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淦芳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體育部,浙江 杭州 310053)
·運動心理學·
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的干預研究
朱淦芳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體育部,浙江 杭州 310053)
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實驗法等方法,對當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的現狀進行調查。通過隨機選取600名大學生采用熊婕等編制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進行篩選,特選定總分前60名大學生作為被試,對體育鍛煉干預改變手機成癮傾向效應進行觀察。對選定的60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者利用轉變階段模式,采用2×3重復測試法(兩組實驗、三個階段),觀察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每一階段MPATS的總分的變化。結果:通過8周體育鍛煉干預對手機成癮傾向行為改變能夠產生作用。結論:體育鍛煉干預對手機成癮傾向行為改變具有顯著改善效果。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體育鍛煉;干預
手機成癮傾向是由于某種原因過度地濫用手機而導致出現的一種心理障礙和異常行為的病癥[1]。手機成癮已經成為當前大學生健康的新“殺手”,其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手機的使用是一把“雙刃劍”,合理正確的使用手機會促進人們相互間的交流,使人們之間的聯系更加便捷和多樣,但是對于手機的過度或依賴使用可能會使大學生成為手機的“俘虜”,變?yōu)椤暗皖^族”。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開始被手機成癮所困惑,大學管理者針對學生上課使用手機現象出臺的各類規(guī)章制度不時出現在各地報道,大學生手機成癮已經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因此,通過體育鍛煉干預原理,提供干預解釋機制具有理論意義;通過實驗法,在手機成癮研究領域中,為手機成癮者提供體育鍛煉干預的解釋路徑具有實踐意義。本研究將從體育視角出發(fā),依據行為改變理論,探索在手機成癮研究領域中,為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提供體育鍛煉干預的解釋機制,同時通過體育鍛煉干預提供解釋路徑。
1.1 研究對象
選取浙江中醫(yī)藥大學1~3年級隨機抽取男、女各100名,共600名大學生進行手機成癮傾向作為被試發(fā)放問卷調查篩選。共發(fā)放調查問卷表600份,回收598份,有效問卷598份,有效率為99.7%。其中男生298人,女生300人;一年級200人,二年級198人,三年級200人;年齡范圍18~23歲,平均年齡20.72±1.30。對篩選的大學生總分在前60名的學生作為被試進行體育鍛煉行為的干預,得分區(qū)間為 52~72分,均值為 42.38分,屬中值以上程度。自愿參加,如出現不愿的依次遞進。本次實驗共選取60名,(男生 26名,女生 34 名)作為被試進行分組,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人(男生13人、女生17人),實驗組實施體育鍛煉干預,對照組不做任何處理,隨其保持日常生活和學習,來觀察體育鍛煉能否改變手機成癮傾向效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收集了大量有關手機成癮傾向及體育鍛煉相關研究文獻資料,并對其進行歸納分析,為本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1.2.2 實驗法。
1.2.2.1 體育鍛煉干預的內容。相關研究顯示,不同項目對手機成癮傾向的四個維度有不同的影響。大球類項目是強調同學之間的愉快合作及團隊精神的行為,適合于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中戒斷癥狀分值較高的群體,只要他們經過激烈的競爭、合作的比賽,感受大汗淋漓的狀態(tài),就能改善大學生因沉溺于手機而脫離群體的人際交往關系,讓手機成癮的大學生融入人群。
健美操和韻律操項目有優(yōu)美的音樂,是一項融音樂、形體動作于一身的運動,音樂歡快、節(jié)奏感強,動作輕快、舒緩,適合于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中突顯行為分值較高的群體,有利于幫助思維和行為活動的轉移。
太極拳和慢跑能夠緩解焦慮、心慌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情況,適合于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中社會撫慰分值較高的群體,因此作為體育鍛煉干預項目。
一些消耗性的體育項目,如:長跑、爬山、羽毛球、網球、快速跑等運動項目,適合于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中心境改變分值較高的群體,將負性的能量宣泄掉了,情緒也會慢慢地緩解[2]。
1.2.2.2 干預實施過程。實驗組運動項目以二十四式太極拳成套動作、田徑(快速跑)、大球類項目游戲及比賽、健美操、瑜伽為主要練習內容進行組合,每一次鍛煉不少兩項。除了正常的體育課外,鍛煉頻率為每周練習3次,星期一、三、五為練習日,其它為休息日。鍛煉時間為每次練習時間為60min,其中準備活動10min,正式練習時間40min,整理活動10min,均在課外活動期間進行。運動強度為中等強度,心率控制在130~140次/min(在干預過程中,每10min后被試自測心率,當心率超過140次/min時,即減小運動量)。鍛煉周期分為兩個階段,每階段為期4周。實驗結束后進行測試,對所獲得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照組除了正常的體育課外不進行任何干預,隨其保持日常生活。
采用2×3重復測試法:進行為期三個階段的實驗干預。
第一階段(前測階段):用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前測試。
第二階段(中測階段):實驗組進行4周體育鍛煉干預,每周三次,每次60min以上,強度為中等(心率130~140次/min)。對照組不進行干預,四周結束后進行中測。
