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芳
基于文言神話故事群文教學的課堂建構
——評朱春平《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賞析》群文閱讀課
■張五芳
神話故事總是充滿幻想,但是它們又代表著一種文化,讀神話故事就好像徜徉在幻想的海洋里。盤古開天地、夸父追日、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精衛(wèi)填海……這一個個流傳廣泛的古代神話故事,無一不展現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然的認知和無窮的幻想,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朱春平名教師工作室成果展示活動中,我聆聽了朱春平老師的一節(jié)《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賞析》小古文群文閱讀課。這節(jié)課上,朱老師在努力實踐著他多年來對古詩文“輕閱讀”教學研究的理念——把傳統(tǒng)的國學變輕靈,把厚重的經典變輕巧,讓學生學得輕松、快樂。具體表現出兩個鮮明的特點:
1.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讀神話故事時對什么最感興趣?他們在讀這些故事時在想什么?影視熱點《花千骨》《蜀山傳》《仙劍奇?zhèn)b傳》的導入和八篇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并配有相應圖畫)的選擇,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情感脈搏。有效的整合和簡單、質樸、實用的教學策略以及清晰的教學思路,使得這堂課上學生讀到了許多經典的童話故事,學得輕松愉快,課堂容量飽滿,內容充實,效率很高。
2.站在課標的角度?!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讓學生通過反復地讀去感悟,去體會,但是讀不是同一層面的平移。這節(jié)課呈現了“讀出圖中人物、讀出文言大意、讀出共性人物、讀出文化傳承”等多層次、有梯度的讀,從“我發(fā)現”到“我認為”的與文本、與老師、與同伴、與自己的深度對話,逐漸領悟故事的內涵,形成了豐富且立體的體驗,由淺入深,讓學生在輕量、輕便的閱讀中一次又一次地產生新的收獲、感悟,獲得愉悅。
3.站在教者的角度。教師教給學生什么?怎么教?是一名教師授課前首要考慮的。這節(jié)課不僅考慮了學生認知、情感等的需要,教者更是巧妙地將諸多神話文言故事進行了編排、再處理、再創(chuàng)造,開發(fā)了古詩文閱讀的“微課程”。既讓學生習得了一些文言常識,又領悟了人物精神,豐富了情感體驗,傳承了我國的文化。
1.變革傳統(tǒng)的古詩文字詞教學,充分尊重了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閱讀的目標要求中有一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敝炖蠋熗ㄟ^小組合作學習,同伴互助,讓學生利用文下注釋并結合語境理解故事內容,最后匯報小組成果,朱老師適時在重點、難點處加以學法指導,真正實現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老師不是站在講的層面,而是在導的層面”。
2.變革傳統(tǒng)的古詩文文本分析,注重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朱老師這節(jié)課的文本分析環(huán)節(jié),摒棄了傳統(tǒng)的“填鴨式”灌輸,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把人物歸類,并用一個關鍵詞闡明分類的原因,有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將學生引入各個神話情境之中,充分地拓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此基礎上,又通過“明事跡,對對子”這一環(huán)節(jié),進一步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并學會對文本的運用。在此過程中,還多次分組討論和修改,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3.變革傳統(tǒng)的古詩文以譯代讀,重視了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文言文還處于基礎階段,正是重視誦讀,培養(yǎng)語感的時期。這節(jié)課始終將朗讀貫穿于每個環(huán)節(jié),將任務型朗讀作為教學重點之一。學生在此基礎上,更快更好地加深了對各故事的理解。上面提到的多層次的讀正是老師的匠心體現。此外,朱老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選擇神話的關鍵性畫面,運用自己播音員式的朗讀,不僅創(chuàng)設了神話的神奇氛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想象,更是突破了文本的難點,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效果。
一節(jié)好課猶如一篇精美的文章。這節(jié)課中所折射出的是教師扎實的語文功底、深厚的知識儲備與文化底蘊。正因為教師有著專業(yè)自信,課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夠充分體現對學生的生命關懷,才能夠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品讀這節(jié)課,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輕松,感受到了濃郁的語文味和文化氣息。
(作者為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常州市華羅庚實驗學校副校長)
推薦書目
書名:中考古詩文教與學
作者:何郁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書將初中古詩文學習中所應理解和掌握的內容,與中考古詩文所要考查的考點全部糅合,編成“文言文閱讀”“古詩詞閱讀”“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三個部分,共計二十一講,兩章附錄,織成一個“古詩文學習的網絡”,既方便教師教學,又方便學生全面復習和實際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