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博
賈似道推行的公田法,就像堂吉訶德與風車作戰(zhàn)一樣,挑戰(zhàn)的是已經(jīng)成熟的土地私有制。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長江丁家洲(今安徽銅陵附近)。一場關乎南宋王朝前途命運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徐徐落幕。宋軍完敗,船只和尸體蔽江而下。宰相賈似道身為統(tǒng)帥,臨陣脫逃,導致全軍崩盤。保衛(wèi)首都臨安的最后家底,就這樣折騰光了。敵軍壓境,朝野驚恐,輿論嘩然,千夫所指,賈似道只好出來頂雷,被貶出京城。
曾幾何時,西湖畔“后樂園”的瑰麗圖景,日夜飲酒作樂的醉夢歲月,讓賈似道背上了“奸臣”惡名。不過,他并非真的不接地氣。迷戀斗蛐蛐,卻沒玩物喪志,反倒?jié)撔难芯?,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專著《促織?jīng)》;推行“公田法”,雖然飽受非議,卻也循序漸進,從試點到鋪開,幫小朝廷苦撐了十幾年。
朝廷缺錢,險象環(huán)生
兩淮秦川,狼煙不斷。南宋立國以來,一直身處險境。先是金國,后是蒙古,揮之不去的強大威脅接踵而至。使南宋軍隊必須規(guī)模龐大。宰相范鍾曾向宋理宗上書坦言,南宋有正規(guī)軍70多萬,加上各州的非正規(guī)武裝,總兵力“亦且百萬”,跟北宋差不多。
軍人多了,開銷就大。宋寧宗嘉定年間,南宋著名理學家真德秀就提到,“東南民力耗于軍費者十八”。南宋的官僚機構一如北宋,疊床架屋、隊伍龐大、相互牽制、人浮于事。到南宋后期,朝廷“以一百余郡之事力,贍二萬四千余員之冗官”。給這些官員發(fā)俸祿,又是一筆浩大開支。
朝廷曾組織屯田,但無法完全彌補軍需缺口;也曾廣開財源,加派苛捐雜稅,還實施“和糴法”收購農(nóng)戶余糧。由于收購價格低,加上朝廷濫發(fā)楮幣,導致嚴重通脹,百業(yè)凋零,流民四起。
官府以前有很多公田,即國有土地。宋高宗時期陸續(xù)變賣,獲取了大量資金,有助于緩解軍費壓力,減輕民眾稅負??墒牵镆毁u,國有墾田數(shù)量銳減。大地主大商人們依仗權勢,大量購入官田,兼并私田,隱瞞田產(chǎn),偷稅漏稅。一面是國庫缺錢,一面是田租流失,朝廷當然不甘心。
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年),臨安知府劉良貴、浙西轉運使吳勢卿提出了官府回購“公田”的倡議,得到了宰相賈似道的青睞。受他指派,殿中御史陳堯道、右正言曹孝慶等人奏陳:“回買官田,可得一千萬畝,則每歲六七百萬之入,其于軍餉沛然有余”?!翱擅夂图e,可以餉軍,可以杜造楮幣,可平物價,可平富室,一事行而五利興”。
顯然,這些好處讓宋理宗動了心。在賈似道的堅持下,宋理宗力排眾議,決心推動“公田法”改革。賈似道還帶頭將自家在浙西的萬畝良田賣給官府,以表忠心,以堵非議。
一場轟轟烈烈的“公田法”改革運動,就在南中國迅速推開。
“公田”并非一買了之
這是一次精心策劃的財經(jīng)改革。
——先試點,再推廣。景定四年六月,宋理宗宣布在平江(今江蘇蘇州)、嘉興、安吉(今屬浙江湖州)、常州、鎮(zhèn)江、江陰六州試點“公田法”。在南宋糧食主產(chǎn)區(qū)搞試點,有利于迅速總結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問題、改進做法,這些地區(qū)連年遭受水旱災害,迫切希望改變現(xiàn)狀。
——限面積,限賣價。一開始,官府針對官員家庭,按照職務高低劃定了占田限額標準,一品官限田50頃,以下每品遞減5頃,至九品為5頃。對于超標田畝,由官府回購三分之一作為公田?;刭弮r按照田租多少來確定,如一畝地如能收租一石,付地價200貫。