第三階段(后測階段):實驗組再進行4周體育鍛煉干預,每周三次,每次60min以上,強度為中等(心率130~140次/min)。對照組不進行干預,四周結束后進行后測。
實驗結束后,將所有數據進行統(tǒng)計,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后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總分的差值和各因子分的差值進行2×3的組間組內F檢驗,確定是否存在效應值大小,經方差分析,進而評價體育鍛煉干預效果。
為了控制各種實驗條件,使實驗組、對照組影響結果的外因盡可能減少,確保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可對比性,教學實驗前嚴格進行了教學實驗分組,實驗前分別為實驗組、對照組,對兩組實驗對象用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 收集數據經檢驗,結果 P>0.05,表明干預前總分及各項因子無顯著性差(見表1)。
在干預實驗過程中,實驗組每周體育活動的參與有組織地進行,對照組采用自我報告的形式,通過這些報告得知有無參與任何課外體育活動(除了常規(guī)習慣的活動外)。
表1 干預前對照組與實驗組比較一覽表
1.2.3 數理統(tǒng)計法。本研究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干預前后收集的數據進行方差分析處理。組間組內比較采用2×3因素設計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F檢驗,顯著性水平取P<0.05。
2.1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總分干預效應
為了分析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干預前后總分變化的具體差異,本研究對方差分析結果進行實驗組與對照組間進行了組間、組內、相互效應的比較分析。
表2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干預前后總分比較一覽表
采用2×3因素設計的方差分析,見表2結果顯示: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經過8周的實驗以后,體育鍛煉改變總分的效應值,P值為0時,全部拒絕原假設。8周的鍛煉達到了中等效應值,體育鍛煉可以減少手機成癮傾向的總分。
表2 手機成癮傾向總分變化一覽表
為了進一步比較組間的差異,采用事后比較的方法進行兩組之間的比較,表3結果顯示: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總分在實驗組與對照組間比較,第一次測試與第二次測試、第一次測試與第三次測試、第二次測試與第三次測試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體表現為對照組總分均值不變,實驗組總分數值有意義的下降。結果表明經過8周體育鍛煉的手段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進行干預,在總分上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表3 大學生手機成癮兩組總分組間比較結果一覽表
注:*表示P<0.05;表6、9、12、15同
根據體育鍛煉前、后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總分的對比結果評估,經過8周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進行干預后,實驗組30名學生較干預前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經SPSS19.0統(tǒng)計F檢驗,P<0.05;對照組30名學生沒有進行干預,按平時習慣學習和生活,經F檢驗,P>0.05無顯著差異。組間、組內和交互效應經F檢驗,P<0.05,結果表明經過8周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進行干預,在總分上具有良好地改善效果。
2.2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戒斷癥狀干預效應
為了分析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干預前后戒斷行為變化的具體差異,本研究對方差分析結果進行實驗組與對照組間進行了組間、組內、相互效應的比較分析。
表4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干預前后戒斷癥狀比較一覽表
采用2×3因素設計的方差分析,見表5結果顯示: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經過8周的實驗以后,體育鍛煉改變戒斷癥狀的效應值,P值為0時,全部拒絕原假設。8周的鍛煉達到了中小效應值,體育鍛煉可以減少手機成癮傾向的戒斷癥狀。
表5 手機成癮傾向戒斷癥狀變化一覽表
為了進一步比較組間的差異,采用事后比較的方法進行兩組之間的比較,表6結果顯示: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戒斷癥狀在實驗組與對照組間比較,第一次測試和第二次測試、第一次測試與第三次測試、第二次測試與第三次測試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體表現為對照組戒斷行為均值不變,實驗組戒斷行為數值有意義的下降。結果表明經過8周體育鍛煉的手段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進行干預,在戒斷癥狀上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表6 大學生手機成癮兩組戒斷癥狀組間比較結果一覽表
根據體育鍛煉前、后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戒斷癥狀因子的對比結果評估,經8周體育鍛煉干預后,實驗組較干預前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P<0.05);對照組沒有進行干預,無顯著差異(P>0.05)。組間、組內和交互效應經F檢驗,P<0.05,結果表明:經過8周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戒斷行為進行干預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3.3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突顯行為干預效應
