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琳
摘要:教學是一門多姿多彩的藝術,需要我們這些一線的教師們用愛揚起教學的風帆,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總結和反思,才會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收獲。
關鍵詞:小學教學;方法探討
作為教師不僅要面對日新月異的知識,更要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只有真誠的、公平的用愛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一心只為學生謀幸福,不斷補充知識,更新觀念,才能充分有效地解決教育教學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或新問題,使我們小學的課堂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
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它在為基礎教育帶來生機和活力的同時,也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諸多的挑戰(zhàn),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新世紀的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方向。下面淺談我在如何大面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一些淺析認識和做法:
一、讓學生從“說”中創(chuàng)新
過去教師一人問,指定一人回答的數學情景,不知挫傷了多少想說而無機會表達的學生的學習熱情,現在必須改變這種狀況,課堂上人人有機會說。例如: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時,可運用一幅畫讓學生口頭編題來打開學生的思路。畫面中展示出4只小白雞,然后展示出4只小黑雞,緊接著再展示出4只小黑雞,讓學生觀察比較后,動口說出應用題。學生甲說:“有4只小白雞,8只小黑雞,一共有多少只雞?”學生乙說:“有4只小白雞,8只小黑雞,小黑雞比小白雞多幾只?”。這時好奇心把他們的思維活動帶入一個比一個高的層次,學生丙說:“有4只小白雞,8只小黑雞,小白雞比小黑雞少幾只?”學生丁說:“有4只小白雞,8只小黑雞,小黑雞是小白雞的幾倍?”。通過大家的說后,教師“遵循”學生認識的規(guī)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做好創(chuàng)新性的處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就會不斷地擴展。
二、注重動手操作,培養(yǎng)實踐意識
“課標”強化了數學的生活化與實踐性,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思想,提出了“數學課堂應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親自動手去體驗、去發(fā)現得出結論?!币虼?,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促進他們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意識。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這一課時,我要求每一位學生準備用硬紙制做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模具,上課時讓學生拿出長方形模具,請同學按著老師的要求,兩只手分別抓住長方形兩條邊向相反的方向同時推拉,觀察長方形的形狀有什么變化?讓幾位同學生說說你的發(fā)現,有的說長方形就成不是長方形了,有的說長方形變歪了,老師肯定并表揚回答得好的學生。接著要求拿出三角形模具,讓學生抓住三角形的任意兩條邊向相反方向同時推拉,觀察一下推拉前后三角形的形狀有沒有發(fā)生變化?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觀察、比較,讓學生說一說長方形與三角形有什么區(qū)別,也就是它們的不同點是什么?這時,學生勇躍舉手回答:“長方形用手推拉后形狀會發(fā)生變化,而三角形的形狀不管怎么推拉它的形狀都不會改變。”這時我給予肯定,并引導學生更加完整地歸納出三角形的特性:“不容易變形,即具有穩(wěn)定性。”這種通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去體驗得出的結論比教師直接講出結論記憶的效果更加明顯,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體現了教師為導,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也以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課改要求。
三、吃透新課程的理念
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觀念隨著新課標的誕生,已經逐漸淡出了教學陣地?!稊祵W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理念倡導“以生為本”的思想,就是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下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币龅竭@這些,一定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觀念不改變,相當于換湯不換藥。
比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說的是這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內容有價值,二是學習方式有價值。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聽一位老師上的“與11相乘的速算”,這個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中經常碰到的。學生通過計算、觀察、思考、討論、交流找出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進行計算,在獲得與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時感悟到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樂趣。
四、巧設問題的情景,科學引導
在教學新知識前,教師應有意創(chuàng)設生動、愉悅的意境,揭示知識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在創(chuàng)設情境上,教師可以把故事、游戲引入課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前,可安排這樣的情境:“小紅、小蘭兩人吃一個蛋糕,每個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數學該如何表示呢?”學生們會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出教學內容,帶學生們進入新知識的學習。當然,在教師提出問題后,也要注意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大膽嘗試解決問題。教學中讓學生思考、創(chuàng)造性的充分發(fā)揮,更好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考能力。
總之,教學是一門多姿多彩的藝術,需要我們這些一線的教師們用愛揚起教學的風帆,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總結和反思,才會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收獲。作為教師不僅要面對日新月異的知識,更要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只有真誠的、公平的用愛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一心只為學生謀幸福,不斷補充知識,更新觀念,才能充分有效地解決教育教學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或新問題,使我們小學的課堂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