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尤其發(fā)達的今日,人們生活在大數據及信息爆炸的一個時代,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但是人們真正理解了并且會用的網絡流行語又有多少?為了幫助人們對網絡流行語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將從認知語境的角度以2016年網絡流行語“藍瘦香菇”為列,分析其認知語境構建與運用。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 藍瘦香菇 認知語境 構建
【Abstract】Nowadays, the internet is particularly well developed, people are living in an era of large data and information explosion, and the network buzzword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but how much of them can be really understood and will be used by people? In order to help people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n the network buzzwords, the aut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context to analyze cognitive context construction and usage of the 2016 network buzzwords “藍瘦香菇”.
【Key words】network buzzword; 藍瘦香菇; cognitive context; construction
一、 研究背景與現狀
近些年,隨著我國網絡系統(tǒng)的不斷完善,網絡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加快速便捷,網絡流行語隨之產生。網絡流行語通過網絡通訊工具,比如微博,QQ,微信,貼吧等迅速流傳開來。這給人類會話語言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其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都是相當的驚人。大批語言學家對網絡語言進行了研究,他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網絡流行語的來源,特點,語義演變及傳播,語言現象分析等等。這些對網絡流行語方方面面的研究豐富了網絡語言文化,對網絡流行語的發(fā)展都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2016年最流行的網絡流行語之一“藍瘦香菇”可謂是相當的火爆?!八{瘦、香菇”最初的流行,更多地是帶著娛樂的戲謔色彩,然而隨著這一詞匯在互聯網中的多元傳播,其表達的語境也在不斷地豐富。很多網站上有關于“藍瘦香菇”一詞的文章,比如鳳凰網、人民網、中國網、《參考消息》等媒體的相關報道陸續(xù)出現,這些網站大多為引用“藍瘦香菇”著述文章,及解釋“藍瘦香菇”的來歷和含義。也有一些關于“藍瘦香菇”的論文,比如劉敏的《從“藍瘦香菇”看網絡流行語病毒式傳播特征》(《傳媒觀察》2017年2月),付沛沛的《網絡流行語的心理動因探析——以“藍瘦”“香菇”為列》(《前沿》2015)等文章。但是這些文章并沒有從語言本身以及它的語境的構建與運用的視角對“藍瘦香菇”一詞進行分析,使人們并不能從更深層次上去理解及運用它。因此,作者從認知語境構建的角度去分析“藍瘦香菇”的認知語境構建及運用,用語言學的專業(yè)視角去看待網絡語言的認知語境構建,分析“藍瘦香菇”的認知語境圖式以及圖式激活的語言效果。
二、認知語境理論
語境是語言懶于生存的語言環(huán)境,只有把交際的語言放入適當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正確的傳達出語言要表達的意思,人們才能通過語言達到交際的目的。1986年,Sperber &Wilson在《關聯:交際與認知》中把語境稱為“語境假設”并提出了“認知語境”概念。1999年,熊學亮在《認知語用學》中指出認知語境是人對語言使用的有關知識,是與語言使用有關的、已經概念化或圖式化了的知識結構狀態(tài)。胡霞的《認知語境研究》(2005)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闡述了認知語境。她認為廣義的認知語境,就是Sperber&Wilson所說的認知環(huán)境,即與當前物理環(huán)境有關的知識集,它不一定發(fā)生在言語交際中,它可以是人們視覺、聽覺、嗅覺等方面的認知。例如,一個人看見楊梅他會不自覺地感覺到口腔酸酸的想流口水,那是基于楊梅是酸甜的會促使口腔唾液分泌的認知。胡霞還指出這些知識的運用不一定發(fā)生在言語交際中,個人的總認知環(huán)境是他關于世界假設的所有知識,這個知識集在未被激活時處于靜止狀態(tài);狹義的認知語境,就是指和當前話語有關的那部分知識集,它只發(fā)生在人們的言語交際中,如果來自人們視覺、聽覺和嗅覺等方面的認知與當前話語相關,那么廣義的認知語境也就成了狹義的認知語境的一部分。
基于以上的理論基礎,作者把認知語境的定義歸納如下:個人的總認知環(huán)境是他關于世界所有知識集的假設,這個知識集在未激活時處于靜止狀態(tài)存儲于人的大腦中,在言語交際中,如果來自人們視覺、聽覺和嗅覺等方面的認知與當前話語相關,那么和當前話語有關的那部分知識圖式就會被激活,從而構成認知語境。單純的來談語境只是對語言的一個靜態(tài)的研究,而認知語境則是對語言的動態(tài)的研究。認知語境是人們對語言的含義與表達的意思內化了的動態(tài)認知,會隨著個人文化知識基礎,語言環(huán)境,交際人物,地點等的不同而不同。如果認知語境缺失,人與人之間往往不能進行正常的交際,而產生語用偏移,語用歧義或話語不完整等情況。
三、藍瘦香菇的認知語境構建與分析
