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沫
我對寫作的興趣源于閱讀。
初中時代,我的閱讀量很大。我的父親是一名語文教師,但他讓我的閱讀史和“偷”結緣。他那時給我們訂《兒童》《少年文藝》等雜志,雜志上的畫工和文字特別美好,常常使我在讀完雜志之后喜歡到不能自已,便把雜志上喜歡的圖片和文字偷偷剪下來,再貼到自己的小本上去翻看,以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為此我挨了不少打。他也給自己訂雜志,《小說月刊》《當代》《人民文學》等,我就跟在他后面囫圇吞棗地一期一期偷偷讀。再大一點,父親的書房成了我的神秘園,我不只讀童話,還讀武俠小說,讀《基督山伯爵》《平凡的世界》……只是,他的書房是我的禁地,所以我只能逮個機會鉆進去,偷到什么讀什么。我甚至還跟著他偷讀了一些禁書,比如《豐乳肥臀》。后來我學當代文學史,學到了劉心武、阿城、張承志、池莉、遲子建、王朔、韓少功、王安憶,這些名字躍入我的耳朵,我才發(fā)現(xiàn)當年我讀到的很多作家已經成為了當今文壇上的重要人物。而靠著偷讀的書,我的閱讀能力的確有所提升。
受閱讀的蠱惑,我不可抑制地想成為一名作家。我的日記從有夢的初中時代開始,堅持寫了十多年。顯然,我并沒有成為一名作家,但保持一定的寫作頻率卻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個習慣,也使得我以一個語文老師的姿態(tài)繼續(xù)寫作自己的教學隨筆、教學論文、下水文。從另一個方面講,我并沒有成為到達彼岸的人,但我作為一座橋留了下來,希望可以渡更多的人到達彼岸。
因為喜愛閱讀,我的寫作自然開始于模仿。記得初中學過一篇課文叫《二六七號牢房》,文章以一句話開頭:“從門到窗子是七步,從窗子到門也是七步?!碑敃r覺得這個開頭真是簡潔有力,于是作文中就模仿了這個句式開頭,寫的是我家的小院,“從墻到窗是十步,從窗子到墻也是十步?!焙髞砦冶徽Z文老師好一通表揚,說我能活學活用,很有悟性,這也使我發(fā)現(xiàn)模仿是最好的寫作導師。所以當我成了一名老師后,我并不愿意給學生教太多寫作的技法,而更愿意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模仿并慢慢領悟。我相信閱讀與寫作是相通的,讀到多時自會用,寫到多時自會讀。
但初成為一名語文老師時,出于對寫作的敬畏,我也做過很多寫作教學的嘗試。
我正兒八經地教過技法,諸如“文章如何開頭”“給文章一個出彩的結尾”等等,但我自己都覺得越教越死,越教越俗,越教越無聊,寫作之路好像也越來越窄。于是我開始求變,希望做一些不一樣的嘗試,以激起自己的教學興趣和學生的寫作興趣。
我嘗試進行小組合作式寫作,比如將一場運動會由N個學生來共同描述完成。
我嘗試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式寫作,比如讓學生春游時每人帶上一個雞蛋,然后一路上可勁地折騰這個雞蛋,拍照、留影、簽名……直到把一個好蛋整成一個臭蛋。
我還嘗試以微寫作的方式來讓學生愛上寫作。我曾經利用一個寒假的時間和學生在微信朋友圈里不斷互動,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微寫作。我從“什么是微寫作”的微話題入手,開始了一系列的微寫作之旅。起書齋名,寫微游記,寫三行情書,發(fā)現(xiàn)除夕夜幸福微點……微寫作并不是為了教學生刷朋友圈、玩微信,而是希望他們發(fā)現(xiàn),這一個個沉淀下來的微點是生活的快照,也是寫作的“源頭活水”。那一個寒假我和我的學生在朋友圈玩得不亦樂乎,甚至許多學生家長都加入到了我們的微寫作當中,把朋友圈變成了微寫作的陣地。然而當假期過后,我發(fā)現(xiàn),我并不能去占領微信朋友圈,我頂多只能用它作平臺,找一點寫作的樂趣罷了。
后來我想到了自己,我這些胡謅海侃的本領,不都是得益于長年日記的寫作么,大概不會有比寫日記更好的訓練寫作能力的方法了。對于日記寫什么,寫成什么樣,我不做要求,因為事實上,我過去這些年的日記寫作也寫了許多少女懷春、無病呻吟的話,但長期心靈的自由抒發(fā)使我的思維變得流暢,使我的情感變得豐富,使我的想象變得獨特,使我的語言變得細膩,所以我更愿意用自己的感受去體察學生的感受,不去拘束他們,禁錮他們。但把日記寫作當作一項任務畢竟不同于自發(fā)自覺的寫作,引導學生日記寫作之初,我并不知道日記的寫作應該怎樣進行。于是就寫唄。
我的日記寫作訓練從七年級開始。一開始我基本不講技法,只是鼓勵學生去寫,寫什么不定,怎么寫不定,只有一個要求:字數(shù)200字以上,做到天天堅持。
