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 飛 聞 濤
體育賽事與傳播媒介關(guān)系研究的新典范
——評《大型體育賽事與傳播媒介的互利共生研究》
文/馬 飛 聞 濤
傳播學是興起于西方的分支學科,它隸屬于廣義的現(xiàn)代主義傳媒學,同時又將現(xiàn)代主義傳媒學多元的關(guān)注點轉(zhuǎn)移到傳播,是對傳媒學的提純。近些年來,傳播學逐漸在大陸學術(shù)界推廣開來,不少青年學者利用傳播學的理論來分析我國傳統(tǒng)文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還有部分學者用傳播學來研究中國當前社會的方方面面,如社區(qū)建設(shè)、影視拍攝、新聞制作等,成果不可謂不豐富。但就目前的學術(shù)成果來看,還少有利用傳播學去研究體育方面的著作,這是一個不小的遺憾。由劉麗娜、孔慶波合著,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的《大型體育賽事與傳播媒介的互利共生研究》一書,填補了這一空白。該書的出版,代表著傳播學的相關(guān)理論開始用于體育研究,這對傳播學研究范圍的拓寬有著重大意義,同時也為體育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
對大型賽事的科學界定。作為該書著重論述的核心對象之一,作者首先對“大型賽事”的概念作出了科學的界定。作者認為,只有滿足了以下三個要素的體育賽事才能成為大型體育賽事:一是大型體育賽事是廣泛受到世界各國承認的體育形式。像泰國的泰拳比賽主要盛行于以泰國為中心的東南亞地區(qū),而并未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承認,所以此類比賽不是大型體育賽事;二是大型體育賽事必定是包含著不同類型的比賽形式,否則只能稱為某一個單項的運動賽事。如湯姆斯杯或蘇迪曼杯,僅僅是羽毛球這項運動的賽事,不能視為大型體育賽事,而像奧運會這類涵蓋了許多種運動類型的賽事才能稱為大型體育賽事;三是大型體育賽事的參與國家數(shù)量不低于70個,因為按照國際體育法的規(guī)定,低于30國參賽的體育賽事屬小型,30-69國參賽的體育賽事屬中型,70及以上國家參賽的體育賽事屬大型。這樣一來,作者在書中要論述的對象便十分清楚。
針對大型體育賽事的綜合影響,作者認為是由于大型體育賽事三層本質(zhì)屬性決定的。一是由于此類賽事具備普世價值,所以它自然會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guān)注;二是該賽事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比賽形式,自然會對很大范圍內(nèi)的觀眾產(chǎn)生吸引力,進而收獲各國體育迷的認可;三是該賽事的參與者幾乎涵蓋了世界上所有重要的國家,這對于推進各國各民族之間的體育交流有著積極的意義。這三個方面互為表里,共同締造了大型體育賽事的綜合影響??梢哉f,這種影響的特點是“三全”,即“全球范圍關(guān)注、全部運動競技、全備體育精神”。
作者在前兩章花費了大量筆墨對大型體育賽事的對象及其影響加以描述,主要是為了強調(diào)大型體育賽事在當前社會中的重要意義。但這樣重要的賽事,無論是在體育學研究,還是傳媒學研究中,都沒有引起學術(shù)界應有的重視,這是激勵作者“研究這一領(lǐng)域的動力”。實際上,作者正是在這種巨細無遺的介紹中,將大型體育賽事的研究意義揭示出來,進而論述了將其與傳播媒介關(guān)系進行研究的必要性。
探討媒介在大型體育賽事中的參與。從第三章開始,作者走出體育學的視野,將目光轉(zhuǎn)向傳播媒介學上,開始討論媒介在大型賽事中的作用。對于這一變化,作者曾用簡練的語言寫到:“只有將媒介放置在大型賽事之中,才能看出傳播學延伸的范圍,同時也可以用另一種視野去研究當前的體育學。”
在第三章中,作者討論了大型體育賽事中的媒介服務。所謂媒介服務,指的是媒介在參與大型體育賽事時所產(chǎn)生的服務作用,以及由服務作用延伸出來的服務范圍。在常人的認識中,媒介服務于大型體育賽事主要體現(xiàn)在比賽結(jié)果的匯報與獎牌數(shù)的更新方面,但作者認為,媒介對于大型賽事的服務作用遠非上述幾個方面所能涵蓋。諸如對比賽結(jié)果的預測,比賽結(jié)束后對運動員的采訪,對于運動員準備情況的及時報道,以及對于運動精神的傳播,都屬于媒介服務的范圍。
書名:大型體育賽事與傳播媒介的互利共生研究作者:劉麗娜 孔慶波出版社: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7年2月1日定價:35.00元
