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學生的學習成長環(huán)境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多數(shù)青少年學生思想意識更加自主,價值追求更加多元,個性特點更加鮮明。這些變化和需求對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F(xiàn)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塑造的重要發(fā)展階段,對大學生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思政教育是非常關鍵和必要的。因此要求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要進一步深化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的教學改革,重視學生思想教育的模式,及時檢驗學習效果,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內涵,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大力弘揚思想政治教育。
王爽編寫的《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2014年9月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一書,從人類和媒體社會的關系入手,重塑了人們對媒體的基本認識,從新媒體內涵和新媒體特征兩大方面進行分析,就新媒體發(fā)展歷程中的全球新媒體發(fā)展現(xiàn)狀與思索以及我國新媒體發(fā)展歷程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新媒體帶來的價值取向問題、社會道德問題、信仰危機問題和文化安全問題。編者對新媒體與大學生思想行為的關聯(lián)展開討論,從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現(xiàn)狀入手,分析了新媒體為大學生所接受的深層次原因,總結出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潛在影響,包括大學生的交往方式上出現(xiàn)的新變化、大學生的學習與思維方式的新變化、大學生價值的選擇與判斷的新變化、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影響的新變化,并重點就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展開分析。在現(xiàn)狀方面,提出了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體化和客體化雙向互動的特點、國際化和民族化雙向互動的特點、社會化和主體化雙向互動的特點、科學化和現(xiàn)代化協(xié)同共進的特點。書中指出了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新機遇,包括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開放性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廣闊平臺、新媒體的靈活性有利于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新媒體的快捷性提高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多邊性和平等性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間的信任度等。
該書為讀者展現(xiàn)了新媒體時代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并指出了當前很多前沿的觀點,如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開放性”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導向提出了挑戰(zhàn)、新媒體的“互動性”和“虛擬性”容易引發(fā)大學生心理信任危機和人格障礙、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無屏障性”影響了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新媒體傳播的“多向性”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提出挑戰(zhàn)、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高校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戰(zhàn),等等??梢哉f全書不僅提出了要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依據(jù),還指出鼓勵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堅持的原則。在理論方面可以積極借鑒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論和相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在原則方面提倡堅持教育目標的隱蔽性與內容的滲透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堅持教育手段的非強制性與過程的長期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堅持教育方式的差異化和載體選擇的實用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全書邏輯清晰、觀點新穎,不但指出了新媒體時代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重要意義,還對當下的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運用和創(chuàng)新提出自己的觀點,明確只有積極應對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學的挑戰(zhàn),才能更好地構建新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考評體系,并依靠互聯(lián)網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臺。
雖然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但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實質并沒有發(fā)生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面對當前的海量信息,如何合理運用有效的方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中得到應用顯得尤為重要。利用網絡開展新媒體思政教育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通過解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基本內容與特殊功能,可以看出當下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必要性。它可以積極發(fā)揮新媒體的作用,唱響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加強高校BBS信息交互平臺的輿論引導、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等,這些舉措都是利用新媒體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辟新空間,充分依托新媒體資源構建和諧校園文化。
(陳冬麗/碩士,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