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淑蘭
[摘 要]教材是為實現既定教育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材料。系統(tǒng)全面地解讀教材,加強與教材對話,解決好文本“有什么”、文本“教什么”和文本“如何教”等問題,全方位挖掘教學價值,是語文教學實現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的重要基礎和必然路徑。
[關鍵詞]教材解讀;教什么;如何教;對話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22-0034-01
教材是為實現既定教育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材料。小學語文教材既是文化傳播的工具,也是教師教學的原材料。它不僅為教師實施多樣化有效教學提供了條件,而且為學生高效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供了平臺。作為語文教師,深入系統(tǒng)地解讀教材,加強與教材對話、與文本對話、與學生對話,全方位挖掘教學資源,是實現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的重要基礎和必然路徑。
一、加強與教材對話,解決文本“有什么”的問題
葉圣陶曾說:“語文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簡而言之,教材就是引領學生認知發(fā)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范例。實踐證明,教師與教材對話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教師與教材對話,就是思考和研究如何用好教材、如何賦予教材這個范例更多的價值和意義,讓教材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發(fā)揮最大的作用。
與教材對話,重在文本解讀。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簡單化解讀文本的問題。這是導致語文教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現象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文本解讀,重在研讀。研讀教材,是教師與文本心靈對話的過程。首先,要研讀課標。課程標準是教師教學的指導老師,它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如,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掌握自己任教學段在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大方面的具體要求 ,了解課程評價的內容、要求等。其次,要研讀教材。研讀教材是實現具體教學目標關鍵環(huán)節(jié)。研讀教材過程中,應重點做到把握教材價值取向,搞清楚“作者為什么寫”的問題;把握學習目標,搞清楚“編者為什么選”的問題;讀出獨特見解,搞清楚“讀到什么程度”的問題。
二、加強與編者對話,解決文本“教什么”的問題
與編者對話,關鍵是領會編者意圖。編者的意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文本的教學目標,直接影響教師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任何一篇文章,在沒有被列入教材之前,它只是一個社會文本。只有被置于特定的學段、特定的單元,承載著編者賦予它的某種特定的教學內容之后,它才真正成為一個教學文本。真正搞清楚編者意圖,深刻領會特定的教學目的,對教師理解和把握文本“教什么”至關重要,不容忽視。
教材編寫具有極強的系統(tǒng)性,呈現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螺旋式上升的特點。教師只有抓住教材系統(tǒng)性的這個根本,教學活動才能有的放矢。首先,領會編者意圖,實現有效對話。目前語文教材的閱讀導向,包括單元導語、課后練習、泡泡圖等。如,“單元導語”集中體現了編者對教材體系的頂層設計意圖。如果教師忽視單元導語的解讀,或者解讀不夠深入、不夠全面系統(tǒng),極易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現象的發(fā)生。其次,領會編者意圖,還要有創(chuàng)造性。教材并不是法定的文本,教師不能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而是要經過反復的消化吸收、加工重組,變成學生更容易接受和內化的“食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了解編者的意圖,而且要在此基礎上對文本進行加工再造,使文本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讓學生更容易接受。
三、加強與學生對話,解決文本“如何教”的問題
思想家杰伊·邁克丹尼爾認為,教師給予學生的最好禮物是“根”與“翼”?!案笔侵赴踩颓楦械臍w屬地,“翼”則是指人所固有的對探究、創(chuàng)新、求知和希望的熱情。教師要給予學生這樣的禮物,就要在正確把握文本價值取向、深入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上,主動與學生對話,真正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真實需求,讓學生真正成為文本學習的主人。
首先,誘發(fā)動力,點燃學習熱情。加強與學生對話,基礎是掌握學生的需求,關鍵是在教學文本和學生需求之間找準切入點,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這就需要教師徹底拋棄“師道尊嚴”的觀念,建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與學生共同感悟、領會教學文本的內在價值和真實意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生活,真正實現在快樂中學習的目標。其次,創(chuàng)設情境,碰撞對話火花。創(chuàng)設恰當的情境是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教師要在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挖掘文本及相關教學資源的生長點,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本文的欲望,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知識。其三,升華意境,推進知識內化。以往教學過分強調認知目標和知識的價值,存在忽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成長。因此,著眼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有機融合,積極推進由知識本位向情意價值本位轉變,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大勢所趨。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