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欣穎
摘 要:在20世紀70年代,合作學習在美國開始流行起來。合作學習的應用,能夠明顯地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會有非常明顯的提升。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地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于學生的非認知品質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合作學習將會在未來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從合作學習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入手進行相關實施方式的研究,希望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合作學習;組織與實施;必要性;問題
一、開展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做了明確的定義,分別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三種。在應用數學合作學習時,需要小組成員明確學習目標后,按照共同的目的來展開教學活動。小組成員間相互幫助,共同努力,通過劃分小組成員的責任來實現教學任務。在數學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成員會通過互助的模式和合作交流的模式來展開教學活動,并且會對教學成果展開一系列的評價。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通過相互探討、擦出思維的火花,通過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傾聽他人的意見等方式直接參與到教學中來。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不再單純地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老師也不再是課堂的主體者,師生的關系變得更加平等。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導者,而不是主體者,這樣就從根本上扭轉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學生會主動地獲得需要學習的知識,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同時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蕭伯納說:“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將合作學習融入數學課堂中,能夠改變傳統(tǒng)課堂中學生和老師互動較少的弊
端。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路,使得學生學習數學的感悟和心得會更多,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在合作學習中,還能夠有效地進行數學人才的開發(fā),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潛能。另一方面,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未來的合作型社會,使得學生能夠全面地發(fā)展。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將合作學習融入數學教學工作中,能夠從根本上扭轉傳統(tǒng)教育帶來的弊端,使得廣大師生能夠從中受益,獲得合作學習的成果。
二、目前合作學習研究的現狀和在我國應用的主要問題
1.目前合作學習研究的現狀和在我國應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由于對合作學習的研究起步非常晚,到目前還不是很成熟,相關的教育工作者還在不斷地努力探索,試圖找到一條適宜我國的合作學習的方法,對于目前影響合作學習的因素,總結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我國初中數學課堂,合作學習僅僅限于討論形式,學習方式單一,使得學生的興趣不大。
(2)合作學習不能深入進行,學生討論的問題不夠深入,達不到思維訓練的作用,使得合作學習缺乏深度和層次感。
(3)小組成員的分工不明確導致在合作學習中,條理不清晰,學習效率不高。
2.普遍感到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1)如何合理地設計問題才能調動小組合作學習的興趣呢?
(2)怎樣制定教學設計方案才能使得教學效果更加明顯呢?
(3)應用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才能使合作學習的教學成果更為有效呢?
(4)在合作學習中如何采取適當的評價體系,使學習效率更高呢?
三、合作學習實施方式
1.制定合理的規(guī)則
要想使得合作學習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在進行數學合作學習前要制定開展合作學習的規(guī)則,需要對學生做到明確的要求:
(1)合作學習小組的規(guī)模是四人一小組,在上課期間討論的內容要針對課堂的話題;
(2)在合作交流時,一定要理清自己的思路后再進行交流,使得發(fā)言有效,發(fā)言時不能干擾其他組的合作學習;
(3)在別人發(fā)言時不要隨便打斷,關注別人發(fā)言重難點,學會傾聽,并且針對他人的言論有自己的總結和觀點;
(4)在合作學習中培養(yǎng)組織和總結的能力。
2.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展開的時間,需要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使得教學過程更具有針對性,不要濫用合作學習使得教學效果不明顯。需要合作學習的情況有以下幾種:
(1)個人操作無法完成時
(2)個人探索有困難,需要幫助時
(3)當學生意見有分歧時
3.適時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轉變,由傳統(tǒng)的“權威—服從”關系逐漸變成了“引導—參與”的關系。更加符合現代教育觀念,使得學生能夠有充分的自我發(fā)展的空間。
本文從初中數學課堂合作學習的現狀和開展合作學習的必要性入手,介紹了組織和實施的方式與原則,具有一定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06.
[2]寧廣學.初中數學合作學習課堂模式理論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1(3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