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岑
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和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教師教的活動方式即教法,學生學的活動方式即學法。科學的教學方法,能啟迪學生思維、發(fā)掘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梢?,教法運用是否得當,直接關系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影響著教學質量的高低。通過長期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實踐,以下談談本人的教學心得:
一、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工作是教與學的有機統(tǒng)一體。其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是為了學。只有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的知、情、意和個性,得到全面地發(fā)展,學生的學習潛能才能充分地發(fā)揮。為此,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讓學生的腦動起來——“多思”。即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比校、抽象、概括。用恰當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于“無疑”處生“疑難”,產生新奇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fā)展。當然,“問題”要提得準確,有一定的難度,又能使學生感興趣。
2. 讓學生的口動起來——“多說”。即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對學習中的問題敢于陳述己見,以開拓思路、活躍氣氛。實際上,學生準備發(fā)言的過程,也就是思考、運用、鞏固、拓寬教材知識的過程。善于抓住教學中與現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問題”,及時組織討論。如講到“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時,進行“權利和義務是否可以放棄”的課堂討論等。這樣,既啟發(fā)了學生思維,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3. 讓學生的手動起來——“多做”。即鼓勵學生勤做學習筆記,寫預習提綱,動手解答,以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所謂“不動墨筆不讀書”。在課前安排預習,課堂督促筆記,課后布置適當的練習,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學生自己編寫試題,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二、課堂生動活潑,創(chuàng)設和諧氣氛
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品德理論本身抽象性、邏輯性很強,在教學中更要講究授課的藝術。
1.語言表達要生動幽默。在講授概念、闡述理論觀點時,語言表達切忌平鋪直敘,而應有抑揚頓挫,生動形象。可選擇幽默故事和繪畫等內容,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笑聲中接受思想品德觀點。
2.理論分析可借助例證名言。講授理論觀點時,可從有趣的例證講起,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加深對理性概念的理解。漢語中的許多成語、格言、詩詞名句,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例等,都包含著精深的道理。像“單則易折,眾則難摧”有力地揭示了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拔鹨陨菩《粸?,勿為惡小而為之”,包含了一般違法和犯罪的關系。通過這些名言的分析,能將學生帶入到一種理論情境之中。
3. 教學手段應多種多樣。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采用錄音錄像、幻燈投影等多媒體教學,還可以通過講故事、舉事例、看圖解意,圖表分析、時事品德報告、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讓學生在聽、看、思、說、演多種器官的并用中,學懂、記牢、運用品德知識。
三、在差異化教學方法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傳統(tǒng)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衡量學生優(yōu)秀與否的標志是學生對思想品德知識的識記程度,正是這種過于對思想品德課程知識性的定位,使得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陷入了單一的狀態(tài)中,出現了傳統(tǒng)意義下的“填鴨式”教學的方法。然而,此類教學方法的運用,不但忽視了對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影響到了思想品德課堂結構的改革,成為課堂教學內容、方法及組織形式改革和優(yōu)化的制約瓶頸。
差異化教學方法的實質是以新課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為基礎理論,突破性的把學生進行“分類”,“分類”的真正目的在于對學生進行分層次的教學。如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對思想品德知識了解的基礎之上獲得新的提高,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區(qū)”體驗自己的成長,從而提高每個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思想品德課程差異化的教學方式的基礎得益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體現的是學生的“主角”位置,教師從“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轉變。自主學習是把更多的學習時間留給學生,把更多的發(fā)揮空間還給學生的教學理念。比如,我講到“公民的義務和權利”一課,在講這一課前,先讓學生知道,公民的含義,權利和義務的含義,如果單純的用抽象的文字去論述兩者的定義,那么學生對兩者的定義的理解便在無形中增加了約束成分。
四、回歸生活,讓思想品德理論及時得到實踐
思想品德知識學習的內在意義,在于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綜合素質、身心修養(yǎng)、價值觀念的影響。眾所周知,中學生正處在人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對自己人生的發(fā)展定位尚處在“雛形期”,因此,如何讓思想品德知識發(fā)揮出特有的導向作用,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
通過教學過程中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學生與課堂的粘著力,使課堂氣氛一直處在活躍的狀態(tài)。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開學生的理解閘門,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思想品德知識的發(fā)散性思維。
五、思想品德知識點的遷移、拓展教學法
思想品德知識是學生的思想支柱,是開展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之一。思想品德知識點的遷移與拓展的教學法,是以思想品德知識的網絡構建為基礎,因此首先要幫助學生構建一個系統(tǒng)的基礎知識的結構框架,讓學生具備知識點的遷移與拓展的結構脈絡。然后采用關聯(lián)發(fā)散思維的方式重新編排教學內容,從學生認知的發(fā)展模式出發(fā),提出知識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講“多彩情緒”一課時,提出這樣的問題:“情緒的影響因素有哪些?”“當人產生情緒時,人的身體各部分將發(fā)生什么變化?”等一系列的問題,這樣,通過思想品德知識與生物知識的結合,讓學生對思想品德知識的了解更加深刻,對生物知識也有了突破性的認識。
總之,在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手段,學生懂得高效的學習方法和掌握對人生的認知規(guī)律,才是思想品德教學的最終目的,要本著“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注重教學方法的研究,才能從根本上改觀品德課教學的面貌,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