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在中外交流史上扮演重要角色。湖南益陽是我國產(chǎn)茶大區(qū),安化黑茶更是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上乘的制作工藝和獨特的保健功效名揚天下,安化被譽為“中國黑茶之鄉(xiāng)”。2010年,湖南黑茶入選“中國世博十大名茶”。在此背景下,益陽茶文化外宣材料的翻譯便成為對外交流的重要途徑,有助于本地茶企業(yè)走向國際市場,向世界展示益陽茶文化的獨特魅力。
外宣翻譯是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讓世界了解中國為目的,以漢語為信息源,以英語等外國語為信息載體,以各種媒體為渠道,以外國民眾(包括境內(nèi)的外籍人士)為主要傳播對象的交際活動?!币骊柌栉幕庑Y料主要包括關(guān)于益陽茶文化的圖書、報刊
報道、宣傳網(wǎng)站、宣傳冊、宣傳片、廣告、茶博物館解說詞、茶企業(yè)介紹、茶產(chǎn)品說明書、茶文化推介活動發(fā)言稿及其他會議宣傳材料等。外宣材料的翻譯質(zhì)量將直接影響國外受眾對益陽茶文化的了解和接受。根據(jù)目前搜集到的資料,我們了解到,雖然益陽茶文化正以各種渠道迅速對外傳播,其英譯工作卻遠遠滯后于實踐發(fā)展的需要。比如益陽對外宣傳網(wǎng)站和益陽黑茶網(wǎng)站尚沒有相關(guān)英文介紹,在益陽眾多茶企業(yè)中,僅怡清源茶業(yè)有限公司和白沙溪茶廠有限責任公司等建有中英文網(wǎng)站,各類茶文化宣傳片以中文字幕為主,采用中英雙語字幕的較少。當前各類茶文化外宣資料的英譯質(zhì)量也有待改進,存在著茶類術(shù)語翻譯不統(tǒng)一、拼寫錯誤、語法錯誤、文化信息傳遞失誤、不顧受眾思維習慣的硬譯等問題。鑒于此,我們需要恰當?shù)姆g理論來指導益陽茶文化外宣資料的英譯。
文本類型理論由德國功能學派代表人物凱瑟琳娜·賴斯( Katharina Reiss)在其《翻譯批評:潛力與制約》一書中提出。該理論的基礎(chǔ)來自于語言學家卡爾·布勒對語言功能的三分法,即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和感染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據(jù)此,賴斯將文本歸納為三種主要類型,即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s)、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和感召型文本(operative texts),并對三類文本類型的語言功能、語言特征、文本焦點等方面做了具體描述。信息型文本用于傳遞信息、表達事物與事實,常用邏輯性較強的語言,文本焦點在其主題和內(nèi)容; 表情型文本旨在表達文本傳達者的態(tài)度、情感和心境,其語言常具有美學的特征,文本焦點在信息發(fā)送者及其發(fā)送的形式;感召型文本的目的在于說服或感染文本接收者,期待接收者采取某種行動來對文本做出反應,此類文本的語言常具有對話性質(zhì),文本焦點在于其對受眾的感染作用。賴斯認為,沒有哪種方法能夠解決所有類型文本的翻譯,翻譯之前須先分清文本類型,文本類型決定翻譯策略。她還指出大多數(shù)文本是混合型的,每種類型的文本同時具備多種功能,但這些功能有主次之分,原文的主要功能決定了翻譯的策略。文本類型理論打破了傳統(tǒng)語言學翻譯研究注重譯文與原文“對等”、“等值”的局限,拓寬了翻譯研究的視野,也為我們進行地方對外宣傳翻譯提供了新的思路。
按照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我們可將益陽茶文化外宣資料按其主要功能分為信息型、表情型和感召型三類文本,根據(jù)不同的文本功能與翻譯目的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與方法。
信息型文本主要涵蓋有關(guān)益陽茶文化的歷史記載、新聞報道、企業(yè)介紹、茶品說明等,翻譯時應注重信息傳達的準確性,遵從“信”的標準,用簡樸通俗的語言忠實傳遞原文本的指稱意義與內(nèi)涵意義,必要時增補相關(guān)背景或文化知識,力求讓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盡可能接近的信息量。
例1: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zhàn)中后期最為興盛。
譯文:The Ancient Tea-Horse Road,a major route thro-ugh which tea products were ever transported home and abroad by horse caravans,stemmed from the tea-horse trade i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of ancient China. It started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prosper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reached its peak during the mid-to-late period of World War II.