為了分析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干預前后突顯行為變化的具體差異,本研究對方差分析結果進行實驗組與對照組間進行了組間、組內、相互效應的比較分析。
表7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干預前后突顯行為比較一覽表
采用2×3因素設計的方差分析,見表8結果顯示: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經過8周的實驗以后,體育鍛煉改變突顯行為的效應值,P值為0時,全部拒絕原假設。8周的鍛煉達到了中小效應值,體育鍛煉可以減少手機成癮傾向的突顯行為的癥狀。
表8 手機成癮傾向突顯行為變化一覽表
為了進一步比較組間的差異,采用事后比較的方法進行兩組之間的比較,表9結果顯示: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突顯行為在實驗組與對照組間比較,第一次測試與第二次測試、第一次測試與第三次測試第二次測試與第三次測試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體表現為對照組突顯行為均值不變,實驗組突顯行為數值有意義的下降。結果表明經過8周體育鍛煉的手段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進行干預,在突顯行為上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表9 大學生手機成癮兩組突顯行為組間比較結果一覽表
根據體育鍛煉前、后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突顯行為因子的結果評估,經8周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的突顯行為進行干預后,實驗組較干預前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P<0.05);對照組沒有進行干預,無顯著差異(P>0.05)。組間、組內和交互效應經F檢驗,P<0.05,結果表明:經過8周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突顯行為進行干預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3.4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社會撫慰干預效應
為了分析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干預前后社會撫慰變化的具體差異,本研究對方差分析結果進行實驗組與對照組間進行了組間、組內、相互效應的比較分析。
表10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干預前后社會撫慰比較一覽表
采用2×3因素設計的方差分析,見表11結果顯示: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經過8周的實驗以后,體育鍛煉改變社會撫慰的效應值,P值為0時,全部拒絕原假設。8周的體育鍛煉后效應值達到中小效應值,說明體育鍛煉干預對社會撫慰的效果良好。
表11 手機成癮傾向社會撫慰變化一覽表
為了進一步比較組間的差異,采用事后比較的方法進行兩組之間的比較,表12結果顯示: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社會撫慰在實驗組與對照組間比較,第二次測試與第三次測試比較無差異(P>0.05);第一次測試與第二次測試、第一次測試與第三次測試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體表現為對照組社會撫慰均值不變,實驗組社會撫慰數值有意義地下降。結果表明經過8周體育鍛煉的手段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進行干預,在社會撫慰上0-4周有所改善,5-8周改善效果不明顯。
表12 大學生手機成癮兩組社會撫慰組間比較結果一覽表
根據體育鍛煉前、后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社會撫慰因子的結果評估,經8周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的社會撫慰進行干預后,實驗組較干預前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P<0.05);對照組沒有進行干預,無顯著差異(P>0.05)。組間、組內和交互效應經F檢驗,P<0.05,結果表明:經過8周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社會撫慰進行干預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3.5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心境改變干預效應
為了分析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干預前后心境改變變化的具體差異,本研究對方差分析結果進行實驗組與對照組間進行了組間、組內、相互效應的比較分析。
表13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干預前后心境改變比較一覽表
采用2×3因素設計的方差分析,見表14結果顯示: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經過8周的實驗以后,體育鍛煉改變心境改變的效應值,P值為0時,全部拒絕原假設。8周的鍛煉后效應值達到小,體育鍛煉能改變手機成癮傾向的心境改變癥狀,說明體育鍛煉干預對心境改變的效果良好。
表14 手機成癮傾向心境改變變化一覽表
為了進一步比較組間的差異,采用事后比較的方法進行兩組之間的比較,表15結果顯示: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心境改變在實驗組與對照組間比較,第一次測試與第二次測試、第一次測試與第三次測試、第二次測試與第三次測試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體表現為對照組心境改變均值不變,實驗組心境改變數值有意義的下降。結果表明經過8周體育鍛煉的手段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進行干預,在心境改變上改善效果。
表15 大學生手機成癮兩組心境改變組間比較結果一覽表
