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蕊,吳文寶,劉壇樹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龍巖第一醫(yī)院,福建龍巖364000)
針刺聯合甲鈷胺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30例
邱蕊,吳文寶,劉壇樹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龍巖第一醫(yī)院,福建龍巖364000)
目的觀察針刺配合甲鈷胺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我科60例發(fā)生于胸腹背部的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依就診順序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采用疼痛區(qū)域相對應脊椎神經節(jié)段的夾脊穴配合局部圍刺及甲鈷胺穴位注射治療,對照組口服普瑞巴林膠囊及奧卡西平片治療,采用疼痛數字分級法(NRS)評價治療前后疼痛程度。2組各治療4周后,比較2組治療前后疼痛改善情況及療效。結果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3.3%,優(yōu)于對照組的90%(P<0.05);試驗組疼痛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刺配合甲鈷胺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療效優(yōu)于單純藥物治療,可明顯減輕患者疼痛。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夾脊穴;甲鈷胺;針刺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多發(fā)于年老體弱者,尤其好發(fā)于體質偏弱,先天稟賦不足者。近年來,本病發(fā)生率不斷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導致失眠、焦慮、抑郁等精神疾患,因此如何及時、簡單、有效地控制、減輕并消除疼痛是急待解決的問題。本次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針刺聯合甲鈷胺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臨床療效,并與單純口服西藥治療進行比較,為臨床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療效顯著的治療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針灸科門診及住院的胸腹背部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60例,依就診順序隨機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30~80歲,平均年齡(55.47±11.31)歲;病程3~10個月,平均病程(5.40±1.56)個月。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36~78歲,平均年齡(55.27±11.91)歲;病程3~9個月,平均病程(5.00± 1.88)個月。2組性別、年齡、病程、疼痛程度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西醫(yī)結合皮膚病學》[1]中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診斷標準:①既往有帶狀皰疹病史,臨床治愈后出現疼痛,持續(xù)1個月以上;②有明顯按神經支配區(qū)域分布的痛覺觸覺異常,局部可有色素沉著;③疼痛性質為陣發(fā)性刀割樣或閃電樣發(fā)作痛或持續(xù)性燒灼痛、緊束樣疼痛;④患區(qū)內有明顯神經受損后的其他不適感,如癢、緊束感、蟻行感等;⑤患者心理負擔沉重,情緒抑郁,睡眠障礙。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者;②疼痛數字分級法(NRS)[2]測定疼痛為輕度到重度患者;③同意接受本研究治療方法者。
1.4 排除標準①有其他疾病可能導致疼痛者;②患有嚴重心、腦、腎等疾病及腫瘤、精神病患者;③年齡在30歲以下或80歲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婦女,不能接受針刺或穴位注射者;④帶狀皰疹發(fā)生于胸腹背部以外部位者;⑤帶狀皰疹感染急性期且皰疹尚未消退或未愈合者。
1.5 終止標準①試驗期間要求或自行退出研究者,尤其不能堅持針灸者;②患者在治療期間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或并發(fā)其它疾病,不宜繼續(xù)接受治療者;③治療期間要求加服止痛藥或接受其他治療者。
1.6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屬正態(tài)分布的以(x±s)表示,采用t檢驗。
2.1 對照組口服普瑞巴林膠囊(美國輝瑞制藥有限公司)75 mg,1 d 2次;奧卡西平片(北京四環(huán)制藥有限公司)0.3 g,1 d 1次。連續(xù)治療4周。
2.2 試驗組
2.2.1 針刺治療根據帶狀皰疹發(fā)生部位指導患者采取合適的體位,以臥位為主。先采用針刺治療,取疼痛區(qū)域相對應脊椎神經節(jié)段的夾脊穴并配合局部圍刺,具體方法:胸背部疼痛取患側T1~T5夾脊穴,上腹部及相應背部疼痛取患側T6~T9夾脊穴,下腹部及腰部疼痛取患側T10~S2夾脊穴;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先用0.30×40 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天協牌)直刺入穴位,以得氣為度;再在疼痛部位沿皮疹邊緣進行局部圍刺,采用平刺或斜刺,平補平瀉,每針距1~2寸;得氣后留針30 min,期間運針2~3次。因皰疹后遺神經痛多為氣滯血瘀所致,可酌情加取膈俞、肝俞、足三里、太沖穴以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止痛。