例1屬于歷史記載類信息型文本,其中“茶馬古道”、“茶馬互市”等文化負載詞是外國讀者了解益陽茶文化深厚歷史底蘊的關(guān)鍵信息。“茶馬古道”指源于中國古代西南地區(qū)以茶產(chǎn)品為主要紐帶,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貿(mào)易通道,因此在翻譯中采用增補法將其文化內(nèi)涵補充出來。“茶馬互市”是我國西部史上一種傳統(tǒng)的以茶換馬或以馬易茶為內(nèi)容的商貿(mào)往來,采用直譯法,并用連字符將交易雙方內(nèi)容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原文中“興于”、“盛于”和“最為興盛”譯為三個動詞或動詞短語,向讀者清晰呈現(xiàn)了茶馬古道的歷史脈絡。
表情型文本主要涉及各類茶文化活動中帶有感情色彩的發(fā)言辭、具有文學審美性特征的茶文化文本,如漢語四字格和各類修辭的使用及整體意境的呈現(xiàn)等。翻譯時應注重仿效來表現(xiàn)原文本的形式,盡量再現(xiàn)原文的文學風格及審美效果。
例2:萬里茶路,千年黑茶。
譯文:far- fl ung tea route, age-old amber tea.
例2體現(xiàn)了漢民族崇尚和諧平衡的思維方式,兩個四字短語構(gòu)成對偶,翻譯時盡量保留原文形式的平衡美。此外,“千年”和“萬里”以實代虛,言黑茶歷史之悠久,茶道影響之深遠,譯文不拘泥于字面用了兩個形容詞far- fl ung和age-old,也再現(xiàn)了“形美”。
另一方面,由于中英民族思維方式及語言表達風格的差異,譯者對表情型文本中堆砌藻飾的內(nèi)容應加以刪減,使譯文符合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
例3:(野針王) 用透明玻璃杯沖泡后,茶芽似群筍破土,亭亭玉立于杯中,茶香襲人,更為奇特的是:吸水后始慢慢膨脹的野針王似“仙女下凡”,在杯中慢舞,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又似楊柳吐新,春染杯底,給人以春意盤然之感,這是黃茶銀針沒有的效果。
譯文:When brewed in glass, the tea buds look like ba-mboo shoots and they dance vertically in the water, rising and falling, which look more amazing than that of silver needle.
例3是怡清源茶葉有限公司野針王綠茶產(chǎn)品的介紹,漢民族喜用文雅辭藻營造詩意的氛圍,原文用大量四字格及比喻、擬人等修辭來描述野針王綠茶沖泡后的形態(tài)??紤]到英文傾向于客觀直白的行文風格,譯文刪減了部分“溢美之詞”,符合英文簡潔平實的特點。
感召型文本主要包括具有感染功能的各類茶文化活動宣傳詞、企業(yè)標語口號、產(chǎn)品廣告等,其目的在于引起受眾對益陽茶文化的興趣或激起顧客對茶產(chǎn)品的購買欲,翻譯時可采取變通改譯的方法,依靠譯者的再創(chuàng)造保留原文呼吁性因素,尋求功能對等而達到預期目的。
例4:啜過之后,鼻口生香,舌有余甘。
譯文:A sip of the tea will bring aroma to your mouth an-d nose, and sweetness to your tongue.
例4體現(xiàn)了廣告文本的呼喚功能,原文中隱含的主語是人(飲茶者),譯文采用A sip of the tea符合英文常用物稱主語的思維方式,同時增補代詞your來拉近茶產(chǎn)品和讀者之間的距離,給顧客親切感。
總之,外宣翻譯既要最大限度保留我國獨特文化和民族特色,又要以外國受眾為導向,使譯文盡可能貼近其心理和思維方式。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將文本功能、翻譯目的和翻譯策略結(jié)合起來,為翻譯行為提供了一種更客觀和可行的模式,我們在翻譯實踐中應根據(jù)不同文本類型采取靈活處理方式,更有效地做好益陽茶文化的外宣翻譯工作,從而擴大茶文化影響力,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