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史的研究已成為史學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方向,甚至可能成為歷史學未來發(fā)展的主流趨勢。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教育無論是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方法,較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有著根本性的變化,歷史教育的人本主義價值越來越突出。文章結合實踐教學經驗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社會史的應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社會史
1 社會史的內涵
社會史顧名思義即應用各種社會學理論、方法對歷史上的社會結構整體及其運動、社會組織及其運動、社會行為、社會心理進行研究,是歷史學研究的重要分支。在歷史學研究中,世界各個民族的歷史研究領域均是一個不斷擴大的過程,古代的史學研究多側重于政治史及軍事史,主要敘述國家的演變及統治者的個人事跡,歷史研究內容以國家及國家的統治者為主。自啟蒙運動以后史學研究逐漸擴大至文化史、經濟史、工商業(yè)史、科技史等,因此史學研究的內容也越來越復雜,而社會史就是一個可以透視人類整體發(fā)展的史學研究內容。社會史不僅包括了傳統史學中的宏觀歷史維度,還強調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經驗及豐富的情感難度,基于全新的史學問題意識、觀察視角、研究方法豐富傳統史學,最終形成社會史觀。社會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更加貼近,其觀察視角更為獨特,研究方法也更多元化,故可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促使其轉變學習方式,從而提高其學習效果。
2 高中歷史教學中社會史應用的必要性
具體而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社會史的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社會史的應用與史學理論發(fā)展需求相適應。在高中歷史課程編制中,以史學理論研究的現有狀態(tài)為基礎,歷史學科的研究傳統、研究水平、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均會對歷史課程的編制產生影響或制約作用,因此要打破傳統閉塞的課堂教學,不斷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的內容,以唯物史觀為核心,構建一個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系統。其次,社會史的應用與新課程改革需求相適應。歷史課程反映的學科的發(fā)展方向,具有時代性的特點,高中歷史課程改革也引入新的史學觀念,而社會史觀的引入更是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對歷史課程的實施、改革具有重大意義,其不僅可以更新教學觀念及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歷史思維,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基于多元化的史學觀念對歷史問題、社會問題進行重新審視,分析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正確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充分發(fā)揮歷史教育的人文價值功能。最后,社會史的應用符合歷史人文教育功能的需要。歷史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基礎學科,其不僅具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還同時具有人文教育功能。社會史研究的基本內涵是以人為本,這一內涵對社會史的研究立場與特征起到制約作用。社會史觀以人為本,其是史學家對民眾民族意識關懷的體現,學生學習社會史可以了解我們國家豐富多彩的區(qū)域文化、鄉(xiāng)土文化,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對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形成更深的認同感。
3 高中歷史教學中社會史觀的融入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社會史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日常教學中有意識的融入社會史觀
基于社會史的角度對歷史重新審視,結合多學科的知識、理論進行分析,解釋特定歷史階段的社會歷史現象,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整合所學知識,還可以引導學生全面理解、認識歷史的多樣性的統一,避免教學中學生以單一的模式、固定的觀點評價人物與歷史事件,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歷史是多樣性的統一,在同樣的生產力條件及經濟基礎上,不同社會其歷史均有不同的特點,并會對社會的發(fā)展方向產生影響。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社會史視角,引導學生在分析特定的歷史階段時,可以將其置于社會構成、社會生活方式、社會功能等多個維度中進行分析,解釋具體的歷史現象,提高學生對歷史發(fā)展多樣性的認知。
(二)在研究性學習中設置社會史選題
新課程強調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在研究性學習中老師與學生的角色都呈現出新的特點,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方法還是老師的教學方法,或者師生之間的互動方法,較之傳統的教學模式均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根據研究的內容不同,研究性學習分為課題研究類及項目設計類,其中課題研究類更適用于高中歷史教學,其主要通過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認知、解決某個問題。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包括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二者相結合等三種形式。其中小組合作是最常用的組織形式,3-6名學生組成一個課題組,由本校教師擔任課題組指導,組內成員互相合作、獨立分工、協同互補。個人獨立研究則以開放式長作業(yè)為主,老師提出一個綜合性較強的研究專題,學生自定具體題目,并獨立開展研究活動,整個活動項目可以用半個學期或一個學期的時間來完成。個人研究與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則是全班同學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進行研究、探討,通過搜集資料、探究活動等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分享研究成果,再引導學生在根據研究成果深化原有基礎,從而完成論文的寫作。
(三)基于區(qū)域社會史研究開發(fā)校本課程
社會史重視區(qū)域社會研究具有跨學科的視野,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社會史觀加強學生對鄉(xiāng)土史的學習,并利用鄉(xiāng)土史資源開發(fā)校本課程可開闊學生的視野,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其實是學校教育共同體在學生一級對課程的規(guī)劃、設計、實施及評價的所有活動,開發(fā)校本課程需要豐富的資源,而社會史的研究范圍為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提供了廣闊的資源空間。歷史調查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學習評價方式,豐富多樣的歷史調查活動對學生綜合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裨益。利用社會史的研究內容、基本方法開發(fā)鄉(xiāng)土史校本課程與新課程三維目標相符,不僅可以拓寬課堂教學的時空,豐富歷史教學手段,也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本土的歷史現實、物產風情、人文地貌等,引導學生對家鄉(xiāng)歷史的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更好的突顯高中歷史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社會史觀的融入與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其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及質量,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分析現實社會變化及結構的方法,為其后續(xù)的高等教育及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馮一下.歷史教學應重視歷史上的社會問題[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4)
[2]黃牧航.史學觀念的轉變與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上)[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3)
[3]黃牧航.史學觀念的轉變與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4)
[4]行龍.中國社會史研究向何處去[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5]劉波.社會史觀——高考歷史復習新視角[J].中學政史地,2015(4)
[6]周曉慧.構建生活化歷史課堂——以人教版必修二社會生活史教學為例[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5(7)
作者簡介
王冬梅,女,漢族,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