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娜
(武漢市江夏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新生兒科,湖北 武漢 430200)
厭氧菌所組成的病原微生物侵入新生兒斷臍端誘發(fā)臍部炎性反應,臍部炎性反應嚴重者很有可能出現(xiàn)敗血癥。新生兒臍部護理對幼兒至關重要,高質量的臍部護理是預防臍炎發(fā)生的重要舉措,筆者取2015年1-12月與次年1-6月在我院正常分娩的215例新生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開展不同臍部護理干預的對照組研究,現(xiàn)將本次研究過程作如下報道。
將2015年1~12月及次年1~6月在我院正常分娩的215例新生兒的基本臨床資料收集齊全,依據(jù)臍部護理干預方法不同將其分為A組、B組、C組,A組72例,男37例,女35例;胎齡38~40周,平均胎齡(38.8±1.2)周;54例陰道分娩,18例剖宮產(chǎn)。B組68例,男32例,女36例;胎齡39-41周,平均胎齡(39.2±0.8)周;39例陰道分娩,29例剖宮產(chǎn)。C組75例,男38例,女37例;胎齡37~42周,平均胎齡(39.4±1.3)周;51例陰道分娩,24例剖宮產(chǎn)。三組新生兒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臍帶卷包扎臍部護理干預:臍帶卷包扎臍部護理A組新生兒,每天上午為出生后24h的新生兒進行沐浴與臍部護理。鑷子輕輕提起新生兒臍部,經(jīng)少量安爾碘浸潤的棉簽圍繞臍帶根部進行螺旋式擦拭,將新生兒臍部血跡與分泌物擦拭干凈,為防止新生兒皮膚上的細菌入侵臍帶根部,擦拭時勿來回無規(guī)律擦拭。臍部常規(guī)消毒務必保證臍帶殘端、肚臍窩、臍帶周圍直徑5cm內的皮膚均得到徹底消毒。消毒過程中及時將臍帶根部的消毒液擦拭干凈,維持臍部干燥,與此同時仔細觀察新生兒臍部,確認有無紅腫、膿性分泌物、潮濕等臍炎先兆。完成臍部消毒后,在新生兒臍部覆上60cm長,10 cm寬的棉布條膠帶,沿新生兒腹部纏繞一圈并粘好固定,注意拿捏纏繞松緊度,不宜過緊或過松[1]。
1.2.2 常規(guī)臍部護理干預:常規(guī)臍部護理干預護理B組新生兒,臍部消毒取濃度為5%的聚維酮碘,氣門結扎臍部,臍部剪斷的位置選在與結扎部位相距1.0 cm處,擠凈殘留血液,使用5%濃度的碘伏消毒臍帶斷面,臍帶殘端使用無菌紗布覆蓋。新生兒每次沐浴結束后使用濃度為5%的碘伏依次消毒臍根、臍周、殘端,可于24 h后完全暴露臍部[2]。
1.2.3 二次斷臍護理干預:二次斷臍護理干預護理C組新生兒,選擇距離臍帶根部結扎1.0cm處斷臍,新生兒每次沐浴結束后接受75%乙醇臍部消毒處理,臍部皮膚在24h后可完全暴露,間隔48h后結合新生兒臍帶干預情況而定是否行二次斷臍,確保氣門芯與臍帶根部受壓部位遠離,二次斷臍時上提牽引線,使牽引線與腹壁形成30度角,臍帶殘端減除按順時針方向操作,同時消毒處理臍部皮膚,完成消毒后貼臍貼,歷時24 h后完全暴露臍部。
記錄三組新生兒臍帶平均脫落時間并行組間比較,將三組新生兒臍炎發(fā)生率與臍部出血發(fā)生率作以比較。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新生兒臍帶平均脫落時間為(5.6±1.3)d近似于B組新生兒臍帶平均脫落時間(5.4±1.1)d(P>0.05),C組新生兒臍帶平均脫落時間為(2.3±0.8)d顯著短于A、B組 (P<0.05)。
A組新生兒臍部出血4例(5.6%),B組新生兒臍部出血5例(7.4%),C組新生兒臍部出血1例(1.3%),A、B組新生兒臍部出血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新生兒臍部出血發(fā)生率相較A、B組明顯偏低(P<0.05)。
A、B、C三組新生兒臍炎發(fā)生率分別為9.7%(7/72)、8.8%(6/68)、2.7%(2/75),A、B組新生兒臍炎發(fā)生率相近(P>0.05),三組新生兒中C組臍炎發(fā)生率最低(P<0.05)。
相較臍帶卷包扎臍部護理干預與常規(guī)臍部護理干預,二次斷臍護理是新生兒臍部護理的最佳方法,采用該方法護理新生兒臍部臍炎與臍部出血發(fā)生率低,利于護理人員隨時掌握新生兒臍部情況,推薦臨床將其作為新生兒臍部護理的首選方法,多加應用與推廣。
[1] 周樹勤,徐小英.觀察不同臍部護理方法在預防新生兒臍炎方面的效果[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