我是鼓勵寫流水賬的。因為如果你天天記流水賬,不用我去指點,自然有一天你自己都會厭煩,就像每天只能讓你吃青菜,你一定不喜歡。我常常開學生玩笑,流水賬好比一條沒有特色的長裙,但是長裙能裁剪改短啊,這超短裙吧,大概只能改成三角褲了。
我是鼓勵發(fā)牢騷的。私人化的寫作以吐槽作為樂趣之一,胡適、季羨林這些大師級的人物干這事就干得很快活。況且,發(fā)牢騷是“欲揚先抑”的一端,他們只是還沒有意識要走到另一端 而已。
我也鼓勵分解生活。今天寫到200字,字數(shù)夠了,不想多寫了,可以,請聽下回分解。
我做得最仔細的一件事就是給他們寫的評語盡量生活化,但在生活化的點評中我一定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無意識體現(xiàn)出來的寫作上的一些小技巧,多數(shù)情況下我是見招拆招。比如學生使用了開門見山的方法,但他自己或許并不知道這就叫開門見山,于是我點出來:“真不錯,開門見山,簡潔明了直入敘事。”因為被表揚,他可能就記住了這樣一種文章開頭的方式。有時候我會因勢利導:“不錯哦,你竟然會欲揚先抑呀,滿滿正能量。幸好能揚,不然文章就沒什么嚼頭,變成吐槽文了?!蹦撬乱淮慰赡苷娴木蜁紤]如何通過欲揚先抑將文章中的負面情緒轉化成正能量。
學者周國平的日記從小學寫到大學四年級,他認為:“因為養(yǎng)成了寫日記的習慣,我和沒有這個習慣的人的生活狀態(tài)是不一樣的。在生活的過程中,我的靈魂是醒著的,我在品味哪些經歷對我是有意義的。我覺得自己好像有了一雙內在的眼睛,我不但在用外在的眼睛看,我靈魂中的眼睛也是睜著的?!蔽蚁Mㄟ^日記寫作,每個學生都能睜著靈魂的眼睛洞察這個世界,我也希望我能以這種潤物無聲的情感交流,讓他們慢慢體會到生命的真、善、美。然而我畢竟不是知心姐姐,作為語文老師,日常的寫作不論怎樣自由隨性、有感而發(fā),終究還是得提煉一些技法以應對考試作文。黃厚江老師在談及“自由式寫作”時曾經說:“沒有學生作文的自由和自主,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提高;簡單化、表面化地強調作文的自由和自主,作文教學就會陷入另一個泥淖。只有把握自由作文的內涵,才能真正改善學生的寫作現(xiàn)狀?!薄叭绾伟盐铡本褪俏乙恢痹谒伎嫉膯栴}。有沒有這樣一個點,讓學生轉過來是快樂,轉過去是收獲?
我對于寫作方法的研究始于荊州市“站在學生的角度教語文”的作文教學論文大賽,我從寫作創(chuàng)意的角度思考選點,課題叫“寫作要追求第三想法”。
因為相信閱讀對于寫作的影響,在教學設計中,我希望引導學生將閱讀能力轉化為寫作能力。拘于教材和課外拓展的限制,我以為這兩種能力的培養(yǎng)和轉化更多的應該基于課本,源于閱讀,成于寫作。所以我在課文中選了一些例文,在設計活動時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寫一份創(chuàng)意評估報告。可供選擇篇目如下:《紫藤蘿瀑布》《羚羊木雕》《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爸爸的花兒落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親愛的爸爸媽媽》。我給出的范例來自課文《蘆花蕩》:“作者在選材上以小見大,體現(xiàn)平凡中的偉大,有創(chuàng)意;作者通過殘酷戰(zhàn)爭背景下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讓斗爭充滿了革命的浪漫主義色彩,有創(chuàng)意;作者用一句話‘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來揭示人物性格核心并貫穿全文,有創(chuàng)意;作者在寫法上欲揚先抑,凸顯‘傳奇,有創(chuàng)意。綜上所述,《蘆花蕩》的創(chuàng)意指數(shù)為四星?!痹陔S后的教學過程中,圍繞給出的課文篇目,學生以創(chuàng)意報告的形式再次解讀課文,不僅關注文字本身,還關注寫法外延,由課內到課外,由文本到生活,閱讀經驗和寫作經驗打通,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了極大的激發(fā)和呈現(xiàn)。由此我發(fā)現(xiàn),課本的經典可以浸潤人的靈魂,可以激發(fā)人的思維,可以去模仿也可以去超越。大概沒有比跟課文學寫作更加有效的將閱讀效能轉化為寫作效能的途徑了。