2.2.2 穴位注射起針后取1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甲鈷胺[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0.5 mg,用無痛快速進針法刺入對應的夾脊穴,然后緩慢推進或上下提插,待出現“酸、麻、脹”等得氣感應后,回抽一下,如無回血,即可將0.5 mg甲鈷胺注射液推注入穴位。每次取2穴。
以上治療每日1次,每周治療5次。連續(xù)治療4周。
按疼痛數字分級法(NRS)判定疼痛程度,具體做法:在紙上畫一條10 cm的橫線,橫線一端為0,另一端為10。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能忍受;4~6分為中度疼痛,影響睡眠但尚能忍受;7~10分為重度疼痛,難以忍受,影響飲食、睡眠。讓病人于治療前后在描述過去24 h內最嚴重的疼痛的數字上畫圈。
4.1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3],臨床治愈:療效指數≥90%,疼痛完全或基本消失;顯效:70%≤療效指數<90%,疼痛改善明顯;有效:30%≤療效指數<70%,疼痛稍有減輕;無效:療效指數<30%,疼痛未改善甚至加重。
總有效率=[(臨床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療效指數=[(治療前疼痛積分-治療后疼痛積分)/治療前疼痛積分]×100%。
4.2 治療效果
4.2.1 治療前后2組疼痛分級比較見表1。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χ2=8.11,P<0.05,試驗組疼痛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2組治療前后疼痛分級比較
4.2.22 組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2組療效比較
帶狀皰疹發(fā)病時皮膚上出現成簇的水泡,沿一側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可發(fā)于肋間神經、頸、胸、腰骶神經、三叉神經等神經支配區(qū)域,屬中醫(yī)“纏腰火丹”“蛇串瘡”范疇。本病多由肝經火毒或脾經濕熱所致,皰疹余毒痹阻經絡,局部氣滯血瘀,經氣不通,不通則痛。治以通絡止痛,以達到通而不痛的目的。
現代醫(yī)學治療本病主要采用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和抗痙攣藥??挂钟羲幫ㄟ^阻斷抑制疼痛循環(huán),達到鎮(zhèn)痛作用;抗痙攣藥通過抑制離子通道,對于陣發(fā)性銳痛及刺痛有明顯效果。但此二類藥均存在不良反應明顯的弊端。針灸被廣泛認定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針灸治療本病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4-7]:①針刺夾脊穴:夾脊穴位于督脈與膀胱經第一側線之間,可通調臟腑經絡而達到止痛的目的。從解剖上看,夾脊穴附近有相應的神經節(jié)段分布,針刺該分布區(qū)所在夾脊穴,可刺激以上結構及其周圍組織,通過神經、體液調節(jié)作用,影響化學介質的釋放而起鎮(zhèn)痛作用;②火針:火針療法具有溫經通絡止痛、扶正祛邪以及以熱引熱、行氣散毒的作用。因火針對皮膚有灼傷刺激而可能加重疼痛,不被研究者所推崇;③刺絡拔罐療法:據《靈樞·官針》篇說:“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凡經絡郁滯、痹阻為患,可刺絡脈出血,以瀉其邪”。三棱針具有活血祛瘀,通絡止痛功效,也被用作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急性期方法,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④針刺配合穴位注射:采用甲鈷胺或者其他相應的神經營養(yǎng)藥穴位注射在病變區(qū)域對應的夾脊穴,一方面可以起到針刺穴位的通經活絡止痛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藥物的神經修復作用,恢復正常神經功能,且穴位注射對穴位刺激比單純針刺更持久,可增強舒經通絡止痛之功效。本研究結果也表明:針刺配合甲鈷胺夾脊穴穴位注射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優(yōu)于口服普瑞巴林和奧卡西平。
綜合上述,針刺配合甲鈷胺夾脊穴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可以作為臨床干預有效的措施,其見效快,療效好,經濟花費少,且無毒副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1]邊天羽,俞錫純.中西醫(yī)結合皮膚病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208-211.
[2]趙繼軍.疼痛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25-29.
[3]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S].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87:281.
[4]譚奇紋.針刺華佗夾脊穴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雜志,2004,24(8):537-538.
[5]季曉旭,劉飛.火針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2(1):144-145.
[6]趙瑞勤.三棱針刺血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60例[J].陜西中醫(yī)雜志,2011,32(5):595-596.
[7]黃麗強.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2):110-111.
R752.12
B
1000-338X(2017)04-0008-02
2017-03-12
邱蕊(1971—),女,副主任中醫(yī)師,主要從事針灸治療神經系統疾病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