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猛祥
摘要:作為一個相對性的概念,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生個體學習為基礎的新型教學理念。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就是基于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相關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根據(jù)學生自身的團體活動過程以及成績作為教學標準形成的教學活動于目標。合作學習的本質(zhì)就是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配合能力、互動能力以及主動學習能力,通過自身的能力,共同的開展學習,進而取得成功的一種學習模式。對此,教師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中要善于應用合作學習模式,通過科學的分組與合理的教學策略,全面地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 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策略
通過運用合作學習的模式,來濟寧小學科學課的教學工作,就是要求教師承擔起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管理者,來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的指導工作。并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應當對科學學科的新知舊識進行梳理與概括,引導學生解決存在的矛盾與問題。對此,教師在進行科學課堂教學中,要靈活地應用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充分地凸顯其效能。合作學習模式在科學課堂中應用,構(gòu)建了全新的師生關系,改變了教師的權(quán)威性,激發(fā)了教師的引導屬性,使學生在相關活動中更加樂意去學,增強了學生的科學知識、自主學習能力。
一、小學科學課小組合作學習概述
在科學課堂中,教師在進行小組劃分的過程中,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首先,要對小組結(jié)構(gòu)的合理性提高重視。教師要通過學生性格、學習能力以及思維模式的互補開展小組劃分;在實踐的分組中,教師要遵循“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優(yōu)勢互補”的基礎原則。其次,教師要提高對小組分工合理化的重視。在進行小組劃分的過程中,要保障在小組內(nèi)的相關分工明確,保障其分工與學生自身的特質(zhì)相匹配,避免出現(xiàn)分工不合理的問題域狀況,進而全面的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能力。在實踐中,基本上小組都要設置小組長、匯報員、實驗員以及記錄員等角色。這些角色之間有著一定的內(nèi)在關系的,是相互補充的關系,例如組長可以作實驗員,記錄員可以做匯報員等。再次,小組成員要保障在1~6人左右,要避免人數(shù)過多或者過少問題,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制定;最后,教師要根據(jù)具體的活動,進行自由組合,要給不斷的優(yōu)化小組狀況,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興趣。
二、小學科學課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
(一)有效組織,合理開展
1.有效開展小組活動,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
教師在教學過此種要通過科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科學意識,增強學生的素質(zhì)能力,要有效的開展各種形式的小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參與中不斷的成長。對此,教師引導學生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學會傾聽。教師要讓學生養(yǎng)成傾聽的良好習慣,在小組探究中,不要隨意的打斷其他人的發(fā)言,要對其發(fā)言進行了解,明確重點,進而根據(jù)其發(fā)言做出相關評判;其次,學會質(zhì)疑。小組合作就是為了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質(zhì)疑,對于各種科學知識內(nèi)容要用于質(zhì)疑,在質(zhì)疑中不斷的探究問題,進而完善自身的觀點;最后,學會總結(jié)。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學習組織與總結(jié)發(fā)言,在學生交流中不斷的優(yōu)化完善自身的看法,進而激發(fā)學生自身的探究能力。只有這樣才可以是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增強整體的學習質(zhì)量。
2.掌握小組合作契機,提升教學效果
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但是其并不是唯一的教學模式。對此在實踐的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具體的內(nèi)容有針對的進行教學內(nèi)容與模式的選擇,要盡可能的優(yōu)化教學質(zhì)量與效果。教師要明確在什么時候應用什么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小組合作模式的整體效能。對此教師可以學生對于問題存在較大爭議的時候,相關實驗開展需求團隊合作;學生對于問題缺乏思路的時候等狀況中,適當?shù)膽眯〗M合作模式。例如,在進行《神奇的機械》相關知識的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教學,學生在探究怎樣移動重物的相關內(nèi)容時,就會充分地凸顯小組合作的自身效能,給學生一定的探究思考時間,充分地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模式,使學生了解如何使用各種機械移動重物[1]。
(二)系統(tǒng)指導,綜合評價
1.教學過程的全程性
教師在學生開展合作學習過程中,要在各個小組中始終貫穿,小組活動參與觀察,要作為小組的一個“編外成員”,為小組提供技術支持與指導。教師要對不同小組成員的具體表現(xiàn)進行系統(tǒng)地觀察,要對各個小組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分析,要根據(jù)相關反饋信息完善小組合作模式,這種系統(tǒng)的指導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整體效能。
2.科學控制與引導
教師要通過自身的引導,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2]。教師要基于自身的觀察與分析,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進而彌補學生存在的不足,保障相關實驗有效開展。例如,在進行《奇妙的聲音》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制作簡單的樂器。在學生通過大小不同的瓶子、水、木條、紙盒、塑料管以及鋼條等物體進行樂器的制作,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分析,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思考制作不同的樂器。通過教師的引導,不斷地完善自身的操作。
3.適當鼓勵,系統(tǒng)評價
合作學習模式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能力。對此,教師在相關科學實驗的開展過程中,通過各種褒義語言,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囊龑?,通過教師的肢體語言、心理暗示等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這樣可以提高小組合作的整體效能。例如,教師可以對分工明確、有效開展的小組進行鼓勵,對其正確做法進行表揚,這樣就會引導其他小組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時彌補錯誤,提升小組合作的整體效能。
三、結(jié)語
總而言之,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可以有效增強課堂教學整體效果,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能力。小組合作模式在應用過程中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互相幫助、互相競爭能力,繼而促進學生共同成長進步。教師作為小學生知識學生與探究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要構(gòu)建一個科學的教學模式,通過各種合理的教學手段,不斷地促進學生的素質(zhì)能力發(fā)展,為學生的長足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田小玲.小學科學課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策略與研究[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 第十一卷[C].2016.
[2]李學慧.小學科學課堂小組合作教學策略探討[A].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第四屆世紀之星創(chuàng)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
(作者單位:濟南舜文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