媒介服務的范圍決定了媒介運行的不同形態(tài),在不同的服務形式中,媒介運行的方式也大有“因材施教”的妙處,第四章對其進行了重點分析。作者將大型體育賽事期間的媒介運行分為四種方式:一是記者的采訪,二是成績的播報,三是競技形勢的分析,四是邀請專家嘉賓解讀。其中,記者的采訪往往是在比賽進行之前,或借助采訪球員,或借助采訪教練,將即將進行的比賽相關(guān)情況加以介紹,使觀眾不感到陌生;成績播報則產(chǎn)生于比賽結(jié)束之后,如奧運會期間的“新聞速報”便是這一運行方式的體現(xiàn);競技形勢的分析主要來自于比賽結(jié)束后的綜合排名,如獎牌榜的實時更新便是這一形式的運行;邀請專家嘉賓進行解讀則有承前啟后的意味,專家既要分析已經(jīng)結(jié)束的比賽對體育代表團產(chǎn)生的影響,又要預測未來的比賽將會是何種結(jié)果,會對該代表團造成何種影響。這四種運行方式體現(xiàn)出媒介在參與大型體育賽事期間的多元能動性,正是這種豐富的運行方式,使媒介在參與大型體育賽事時發(fā)揮了其他傳播方式無法替代的作用。
第五章則對媒介參與大型賽事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介紹,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在作者眼中,媒介參與大型體育賽事時常會因狹隘的民族情緒而侵蝕了純粹的體育精神。例如,使用帶有貶義色彩的詞匯去形容他國運動員,或者過分看重金牌榜的作用等,都是媒介在參與大型體育賽事時的問題。作者認為此類問題的出現(xiàn)的確是人之常情,但又必須加以理智的控制與改進。體育精神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它在競技之上,存在一種全人類的普世價值,即公平和友愛。如果因為主觀的好惡而侵蝕了這種精神,終將走進本末倒置的境地,反而不利于體育精神的傳遞。所以媒介在參與體育賽事之時,應盡力將自己置身事外,客觀地報道比賽情況,只有這樣,才會更有利于觀眾接受媒介,同時也向社會傳遞一種健康的體育競技觀。
體育賽事與傳播媒介的利益關(guān)系。全書的最后三章是對前面的延伸與總結(jié)。其中第六章介紹了大型體育賽事傳播的利益相關(guān)主體,其中包括賽事主辦方、體育媒體、運動員團隊和賽事觀眾。主辦方是體育賽事的發(fā)起者與組織者,體育媒體是賽事傳播者與分析者,運動員是賽事的參與者與主人翁,觀眾是賽事的旁觀者與關(guān)注者,這種四位一體的形式,確定了體育賽事與傳播媒介的利益關(guān)系。
毫無疑問,二者的利益關(guān)系正是“互利共生”關(guān)系。體育賽事因為有了優(yōu)秀傳媒的積極參與,才會被大范圍的人群所關(guān)注,而一旦有人群關(guān)注,其中的各種效益便會產(chǎn)生。反過來,體育賽事的舉辦,也為媒介施展自身才能提供了平臺,只有源源不斷的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才能保障媒介時時刻刻有展示自己價值的舞臺。作者將體育賽事與傳播媒介的互利共生關(guān)系闡釋為“體育賽事因媒介而獲得關(guān)注,媒介因體育賽事而收獲繼續(xù)發(fā)展的保障”。
在最后一章,作者還對大型體育賽事與傳播媒介的共生運營的模式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作者呼吁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需配合最為健康的傳播媒介,而傳播媒介也必須謹慎挑選值得傳播的大型體育賽事,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二者在正確健康的軌道上發(fā)展。同時,傳播媒介與體育賽事還必須弄清它們之間的緊密關(guān)系,他們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guān)系,二者是利益共同體。只有理解這層關(guān)系,二者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各自的能動性,確保體育事業(yè)和傳播媒介再更深層次的發(fā)展。
總體而言,該書選取了學術(shù)界關(guān)注不多的體育賽事與傳播媒介進行研究,得出了不少之前不被人們關(guān)注的結(jié)論,對當前我國體育學和傳播學的雙向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作者馬飛系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jīng)濟人文學院講師
聞濤系上海外國語大學體育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