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梅
摘要: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 它濃縮了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文明成果。它博大精深,燦若繁星,千百年來,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膾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潤了無數(shù)代中國人。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
《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jié)目,節(jié)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jīng)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yǎng),涵養(yǎng)心靈。16歲小姑娘武亦姝在《中國詩詞大會》一舉奪冠,憑借不俗的實力和沉著穩(wěn)定的心態(tài)給觀眾留下極深印象,更成為網(wǎng)絡內(nèi)外的熱議焦點。這檔節(jié)目的熱播不僅引發(fā)了大家對中國傳統(tǒng)詩詞文化的關(guān)注,更是掀起一股新媒體傳播渠道的詩詞熱。
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們小學課本中就收錄的一百多首古詩詞,內(nèi)容豐富深刻,情感積極健康,它們起著感染和凈化學生心靈的作用。小學語文背誦的古詩詞篇目,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古詩教學,擴大小學生對詩詞的積累,讓學生從小就接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獲得終身受益的古詩文基本修養(yǎng)。
新課標要求,小學古詩教學是讓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熱愛古代文化,學會朗讀、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用學到的知識去豐富。那么,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如何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古詩興趣,加強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呢?怎樣使學生愉快、輕松的學習古詩詞的內(nèi)容,體會詩詞大意,積累詩詞的語言呢?
一、美學古詩,入境悟情
古詩用詞準確、凝煉,詩句的精深華妙充分表現(xiàn)了漢語之美的多種形式:作者歌江山美,吟邊塞情;或纖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涼慷慨,亦纏綿宛轉(zhuǎn);有詩仙李白的豁達,更有詩圣杜甫的沉郁。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促進學生的理解,進入詩境與作者對話,一定要學生把相關(guān)的寫作背景做一個了解,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對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
1、吟詩。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最好的展現(xiàn)方式是誦讀。只有有感情地吟誦,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如果教師事先準備好與詩的情調(diào)、節(jié)奏相和諧的音樂、營造吟誦的氛圍,那么學生讀起來也就入情入境。
2、唱詩。學生喜歡歌唱,有時還喜歡自編自唱。根據(jù)這一特點,在古詩文誦讀的基礎(chǔ)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喜歡的歌曲旋律唱讀古詩文。這種變讀為唱,學生學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詩文的熏陶。
3、演詩。古詩詞語言凝練,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來,可在學詩時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學古詩《尋隱者不遇》,在學生想像畫面之后,教師請一個同學作詩人賈島,請另一個同學做童子,演一演當時的情境,在學生角色對話的表演中,不僅把《尋隱者不遇》中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xiàn)出來了,而且也初步領(lǐng)悟到了詩的意境。
4、畫詩。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教材中的許多古詩都是“詩中有畫”。我們可以采用“吟詩作畫,以畫講詩”的方法打開學生的心扉。如于永正老師教學古詩《草》時,讓學生畫一畫草的枯榮,畫一畫藏在土里的草根,畫一畫春風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境。
二、形成常規(guī),養(yǎng)成古詩欣賞習慣
1、拓展閱讀。在學完一首古詩后,可以“以一帶多”進行相關(guān)鏈接。如學完高鼎的《村居》和孟浩然的《春曉》,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這樣進行拓展閱讀,就打開課外閱讀的新視窗。到學生有了一定數(shù)量的積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學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學詩的愿望也就更強烈。
2、堅持每日積累。心理學家指出,任何知識都是在過去的知識經(jīng)驗愉快積累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使人樂于積極而持久地接觸,認識某一類新事物的一種意識傾向。我們可試著讓學生每天與古詩見面,每日讀一讀、背一背古詩。開始,可選一些短小易懂的寫在黑板一角,在課前幾分鐘里讀一讀,能背下來的更應大力表揚。
3、平時巧用詩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來也會吟。讓詩自然地走進生活,讓學生感覺生活處處皆是“詩”。帶學生踏青時,吟一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春游西湖時,來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掃墓遇雨吟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來了新同學,“笑問客從何處來”;風箏飛舞的日子,互相說句“忙趁東風放紙鳶”。要讓詩走進生活,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都是“詩”,從而啟發(fā)學生把詩寫進文章里,來一個“詩到用時方覺少”,教師再補上一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如此,在自然地運用中享受到了“詩趣無窮”。
4、活動滋養(yǎng)詩情?;顒蛹仁俏覀儗W習古詩文化的教學理念,又是我們的教學手段,只有在不斷生成的活動中才能不斷滋養(yǎng)學生的詩情。學?;蛘甙嗉壷卸ㄆ谂e行古詩詞的朗誦比賽,讓孩子們真正體會古詩特有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和狀物抒情美,激發(fā)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等。如組織開展古詩擂臺賽、古詩闖關(guān)、古詩積分卡、詩詞書法繪畫賽、古詩匯演等一些生動活潑的活動,讓古詩滲入到了孩子的精神家園,品味了學詩的情趣,釋放了學生的智慧,更是滋養(yǎng)了學生的詩情。
三、腹有詩書氣自華
1、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不斷增強。學生對古詩文誦讀有了濃厚的興趣,除了在學校里興致盎然地誦讀以外,課外也會積極誦讀。在古詩文誦讀中,學生提高了審美能力,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奠定了良好的文學基礎(chǔ)。
2、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不僅認真了,而且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得到了良好的發(fā)展。特別是后進生,他們在語文學習上有一些缺陷,而古詩文誦讀只講求勤讀多背,而且難度不大,當學生能流利地背誦時,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也嘗到了學習語文成功的喜悅。
總之,長期誦讀古詩文,得到的必將是新課改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蔥蔥郁郁的喜人景象。在經(jīng)典的詩詞長廊里,讓我們一齊努力,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靈活科學把握好節(jié)奏、方法讓學生在熱愛古詩中去欣賞學習它,將豐富孩子們的情感世界,凈化他們的心靈,潛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靈魂。讓古典文學的精華,從他們的口中滲融于他們的血液中,芬芳在他們的生命中!也讓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在孩子們身上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王輝. 詩詞的魅力——看“中國詩詞大會”有感[J]. 資源導刊, 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