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萍
摘要: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育是審美的,詩意的,是充滿情趣的?!?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的闡明都充滿了美的因素。面對這樣的教材,作為語文教師,其本身具有雙重任務:不僅自己需要從教材中領悟美,而且還得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那么,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滲透;美育
一、觀察畫面,感受意境美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毙W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圖文并茂的課文,如《萬里長城》,《桂林山水》等,能正確地指導學生觀察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感受意境美,這對理解課文內容是大有幫助的。如《桂林山水》,指導學生邊讀邊觀察,使學生仿佛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很自然地產生一種“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美感。畫面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之情。
二、教師語言揭示藝術美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的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對于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恰是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應問題的敏捷性??梢韵胂?,教師語言缺乏美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語言深奧,學生就難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語文老師,語言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邏輯性,富有吸引力,有條有理,聲音抑揚頓挫。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潤物無聲的絲絲春雨自然地與學生交融。語文教師雖然不是演員,但總還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實,語言生動,就永遠給學生一種藝術的美。
三、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語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無情物,大部分課文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但如果教師不能身臨其境,進入角色,只作為旁觀者,作一般的敘述,學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為文學作品是用形象來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語言塑造出來的。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具體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們身臨其境,與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如何發(fā)揮自己的情感去激發(fā)、感染學生,這是教學藝術的更高層次。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意境,制造氣氛,表情范讀,看圖描述,配樂朗誦等多種藝術手段,以情動情,使語文教學達到一個更完美的境界。
這樣教學喚起了學生的情感活動,做到認識活動和情感活動相伴相隨,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諧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奇”與“美麗”,得到了美的感染與熏陶,獲得理解語言文字和塑造心靈相統(tǒng)一的效果。
四、感情朗讀,表達情感美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受情感得到提升,達到表達美的目的。如《觀潮》一課,教學重點部分“潮來之時”,首先讓學生體會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讀自己喜歡的句子,給學生自悟的機會和空間。接著、評議、復讀,讓讀得不好的學生再讀。然后,教師范讀,讓學生看著老師讀,注意老師讀時的眼神、體態(tài)、手勢的變化等。最后,讓學生模仿觀潮得沸騰人群,跳著、叫著揮舞著手進行朗讀。這樣引導學生反復地有感情的朗讀,使他們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來之時“浩浩蕩蕩”、“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壯觀場面。又如《桂林山水》一文是這樣描寫桂林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作者成功地運用排比句式,語句對稱工整。教學這樣的句子,可通過引讀、齊讀、議讀、分小組讀等朗讀形式,理解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進而使學生體會出美的韻味來。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yōu)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進行美德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作者單位:新疆第二師三十四團35中學 8415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