根據體育鍛煉前、后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心境改變因子的結果評估,經8周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的心境改變進行干預后,實驗組較干預前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P<0.05);對照組沒有進行干預,無顯著差異(P>0.05)。組間、組內和交互效應經F檢驗,P<0.05,結果表明:經過8周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心境改變進行干預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圖1 體育鍛煉干預前后手機成癮傾向總分變化
3.1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總分干預效應評估
依據行為改變理論,經三個階段的干預后得到結果。圖1中顯示,隨著時間變化,實驗組在進行體育鍛煉的干預下,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總分逐漸降低(均值由實驗前測試的58.23下降至實驗后測試的41.00),說明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正在緩減;對照組在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干預下,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總分趨勢沒有明顯變化。
通過體育鍛煉干預而產生行為改變(手機成癮傾向總分降低),結合體育鍛煉干預實驗的實施過程,首先進行“思想教育,理念灌輸”,即對實驗組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教育與鼓勵,提高其“我要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做好了行為轉變理論中的“準備階段”過程;在實驗組的干預實施過程中,每一次體育鍛煉時教師對內容設置(二十四式太極拳、田徑(快速跑)、大球類項目游戲及比賽、健美操、瑜伽),鍛煉方法設計,運動負荷進行安排(4周體育鍛煉干預,每周三次,每次60min,心率130~140次/min),保障/監(jiān)督實驗組學生按照要求完成每一次鍛煉,此過程即為行為轉變理論中的“行動階段”;當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順利完成各項內容,體會到體育鍛煉給身心帶來的愉悅感,學生逐步對體育鍛煉充滿喜愛,因此在干預實驗的后期,重點在于對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維持和鞏固階段,最終讓學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行為習慣,此過程即為行為改變理論的“鞏固階段”。因此,實驗組學生在體育鍛煉干預實驗后,手機成癮總分降低,體育鍛煉產生了積極影響。
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總分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這是由于體育的功能所決定的。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進練習者的身體健康,而且也能對練習者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3]。
大學生行為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喜歡追求時尚,對新奇事物敏感、容易產生興趣,而且接受能力快,多個運動項目的安排能激起大學生們對課堂內容的興趣,這樣的安排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這將逐漸減少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也可以將其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使其不斷適應其他健康的生活方式。
綜上所述,科學適宜的選擇體育鍛煉項目,并堅持體育鍛煉習慣將有效改善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減輕其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在大學生體育鍛煉過程中參與各類運動項目,其技術的高難性、造型的藝術性、配合的默契性等使得參與鍛煉學生身心愉悅,成為大學生日常余暇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精神需要。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體育鍛煉的娛樂功能,代替了大學生沉迷于手機的娛樂功能。另一方面,通過參與體育鍛煉,大學生在自身喜歡以及擅長的運動項目中,通過完成技術動作、同伴默契配合、競賽的斗智斗勇征服困難過程中,產生強烈的自信、自豪、成就感,豐富了大學生情感體驗,相對比與手機成癮所產生的消極、低落的情緒,以及在手機迷戀中荒廢時光而造成負罪感,體育鍛煉產生強烈的自信、自豪、成就感更為積極向上,這也是體育鍛煉的功能所在。
3.2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戒斷行為干預效應評估
圖2 體育鍛煉干預前后戒斷癥狀變化趨勢
從圖2中顯示,隨著時間推移,實驗組大學生手機成癮戒斷行為呈下降趨勢(均值由實驗前測試的23.27下降至實驗后測試的15.67);相對比,對照組在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干預下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戒斷行為沒有明顯變化。
戒斷癥狀是指沒有參與手機活動時生理或心理上的負面反應,包括焦慮、憂郁、不安等為特征的一種狀態(tài),同時還會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情況,比如心慌、出汗、心跳加速等,存在手機成癮傾向的大學生希望減少手機上網時間,但是無法做到,并且對互聯網有近似于強迫的意志。
在體育鍛煉手段的干預過程中,選擇太極拳、瑜伽、慢跑等內容,實驗組的大學生在沒有參與手機活動時生理及心理上的負面反應呈下降趨勢,即戒斷癥狀隨著干預時間逐步改善。體育鍛煉對人體生理、心理都有積極影響,科學的體育鍛煉能夠使大學生全身肌肉參與工作,血液循環(huán)加快;體育鍛煉促進人體進行氧氣、二氧化碳氣體交換,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大學生呼吸系統(tǒng)功能;體育鍛煉對心理的影響在于能夠振奮精神,降低焦慮反應,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消除疲勞,增加人際交往等,產生自我成就的認知和情感體驗,最終產生愉快、振奮和幸福感。
