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曉秋
幾天前,我有幸在同事處邂逅一本名為《讓教育帶著溫度落地》的書。因事務忙,同事將書贈于我后,只匆匆一語:“這本書你拿去看看。是姚躍林寫的。你平時偶爾會寫點東西,你會看書?!睕]來得及多言,我揣著還未拆封的新書,滿心歡喜與感激。
說來慚愧,自己已經很久沒有認真讀過一本完整的書了,尤其是和職業(yè)相關的教育書籍。這書名,第一眼便覺溫暖。細看封面處注有大夏書系四字。腦海里瞬時浮現出幾年前讀過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上М敃r都未能讀透那100條,至今殘存于印象的寥寥無幾。在快餐文化盛行,拇指一族時代,感覺自己要潛心閱讀的心總是安分不下來。而這一本書給我一種全新的感覺。因為,它真的很有溫度。
姚躍林是哪位教育大咖?看完作者簡介,我閱讀此書的欲望更加強烈了。作者是我身邊的名?!獜B大附中的校長呀!原諒我的孤陋寡聞,平時很少關注教育期刊論著,實在汗顏。姚校長多次在《福建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報刊上發(fā)表文章。他的個人微博也有相當高的關注度。我利用三天的閑暇時間,走近了極具個人魅力的姚校長和他的理想國。雖未謀面,但僅僅通過他的文字,一種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與書對話,也時刻感覺他就在我們教育者身邊,能感受到他對教育事業(yè)的熱忱。
我與廈大附中曾有過一面之緣。2010年暑假,偶然有機會陪同事送女兒去廈大附中注冊。當時我還在鄉(xiāng)鎮(zhèn)中學任教,對外面的世界更是孤陋寡聞。只知道那個姑娘是我們學校非常優(yōu)秀的孩子,以相當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廈大附中的高中部。也聽聞那是一所新辦不久的名校。當時我們驅車兩個多小時,感覺校區(qū)離漳州市區(qū)很遠,加之暑期炎熱,我本人也有暈車癥狀。好不容易顛簸到了學校。至今仍記得進入廈大附中的第一感覺:寬敞整潔的校園,氣派的教學樓,尤其是夏天略帶涼意的海風,吹走了我們路途的疲憊。感覺學校就建在一個小山坡上,涼風拂面的感覺真舒服。還記得搖曳的鳳凰木,斑駁的樹影,我們就坐在樹蔭下歇息,感嘆有這么多樹陰蔽日,有如此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何其有幸。近年來,附中的教學質量也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戳舜藭胖栏街惺且S林校長帶著夢想的藍圖開辦的。這位集諸多榮譽為一身的全國優(yōu)秀教師,一位優(yōu)秀的教育家,2007年從安徽遠赴漳州,只為在這一座濱?;纳剑瑯嫿ㄗ约旱睦硐雵?。事實證明,通過他的努力,他做到了。
這是一本充滿溫度和深度的書。全書分別從理想、生命、理性三種溫度展開。從創(chuàng)校的點滴、構建特色的校園文化、校風的培養(yǎng)談起。有對教育理念的反思,有對教育改革的探索,有對教學問題的質疑,也有對社會時事的針砭,更多的是姚校長談及的附中的人和事。作者的文章有高度,更有溫度。姚校長不時引經據典,不難看出他超強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許對于一些宏觀的教育理念,作為一名埋頭教學的我無法深切體會。但通讀完全書,我不僅看到了一個優(yōu)秀教育者的風采,更感覺自己是幸福的,被那束溫暖的陽光照耀著。
本書的中間部分講述姚校長身邊的附中故事,但那些故事也恍若發(fā)生在我身邊。我看到的是與學生促膝長談的長者,為年輕女教師解答工作迷惑的兄長,那個作為成長導師帶孩子們出游的大朋友。書中那個冒著烈日拿著礦泉水瓶來回奔波的身影讓人敬佩,他只為親手“拯救”一小片三角地帶的小草。當年為了檢查學校食堂有沒有一視同仁,姚校長故意讓學生替他買餐的情形讓我忍俊不禁?;?元錢,兩葷一素一湯吃到撐。雖然姚校長偶爾也挑剔菜肴,但如此實惠的飯菜滿足了肚子,一整個下午的飽腹感,讓他心情無比的愉悅。當看到學生為他撐傘的那一幕,我不禁感動的熱淚盈眶。我想,他們身上閃耀的就是校園文化的自覺性,這就是文化育人的產物。培養(yǎng)善良,有責任心的青少年,這就是教育的責任之一。
你瞧!那積極參與聽課評課的校長,按捺不住激動,走上講臺就是別開生動的一節(jié)課。那黃昏日落時分師生席地而坐,在操場上暢談理想的身影多么溫馨。這樣美麗的畫卷,令多人少羨慕。書看完了,我還在回味那個“蔡同學”滔滔不絕的一節(jié)化學課以及姚校長順勢進行的思想教育。我看到文化月里孩子們的精彩演出,聽到他們開懷大笑,也能感受到他們落淚訴苦時的難過心情。還有那不成熟的瞎嚷嚷要跳樓的小女生最后是如何破涕為笑,留美華僑一家人與廈大附中的深厚情誼……
其實,姚校長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育才比廈大附中還年輕,身邊也有無數用溫暖和愛意打動人的故事。我們的學子一樣的積極向上,品行端正。有這么一群可愛的學生,他們是我們育才的驕傲。領導們事必躬親,從點滴做起。有他們彎腰拾垃圾的背影,有一起大掃除的場景,聽課教研中都有他們積極參與的身影。我們一起家訪,一起為育才的明天出謀劃策。我們暢所欲言,親如一家人。其實,兩所學校最大的共同之處在于鼓勵老師寫教育敘事。姚校長有自己的博客,名為“理想國”,我們也有自己的校園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作為一個縣級學校,同事們一直保持著積極奮斗的飽滿熱情。我們的育才人正在努力做到校領導提倡的“能說”,“能寫”,“能講”的全能人才。寓教于樂,在教育中升華自己,提升個人魅力。公眾號里有不斷更新的教學反思,教育隨筆。有的老師還開辦了個人公眾號,同臺展示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讀著一篇篇美文,我們的思想為之豐盈起來。如游偉樺老師的“游游話語”,江麗鴻老師的“師說鴻語”,以及曾仲慶老師的“仲慶攝影”。從課堂延伸到課外,讓教學與時代接軌。
我作為一名普通的英語教師,教學中也有不少感悟。雖然我沒有做班主任,也沒有自己的專欄,思想還達不到一定的高度。但總會有那么些身邊的事觸動自己,然而自己卻常常給懶惰找借口。我們寫作,最終目的不是取悅他人,而是愉悅自己。正如本書作者所說:“回看自己的文字,那些瞬間的靈感和思想的火花因為及時的寫作,會賜給我永久的快樂回憶。文以載道。不必高端與沉重。開動腦筋,做一做思維體操,祛除一點大腦的惰性,對保持大腦的敏銳性也有幫助”。
是啊,當那一束理想國的光芒照耀著我,我笑而不語,心中早有答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