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獻芳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效率的探索,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實際,闡述自己的一些做法,提出一些實施的教學途徑,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和認真思考,從而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在提高課堂效率上取得更多的、更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課堂效率 題眼 問題 細節(jié) 空白
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如果說課堂是地球,那么我們就必須找到那個的支點,撬動課堂,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效率。提高課堂的效率是目前中小學教學的一個熱門話題,也可以說是教育教學永恒的追求。我在提高課堂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一些尋找“支點”的方法,與大家一些分享:
一、扣準“題眼”,激活學生的興奮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用題目作支點,不僅能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和興趣,還可以準確地撬起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比如:七年級下冊有篇課文叫《三顆枸杞豆》,文章用回憶的筆法,寫了三叔一生留給“我”的教訓——三顆枸杞豆以及這三顆枸杞豆對“我”的啟示、教育。從中“我”悟出了這樣的一個人生哲理:把握時間,把握生命,付出艱辛努力,就能取得成功。這個題目直指文章的中心。這樣以題目作支點,不僅撬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巧設問題,找準文本解讀的切入點
文本是我們教學的出發(fā)點和依據。很多老師,在備課時將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依照自己的理解和教學的自我需要,將它分解成一個個問題。課堂教學就是教師提問,學生找答案,抄答案的過程。問題的設計要有啟發(fā)性和挑戰(zhàn)性,要能觸及學生的情緒領域,喚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的《蘇州園林》一課,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蘇州園林與其它園林設計相比,有什么突出的特點?”讓學生帶著這個主問題深入思考、探究。然后讓學生以一個設計者或者導游的口吻,像大家匯報自己的學習收獲和探究的成果。通過讀書,蘇州園林設計的四個講究,即“它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抓住文章的重點和難點,聚焦一個問題,教學才能如“庖丁解?!?,走向快捷和有效。
三、填補留白,尋找言語與思維訓練的著力點
“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語言發(fā)展,情感陶冶的好材料。語文課的“根”就在抓“語”學“文”上。要讓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言語能力得到提高,真正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文章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作者在寫文章時難免留下了許多“空白”的地方,模糊之處。把這些地方作為教學的“支點”,加以填補,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言語的表達能力。
例如:七年級下冊《最后一課》中,故事在韓麥爾先生宣布下課時戛然而止,耐人尋味。人物的表現有許多的不確定性,這個“空白點”正好是我們讀寫訓練的結合點和著力點。教學時,我讓學生聯系具體的教學情境,展開合理的想象,此時的韓麥爾先生和同學們的神情會是怎樣?有哪些超乎尋常的舉動?學生思維的火花在語言的“填補”中綻放出流光溢彩。
空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補白,又給學生留下許多創(chuàng)造的天地。常用留白作為教學的支點,學生的靈性將被開啟。
四、關注細節(jié),善于捕捉情節(jié)發(fā)展的支撐點
文章的細節(jié),能夠凸顯人物的品質,對文章中心的生發(fā)和揭示具有重要的意義。有時以文章的細節(jié)作為教學的“支點”,可以很深入把握文章的脈絡和要旨。
例如:“孔乙己”這個大家都熟悉的悲慘人物,如果教師只是空洞地說教孔乙己是怎樣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顯然是蒼白的、空洞的。學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層上,畢竟作品的時代離學生生活的今天比較久遠。教學時,我就抓住文中多次寫到了人們的笑,有孩子們的“笑”,有短衣幫的“笑”……如果教學從“笑”入手,讓學生從文本中找出這些笑事,然后對學生進行層層點撥,走進小說情節(jié)的體驗中,從這些冷漠的嘲笑聲中深深地領悟到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環(huán)境和可惡的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使學生明確了人物形象,就會引發(fā)了對人生、社會深深地思考。巧抓“笑”的細節(jié),就能撬動文章的中心,為學生的思維打開了一扇窗。
結束語,教學是雙方的,課堂效率的高低,歸根結底是要看學生到底獲得了多少,是怎樣獲得的,花了多少時間,我們老師要做的是花盡可能少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讓學生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語文教學的“支點”還有很多,只要我們我們不斷地探索與思考,充分發(fā)揮這些“支點“的作用,語文教學一定會走出“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尷尬境地,迎來一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明天。
(作者單位:江蘇太倉市沙溪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