這一次的課例讓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全新的作文教學的視角,即“跟課文學寫作”。事實上,這個點與我縣教研員李愛梅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不謀而合,讓我收獲了一個作文教學研究路上的導師和心靈投契的朋友。在李愛梅老師的引領下,我們把這個點變成了國家級課題“寫作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子課題。因為這個課題,她召集了一大批熱愛作文教學的人,引領大家在“跟課文學寫作”的基礎上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究。課題組成員成果斐然,這一群人也成為了荊州市作文教學研究的中流砥柱,成為了一個有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的作文教研團隊。
使我的作文教學藝術和思考層級有質的飛躍的契機源于2012年荊州市第三屆作文藝術研討會的競賽課——《獨句成段的簡約美》。我被選派為監(jiān)利的選手去參賽,對于課題的確定我煞費苦心,余映潮老師只給了我三個字的提示——“結構美”。為了找到結構之美,我從十一個角度設計了十一個課例。那一次的磨課磨出了我人生的新高度,一路陪我聽課的小伙伴苦不堪言,我自己也感覺進入了一個魔怔的狀態(tài),像是入了戲的演員有些出不來,所幸最終找到了出路——“獨句成段的簡約美”。我一直感謝那一次的磨礪,使我終于跳出了過去狹隘的技法層面,開始思考作文教學中應該有審美、有情感、有頓悟。我還要感謝陪我一路磕磕絆絆行走,不厭其煩地打擊我、批評我,又在適當?shù)臅r候點撥我、鼓勵我的小伙伴,我尤其記得為了幫助我找到最佳的授課感受,按照我的教學設計上課給我聽的唐莉老師,他們都在我成長道路上惠我良多。這個課例也是對“跟課文學寫作”課題研究的一次推進,把“跟課文學寫作”縱向深挖——“跟課文學寫作”不僅僅學章法、學句式,還可以學寫一個句子、一個詞,基于模仿又高于模仿。后來,我們課題組熊向華老師的課例《問里乾坤知多少》算是這一課例的姊妹篇,兩個課例都成為“跟課文學寫作”課題研究的經典。
這之后,我陸續(xù)又有了《學寫演講稿》《不一樣的母親》等經典的作文教學課例。這些課例的誕生讓我意識到,無論是在思維方式還是在方法指導上,我已經不會停留在寫作技術的層面,我更關注的是尋找寫作與閱讀的契合點,努力使學生達到技巧與領悟上的統(tǒng)—,認知和情感上的 統(tǒng)一。
我仍然堅信,閱讀和模仿是寫作最好的導師,日記寫作是最貼近學生內心的寫作方式。我崇尚這種隨著孩子天性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的方式,我希望帶著學生將閱讀動能轉化為寫作動能,將技能培養(yǎng)轉化為審美領悟,在日記寫作的道路上漫溯,找到滿天的星輝,并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而我?guī)ьI學生寫日記的最終目的,是要教學生建立一個靈魂花火的采集點,打造一個鍛造性格的氣缸,修建一座盛放情緒的中轉站,書寫一部心靈成長的進化史。
這次“新作文杯”全國中小學作文教學“創(chuàng)課”大賽的參賽課例《日記勤積累,妙手剪華章》就是我日記序列化寫作研究的一個折射,也是我有限卻積極的一點思考。從寫作實踐的層面來看,“序列化”三個字是需要有規(guī)劃和遠見的。寫作自由的度如何把握,寫作素材的分類如何個性化,寫作升格的層級如何建立,寫作素材的裁剪如何藝術化,閱讀和寫作技法如何共存,日記寫作有沒有更上層的意義和價值?這些都是我今后需要不斷思考和探究的話題。
回首來路,我的作文實踐和教研之路也跟《新作文》密切相關。跟隨《新作文》走過的三年,每一屆全國“三新”作文教學研討會,第一次“創(chuàng)課”作文大賽,都有我從未見過的精彩新世界。因為它,我們的“跟課文學寫作”課題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并且喜歡;因為它,讓我有了更多可以聆聽名師講授的機會;因為它,我在日記序列化寫作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因為它,我找到了一群可以敬仰、值得追隨的同路人。
《新作文》,每天都會有不同的關于作文的新故事在發(fā)生,今天的主角是我,明天也許就會是你。因為它,我不再是我,我又更像是我,皆因一切追尋源自心靈之內,卻又超然于生活之外。
有夢,有路,有一顆愛作文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