改革剛啟動一個月,尚書都省就急忙宣布成效顯著,“中外支用粗足”。盡管有阿諛拍馬的成分,但公田法為南宋官府提供了更多可支配經(jīng)濟資源,對抑制土地兼并,緩和社會矛盾,紓解財政危機是有幫助的。然而,政策一旦落地,問題立刻爆發(fā)。
公田法實施四個月,官府就回購了公田350多萬畝,但遠少于預期,各級官員似乎也不積極。因此,朝廷索性將回購對象擴大到普通地主。限定這類家庭的占田限額不能超過5頃,不久又降到200畝,超出部分的三分之一由官府回購作為公田。官府支付的地價款是比較混亂的?;刭彸^5000畝的,付給銀半分、官誥5分、度牒2分、會子2分半;1000-5000畝的,付給銀半分、官誥3分、度牒3分、會子3分半;500-1000畝的,付給度牒、會子各半;低于500畝的,全付會子。
要知道,官誥和度牒是朝廷印發(fā)的空白批文,號稱在黑市上很值錢,其實如果太多太濫就不值錢了。行在會子所每天加印15萬貫會子,專門用來回購公田,導致會子迅速貶值。用這些東西來回購肥沃良田,無異于赤裸裸的掠奪。
至此,原本帶有“抑強嫉富”色彩的“良法美意”徹底變味。
改革走樣后的大潰敗
盡管很多人反對,但朝廷依然付諸實施。在皇帝看來,籌措軍餉,穩(wěn)定軍心,是壓倒一切的大局。
為推行公田法,回購更多田畝,國家必須全面核查官民的田產(chǎn),確定超標的田畝數(shù)。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賈似道主持實施“經(jīng)界法”,逐戶丈量土地,繪圖造冊。
經(jīng)界法,就是清丈土地,弄清全國的田產(chǎn)占有情況,防止官僚、地主隱瞞田產(chǎn)、逃避賦稅。然而,這么做會直接損害權貴集團的經(jīng)濟利益。
賈似道主持的咸淳版“經(jīng)界”,將工作重點放在為回購公田提供數(shù)據(jù),而非清查隱田、抑制兼并。這就只需根據(jù)原有田產(chǎn)記錄,逐一核查其后變動情況,以便實現(xiàn)民有定產(chǎn),產(chǎn)有定稅,稅有定籍。無須清丈田地,手續(xù)相對簡單,效率就比較高,持續(xù)兩年就基本完成。
不過,由于執(zhí)行層面的官員都是鄉(xiāng)紳大族,在數(shù)據(jù)填報上普遍弄虛作假,這就使得多次“經(jīng)界”后,田畝和賦稅數(shù)據(jù)依然不準。富戶照樣設法避稅,貧民仍舊寸土皆稅。
事實上,賈似道推行的公田法,就像堂吉訶德與風車作戰(zhàn)一樣,挑戰(zhàn)的是已經(jīng)成熟的土地私有制。他企圖用國家行政的強制力來改變土地所有制,進而抑制兼并,其后果則是把富人和窮人都卷了進來,成為盤剝民脂民膏、踐踏財產(chǎn)權的惡政,失盡人心。
一些官員上下其手,故意夸大普通地主和自耕農(nóng)的田畝面積,強制增加回購數(shù)量,造成一些農(nóng)戶瞬間破產(chǎn),更多地主丟掉了土地,只換來形同廢紙的會子。當公田租給佃戶后,官莊不按土質肥瘠征收田租,而是全部多收,大斗征收,導致許多佃戶不堪重負,紛紛拋荒。
最糟糕的是,當初為了回購公田,朝廷加印了大量會子,其結果就是紙幣貶值、物價飛漲,由此引發(fā)了一輪“會子危機”,把南宋朝廷拖入了萬劫不復的險境。而當初“可平物價”的鑿鑿諾言,早已無影無蹤。
兵敗丁家洲,成為賈似道官場人生的轉折點。此前,人們敢怒不敢言;其后,朝野罵聲如潮。事實上,他的倒臺,導火線是軍事失利,根子還在“公田法”觸犯了眾怒。賈似道身敗名裂,“公田法”未及廢除,南宋朝廷就垮了臺。忽必烈撿了便宜,公田法改革攫取的田畝和收入,成了他發(fā)軍餉、給功臣賜田的主要財源。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