語言產生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網絡語言產生于人們的網絡交際中。每個網絡流行語的產生都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基礎,它的興起有著自身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作者以2016年最流行的網絡流行語之一“藍瘦香菇”為預料,分析其認知語境的建構與運用。
1.“藍瘦香菇”的語義認知。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流行語,網絡風云瞬息萬變,網絡上的新興詞語也是層出不窮。對于新的語言詞語必須先認知它的語義,才能理解語言的運用,把它運用到其他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endprint
“藍瘦香菇”,這個詞來源于一段網絡視頻,一個來自廣西南尼的男生由于失戀帶著方言口音說“難受”,“想哭”,這兩個詞的發(fā)音帶了方言口音被網友聽成“藍瘦香菇”,由此在網絡瘋傳開來。雖然可以用一段視頻或者一句話即可解釋清楚“藍瘦香菇”的涵義,但是“藍瘦香菇”這個詞的認知語境構建在人腦中則需要一個過程。只不過人的大腦,這個“CPU”能夠快速的對這個信息進行處理,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圖式儲存于人的大腦中。
2.“藍瘦香菇”的認知語境構建。對于一個詞語的認知人們往往會經歷幾個階段,從模糊到清楚,到熟知再到運用,人們大腦中認知圖式的構建也是如此。
要對網絡流行語進行認知,必須要有認知語境,不然很難理解它的真正意思與用法,也不能產生該語言應有的語言效果。所以要完全認知網絡流行語,要先進行相關的認知語境構建。作者把認知語境的構建過程總結如下(圖一)
圖一
即認知語境的構建要經過如圖所示的四個過程,首先是對事物的模式識別,把事物的相關信息輸入人腦進行分析,接下來在大腦中搜索匹配信息,激活認知圖式,再進行知識選擇,最后是假設形成輸出認知語境,完成對事物的認知。
“藍瘦香菇”的模式識別,首先務必要清楚這幾個字的字面意思。初聽見這個詞,也許會讓人聯想起一種植物,或許是菌類的一種吧,可認真一琢磨,不對呀,有這種菌類植物嗎?也許是一道菜名吧,貌似自己又從來沒有吃過。碰到這種情況,大腦中的模式識別就會失敗,對“藍瘦香菇”的進一步認知也就只能中斷。要想把“藍瘦香菇”的認知語境構建起來,必須要請求其他的幫助,比如說,可以通過詢問身邊可能知道這個詞義的身邊人,也可以通過網絡搜索,百科辭典等方法進行查找。
當了解了“藍瘦香菇”這個詞的真正含義之后,人們在大腦里會有意無意的形成一個認知圖式,如圖二所示:
圖二
當然每個人大腦中對這個詞的認知語境圖式不盡相同,圖二只是對“藍瘦香菇”圖式構成的一個說明。在認知語境圖式形成之后,當人們再次碰到“藍瘦香菇”這個詞就會激活大腦中關于“藍瘦香菇”的認知圖式,經過大腦信息的篩選,并對“藍瘦香菇”做出正確的闡述與解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知識選擇。
知識選擇一旦確定,就會直接進入下一步假設形成:“藍瘦香菇”是“難受想哭”的意思,由于受廣西南尼方言口音的影響而被網友聽成“Lanshou,xianggu”即 “藍瘦香菇”。
3.“藍瘦香菇”的認知語境運用及認知語境缺失誤用。認知的主體參與者是人,認知語境一旦構成,人們不但可以正確的解讀出“藍瘦香菇”意思,而且可以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它靈活的運用到各種場合與語境中去。比如就有網友就說,考試考砸了,好藍瘦,好香菇;微博上開始出現大量以小咖秀,秒拍等為主要形式的“藍瘦香菇”視頻模仿;同時,“藍瘦香菇”表情包,句型造句及其他方言演繹等二次創(chuàng)作也陸續(xù)出現;安徽工程大學食堂等推出特色菜“藍瘦香菇”;2016年10 月 13 日,深圳一家公司搶先注冊了以“藍瘦香菇”為公司的商標;這些都擴展了“藍瘦香菇”一詞的內涵與外延。
那么如果人們缺失“藍瘦香菇”的認知語境圖式,又會對它有何種反應呢?筆者小范圍的隨機采訪了一些人,這些人的身份有學生,有上班族,有退休在家的老人,還有些其他自由職業(yè)的人。具體到每個人對這個詞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大概分為以下幾種說法:大部分在校的學生都知道“藍瘦香菇”的意思并且還會用到很多地方;有些上班族則表示不知道,然后說,是一種香菇的名字嗎?退休在家的老人則說那肯定是一道菜名;還有些人說是不是一個盆景,長的像蘑菇?隨后,在我解釋了“藍瘦香菇”的由來和正確意思后,他們才恍然大悟,并感覺很有趣。由此可以看出缺乏認知語境不僅不能正確理解詞語的意思,也不會對其進行運用。
四、小結
基于以上對“藍瘦香菇”的認知語境構建分析,可以看出認知語境在人們的話語交際及網絡流行語的理解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脫離了認知語境,人們對話語的理解將是不全面甚至是偏離的,更不要說是運用了。把認知語境應用到網絡流行語的認知中去,有助于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與文化的交融發(fā)展,希望此文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對以后的網絡流行語及認知語境研究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Sperber&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2]付沛沛.網絡流行語的心理動因探析——以“藍瘦”“香菇”為列[J].前沿,2015.
[3]劉敏.從“藍瘦香菇”看網絡流行語病毒式傳播特征[J].傳媒觀察,2017(2).
[4]胡霞.認知語境研究[D].浙江大學,2005.
[5]黃碧云.網絡流行語傳播機制研究[D].暨南大學,2011.
[6]寧珊珊.亞文化視域下的中國網絡流行語研究[D].吉首大學,2014.
[7]王靜雯.基于認知語境的網絡界面符號理解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0.
[8]熊學亮.認知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周田莉(1985-),女,湖南鳳凰人,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語教育,語用學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