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摘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既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也是實現(xiàn)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客觀要求。在影響自主學習效果的諸多因素中,學習策略是一個最為復雜的變量。本文試圖通過對國內(nèi)外學者關于自主學習的含義與重要性、學習策略的含義與分類以及自主學習策略訓練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為英語專業(yè)自主學習的繼續(xù)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自主學習 學習策略 英語教學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自主學習一直是教育界和心理學界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繼1981年H. Holec的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將這一概念引入到外語教學后,該課題也日益得到廣大語言教學和研究人員的重視。影響自主學習效果的諸多因素中,學習策略是一個極為重要且最為復雜的變量。本文試圖通過對近年來國內(nèi)外關于學習策略所取得的成果進行綜述,以便為英語專業(yè)自主學習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一、自主學習的含義與重要性
自主學習有許多不同的英文稱謂,如autonomous learning,self-organized learning,self-directed learning,self-planned learning,independent learning,learner autonomy等。不同學者對此概念亦有不同的定義。Holec(1981)指出自主學習就是指學習者管理自己的學習,其中包含五個方面:設定目標、選擇內(nèi)容、決定方法、監(jiān)控過程和評估效果。[1]Boud(1988)強調(diào)自主學習是一個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成為教育目標和理念。[2]Littlewood(1999)認為自主學習包含能力和意愿兩個方面,自主的學習者是具有能夠就學習作出并實施決定的獨立能力的人。[3]
國內(nèi)研究者發(fā)表的論文中大多介紹了上述定義,并且指出盡管這些定義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但都包含著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這一核心內(nèi)涵。龐維國(2001)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主學習的三個特征。(1)能動性: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地從事和管理自己的學習活動;(2)有效性:學生采取各種調(diào)控措施使學習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3)相對獨立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盡可能擺脫對教師或他人的依賴,對學習作出獨立的選擇和控制。[4]因此,我們可以將自主學習的內(nèi)涵界定為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部分或完全自主地制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內(nèi)容和方法,監(jiān)控和評估學習過程。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指出“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捎脝l(fā)式、討論式、發(fā)現(xiàn)式和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由此可見,在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應該始終貫徹自主學習的教育理念。陳曉湘、張昔陽(2003)的研究認為在我國英語專業(yè)教育中發(fā)展自主學習是有必要且可行的。[5]梅蓉、周鳳華(2014)認為英語專業(yè)自主學習體系應該包括學習內(nèi)容的選擇平臺、學習素質(zhì)的訓練平臺以及動力激勵機制與保障平臺。[6]趙應吉(2016)的研究指出在TEM8改革的背景下,應該充分發(fā)揮大數(shù)據(jù)和信息化教育技術的優(yōu)勢,促進英語專業(y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和英語語言文化知識的主動意義建構。[7]綜上所述,在高校英語專業(yè)的教學中,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建構語言意義,是實現(xiàn)從以知識為中心向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轉(zhuǎn)變的重要內(nèi)容和可行途徑。
二、自主學習策略的含義與分類
國內(nèi)外的語言研究與教學人員從信息加工理論、使用策略的目的、策略與語言材料或?qū)W習過程的關系等不同角度解釋了學習策略的內(nèi)涵。Stern(1983)認為學習策略是指語言學習者所使用的帶有總體特征的方式或一般傾向。Oxford(1990)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提高二語技能而采取的行動、行為步驟和方法。O Malley & Chamot(1990)則將學習策略定義為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語言和內(nèi)容方面的信息的特殊思想和行為。[8]由此可見,學習策略可以是顯性的外部行為,也可以是隱性的內(nèi)部觀念。因此,王立非(1998)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生關于外語學習的觀念和所采取的具體行為的綜合體系。”[9]
國外學者關于學習策略的分類主要有三種。O Malley & Chamot依據(jù)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將學習策略劃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元認知策略負責評價、管理、監(jiān)控認知策略的使用;認知策略用于學習語言的活動之中;社會/情感策略為學習者提供更多接觸語言的機會。在層級上,元認知策略要高于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Oxford則基于學習策略和語言材料的關系將學習策略分為間接策略和直接策略。前者包括記憶策略、認知策略和補償策略;后者包括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會策略。直接策略中的記憶策略和認知策略與O Malley & Chamot的認知策略基本類似;間接策略包括了O Malley & Chamot 的元認知策略和社會 /情感策略,但是沒有突出元認知策略對其他策略的管理和調(diào)控功能。[10]Cohen(1998)根據(jù)運用策略的目的將學習策略劃分為學習策略和運用策略。前者包括識別材料、區(qū)分材料、組織材料、復習材料及有意識記等策略;后者包括檢索策略、復習策略、補償策略和交際策略。
