘴邊,無論冒犯了什么人,他們都會道歉。
五、結(jié)語
通過上述分析,禮貌不僅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交際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禮貌的表現(xiàn)形式、實現(xiàn)方式和判斷標準在不同的文化中有較大差異,我們應該了解這些文化差異,否則容易出現(xiàn)語用失誤,造成交際上的障礙。語言是交際的橋梁,得體使用能有效促進人際交往,相反就會事倍功半,跨文化交際更是如此,了解不同民族不同語境下的文化內(nèi)涵,克服文化差異才能良好溝通。在學習一種語言時,我們也要深入了解該語言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知識。因此,了解中西方禮貌用語的差異,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助于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達到交際目的。
參考文獻:
[1]何自然. 語用學概論[M].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曹春春. 禮貌準則與語用失誤[J].外語學刊,1998,(2):10.
[3]邵玉麗.語用學原則與交際能力[J].甘肅科技縱橫,2009,38(1):175.
[4]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15-16.
[6]李哲.英漢禮貌用語對比研究[J].內(nèi)江科技,2007,(8).
[7]張忠慧.英漢禮貌用語的語用對比分析[J].甘肅科技縱橫,2009,3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