圖2中顯示:體育鍛煉干預實驗過程中,通過選擇太極拳、慢跑、瑜伽項目作為干預內容,大學生在戒斷行為具有明顯變化。眾所周知,太極拳運動的特點是在意念的引導下進行悠緩的動作, 與動作相配合進行逆腹式呼吸運動等等, 這些在意念引導下進行的太極拳運動有別于一般的隨意運動, 它是由更多、更復雜的大腦皮層中樞參與了身心的調節(jié)與控制[4]。同時,參與慢跑和瑜伽使全身肌肉參與工作,血液循環(huán)加快,消除疲勞同時振奮精神,產生自我成就的認知和情感體驗,這樣身心同時在參與的體育鍛煉項目對焦慮、憂郁、不安等行為特征的心理狀態(tài)具有良好的抑制與消除效果。
3.3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突顯行為干預效應評估
圖3 體育鍛煉干預前后突顯行為變化趨勢
從圖3中顯示,隨著時間推移,實驗組大學生手機成癮突顯行為呈下降趨勢(均值由實驗前測試的14.63下降至實驗后測試的10.37);相對比,對照組在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干預下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突顯行為沒有明顯變化。
突顯行為是指手機的使用占據了思維和行為活動的中心,突顯行為數值越高,則表示手機使用在該大學生的思維與行動中占據更大的比例。圖3顯示,隨著體育鍛煉干預方案的實施,實驗組突顯行為下降幅度明顯,這是由于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通過選擇健美操、韻律操作為干預內容,健美操是一項審美情趣高、有音樂節(jié)奏、強調人際溝通、充分表現自我的時尚體育運動,對手機成癮大學生能夠引起注意力轉移,鍛煉人的意志[5];同時健美操鍛煉能引起鍛煉者的愉悅感,增加主觀幸福感,鍛煉過程中與同伴交往增加[6]。使得手機成癮大學生使用或者“想使用”手機的時間在降低,即手機成癮傾向程度降低。手機成癮傾向中突顯行為嚴重的大學生,手機使用在該大學生的思維與行動中占據更大的比例,手機的使用占據了思維和行為活動的中心。通過開展健美操、韻律操項目干預,有效地引起學生注意力轉移,鍛煉其意志,對手機成癮傾向的大學生身、心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健美操、韻律操對改善突顯行為具有良好的干預效果。
3.4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社會撫慰干預效應評估
圖4 體育鍛煉前后社交撫慰變化趨勢
從圖4中顯示,隨著時間推移,實驗組大學生手機成癮社會撫慰呈下降趨勢(均值由實驗前測試的10.47下降至實驗后測試的8.17);相對比,對照組在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干預下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社會撫慰沒有明顯變化。
社交撫慰是指手機的使用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手機成癮的大學生認為在網上交流要更舒適、安全,從而依賴互聯網作為其社交的途徑。有研究表明,社交焦慮與手機成癮傾向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即社交焦慮程度越高的越容易有手機成癮傾向[7]。Takao[8]、臺灣學者 Fu-Yuan[9]的研究也證實這一點。
圖4顯示,隨著體育鍛煉的干預方案的實施,實驗組手機成癮的大學生社交撫慰數值降低。這是由于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通過大球類(足球、籃球、排球)訓練、比賽、游戲等集體項目的參與,不僅在團隊鍛煉、比賽過程中實現與人面對面交流溝通,使得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掌握了人際交往的技巧,同時集體項目本身具有的營造團結、奮進、共同合作的行為規(guī)范,有較強的合作意識,對手機成癮的大學生無形中感染。這類團隊項目不僅帶來了積極、拼搏、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時改變了手機成癮大學生的交往模式,最終降低了社交焦慮,使得大學生在手機成癮傾向上慢慢減弱的重要原因。
3.5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心境改變干預效應評估
圖5中顯示,隨著時間變化,實驗組大學生手機成癮心境改變維度呈下降趨勢(均值由實驗前測試的10.47下降至實驗后測試的7.77);相對比,對照組在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干預下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心境改變維度在干預實驗前半段幾乎沒有變化,隨后有輕微下降趨勢。
圖5 體育鍛煉干預前后心境改變變化趨勢
心境改變是指手機造成的情緒變化,即使用手機互聯網來改變消極的心境。
當大學生處于消極心境當中時,傾向通過使用手機互聯網來改變心境。這是由于手機互聯網社交和娛樂服務的內容所影響的。手機互聯網社交和娛樂服務主要包括各種網上聊天、BBS 、虛擬社區(qū)、網絡游戲、多媒體娛樂等, 這些服務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不同于現實生活的虛擬世界,刺激更為敏感的大學生,給其帶來極大的愉悅感和滿足感, 從而可以有力地驅動大學生更多地投入。長此以往,逐步成為一種條件性反射, 從而形成習慣性的成癮行為[10]。
圖5顯示,隨著體育鍛煉的干預方案的實施,實驗組手機成癮的大學生心境改變數值降低。選擇具有較大強度羽毛球、網球、快速跑項目作為鍛煉干預內容的大學生,逐漸體驗到運動項目對身心產生的積極向上影響,感受到了大強度運動項目帶來的愉悅感與滿足感,消極情緒得以緩解或有了明顯改善,進而更加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同時,逐步愛上這項運動,養(yǎng)成通過體育運動來改變消極心境的習慣。由此得出,大強度體育運動項目對心境改變產生良好的干預效果。
通過8周十多個項目綜合鍛煉實驗,對兩組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總分及戒斷癥狀、突顯行為、社會撫慰、心境改變四個維度進行前測、中測、后測三個階段的測試結果進行方差分析,為進一步探視方差結果的差異性,對兩組進行了組間、組內及交互效應的比較,主要觀察體育鍛煉干預能否改變手機成癮傾向的效應。實驗表明:每周練習 3 次每次練習時間為 60min,心率控制在130~140次/min,根據不同運動項目的特點,采取綜合性、對抗性、趣味性等方式進行實驗性鍛煉。在實驗中選取太極拳、瑜伽和慢跑作為對戒斷行為的鍛煉項目,可減緩焦慮、不安、心慌、心跳加速等癥狀;健美操、韻律操作為突顯行為的鍛煉項目,可減輕精力分散、思維和行為控制受限等癥狀;大球類的訓練、比賽、游戲作為社會撫慰的鍛煉項目,可擺脫人際交往、抑郁、焦慮等癥狀;羽毛球、網球、快跑作為心境改變的鍛煉項目,能夠改變消極心理。