文秋芳(1996)則將學習策略劃分為管理策略和語言學習策略。[11]管理策略包括確立目標、制訂計劃、策略選擇、自我監(jiān)控、自我評價和自我調(diào)整五大類。語言學習策略分為傳統(tǒng)的與非傳統(tǒng)的兩大類。傳統(tǒng)的語言學習策略包括形式操練策略、準確性策略和使用母語策略,而非傳統(tǒng)的語言學習策略包括意義操練策略、流利程度策略和回避母語策略。這種分類法在總結(jié)完善此前分類的基礎上,結(jié)合中國國情,既重視策略與學習過程的關系,又強調(diào)了策略與學習材料的關系,因此易于被我們所理解和運用。endprint
王立非根據(jù)策略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將學習策略分為錯誤策略與正確策略兩大類。[9]錯誤策略包括(1)負遷移:母語對英語學習造成負面影響和干擾;(2)過度概括:學生將學到的某條定律和規(guī)則無限制地加以運用;(3)簡化:學習者在運用規(guī)則時所出現(xiàn)的詞法、句法或音位上的錯誤省略或遺漏;(4)訓練遷移:由于學生將教材和教師看成絕對權威所導致的在學習策略上的全盤吸收或錯誤理解。正確策略包括(1)積極計劃策略:學習者明確努力方向并制定切實的學習計劃;(2)深究策略:對比母語和所學語言的特點和差異,努力克服母語干擾,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記憶和練習方法;(3)社交策略:尋找機會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通過同本族語人群的接觸和交流等方式來學習地道的語言;(4)情感策略:正確處理外語學習中遇到的情感和動機問題,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克服畏難情緒。
三、英語自主學習策略的培訓
學習策略是可教可學的,因此教師應該而且可以將學習策略的訓練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以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自我調(diào)控、自我評估的能力。自主學習培訓可以采用集中培訓、分散培訓和個別指導等形式。在英語專業(yè)的日常教學工作中,比較適宜采用集中培訓和個別指導相結(jié)合的方式。
就培訓體系而言,O Malley & Chamot、Oxford與Cohen等一些西方學者建立自己的培訓框架。這些框架的共同點是教師發(fā)揮講解示范和指導練習的作用,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12]國內(nèi)研究人員引用最多的是O Malley & Chamot 的框架。該框架由于包含著建立與已有策略的聯(lián)系和自我評估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使得培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管理周期。O Malley & Chamot 的框架由下列五步組成。(1)知識準備:學習者完成語言任務,教師示范有聲思維,然后讓學習者回憶選擇了何種學習策略即描述自己的思維過程,并組織討論;(2)策略呈現(xiàn):教師描述和解釋新策略,介紹使用新策略的意義并示范如何將新策略應用于其他語言任務;(3)練習:學習者共同完成某個語言任務以練習新策略,對新策略的運用情況及時進行自我監(jiān)控;(4)自我評價:學習者依據(jù)評價標準對自身的語言水平、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及時進行評定;(5)擴展:教師布置額外語言練習鼓勵學生使用學習策略,促使學生將新策略融入到自身的學習策略系統(tǒng)。[13]
國內(nèi)也有一些教學工作者基于包天仁提出的“四位一體”教學法進行了自主學習策略培訓的實驗研究?!八奈灰惑w”是指應該將英語學習的目的確定為四個階段型的目標,由低到高依次為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能力(ability),素養(yǎng)(faculty)。王正華(2007)的框架包括“自主學習→復習→糾錯→監(jiān)控”的基本策略體系和“情感→態(tài)度→自信心→意識”的支持策略體系。[14]雷敏(2009)在英語專業(yè)的聽力教學設計中,滲透“四位一體”理論,采用課堂教學-課外學習-平時復習-考試準備的教學模式,以素養(yǎng)為目的、以質(zhì)量為導向、以學習為中心、以知識為基礎進行教學設計。[15]這些實驗為我們繼續(xù)挖掘適合中國國情、符合英語專業(yè)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有益嘗試。
四、結(jié)語
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既是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也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對學習策略的正確認識和運用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內(nèi)容。我們相信,隨著廣大教科研人員的持續(xù)推進研究,理論上會更深刻地揭示英語專業(yè)自主學習策略的規(guī)律和本質(zhì),實踐中也會涌現(xiàn)出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 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1981.
[2] Boud, D. Developing Student Autonomy [M]. London: Kogan Page, 1988.
[3] Littlewood, W. 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 (20)1: 71-94.
[4] 龐維國. 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1(2): 78-83.
[5] 陳曉湘, 張昔陽. 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3(3): 33-36.
[6] 梅蓉, 周鳳華. 初探英語專業(yè)自主學習體系的構建[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8): 193-194.
[7] 趙應吉. TEM8改革背景下的英語專業(yè)教學多維思考[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6 (2): 155-159.
[8] 張殿玉. 英語學習策略與自主學習[J].外語教學 2005(1): 49-53.
[9] 王立非. 學習策略與外語教學 [J].外語研究 1998(2): 64-66.
[10] 倪清泉. 外語學習策略研究四十年 [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8(6): 134-138.
[11] 文秋芳. 論英語學習方法系統(tǒng)的結(jié)構、特點與調(diào)控[J].外語研究, 1996(1): 57-58 .
[12] 馬建桂, 趙翠華, 王檬檬.國內(nèi)外自主學習策略培訓研究綜述[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5): 135-137.
[13] O Malley , J. M. & A . U.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4] 王正華.探討“四位一體”學生自主學習策略 建構大學英語教改新理念[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7(2): 92-94.
[15] 雷敏.“四位一體”自主學習策略在英語專業(yè)聽力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9(5): 138-1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