在實驗過程中,通過組合性的體育鍛煉手段不僅能夠提高身體素質、提高身體基本活動能力、提高對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功能,而且還具有娛樂休閑、陶冶情感、鍛煉意志品質、規(guī)范行為以及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等諸多功能。結果表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具有顯著的改善效果。
經過8周的體育鍛煉干預,實驗結果表明,隨著時間的增加效果量增加,除社會撫慰外效應表現在干預前期。體育鍛煉可以使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的總分及四個維度上效應值減小,其行為改變具有顯著改善效果。
[1] 熊婕,周宗奎,等.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的編制[J].中國心理衛(wèi)生志,2012,26(3):222-225.
[2] 楊宋華,陶漪.大學生手機成癮干預手段的可行性及對策研究——以體育手段為例[J].體育世界,2014(6):35-36.
[3] 張力為,毛志雄.運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55-381.
[4] 宮田洋監(jiān)修.新生理心理學(第2卷)[M].京都:北大路書房,2002:51.
[5] 宋子良,李汶凱.體育運動對培養(yǎng)青年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3):324-326.
[6] 王珊.有氧健身操鍛煉對1年級女大學生個性心理影響的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05(2):47-48.
[7] 胡珊珊.大學生控制源、社交焦慮與手機成癮傾向的關系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5.
[8] TakaoM, Takahashi S, Kitamura M. Addictive Personality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Use[J].Cyber Psychology,2009,12(5):501-507.
[9] Fu-Yuan H, Shao-I C, Der-Hsiang H. A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use of mobile phones by Taiwanese university femalestudent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28(6):2152-2159.
[10] Song I, LaRose R, Eastin M S, Lin C A .Int ernet gratif ications andinternet addict ion:On the uses and abuses of new media.CyberPsychology& Behavior,2004,7(4):384-394
Study on the Interven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College Students' Tendency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ZHU Gan-fang
(PE Department,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Through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experimental,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By randomly selected 600 college students by preparing students Xiong-Ji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scale scores before the screening, especially selected 60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 the physical exercise intervention to chang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he effect was observed. 60 college students selecte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transformation stage model by using 2 x 3, repeat the test method (the three stage two experiment),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each stage of the MPATS scores. Results: 8 weeks of physical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mobile phone addiction behavior change can play a role. Conclusion: Physical exercise interven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hange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behavior.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physical exercise; intervention
2017-02-16
朱淦芳(1968-),女,浙江長興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運動醫(yī)學.
1004-3624(2017)05-0090-08
G804.3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