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晶
摘 要:近些年我國的農村群體上訪數量不斷的攀升、發(fā)生的頻率也不斷增大,這樣龐大的群體上訪事件必然會對社會的穩(wěn)定性產生影響。另外群體上訪事件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則會使事件發(fā)生質的變化,進而使得事件發(fā)酵,使得群體上訪事件轉變成為群體性的鬧事。本文從農民、信訪渠道制度等層面進行了原因的深層分析,最后提出了街道辦事處應該從加強自身建設、加強農村經濟、加強農村政府管理來有效的化解農村群體上訪事件。
關鍵詞:街道辦事處;化解;群體性上訪事件;對策
面對著當前數量不斷增多的農村群體上訪事件,作為街道辦事處來說,其所作的預防及化解工作則略顯不足。故需要從源頭上對農村群體上訪事件產生的原因進行探究,并對農村群性上訪事件如何有效的預防以及化解提出相應的措施。對于街道辦事處來說發(fā)展是其最為重要的要務,但是社會穩(wěn)定則更為關鍵,所以作為街道辦事處來說應該做好農村社會的管理工作,做到矛盾及糾紛的有效排查以及調解,故對農村群體上訪事件的預防以及化解,則應該屬于街道辦事處最為重要的職能。
1、農村群體上訪的特點和種類
從目前出現的農村群體上訪事件來看,事件的種類包括山林承包、土地流轉、收益分配、土地流轉、房屋拆遷等。這些群體上訪事件具有案件復雜性、訴求不合法、私權和公權存在對抗性、組織嚴密性、難調解性幾個特點。
2、農村群體性上訪事件的成因分析
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結合調查發(fā)現導致農村群體上訪事件的原因是非常多的,而這些原因之間都存在一定的共性,所以成因分析對于后續(xù)對群體上訪事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及指導意義。
2.1農民自身的原因
從當前土地經營的形式來看,經營模式呈現的是多樣化的,且對于廣大農民來說收入已經不僅僅來自于種植業(yè)了,筆者通過2016年經濟日報當中的一則:“農民增收實現"十連快" 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連續(xù)四年縮小”的報告得出當前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已經發(fā)生了徹底的轉變。另外當前農民外出就業(yè)的人數也在不斷的增多,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其流動性增強,這些都會對農民的心理、農村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當農民受到經濟社會所沖擊,不斷的嘗試著離開土地求得生存的同時,也使得農民的觀念出現了轉變,其價值觀開始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
2.2信訪渠道方面的原因
在我國,信訪部門是群眾和政府之間有效進行信息溝通及交流的有效平臺,所以信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群眾的利益,其功能應該是不斷的健全群眾救濟、權力監(jiān)督及政治參與,但從我國信訪制度的發(fā)展效果來看,群眾的政治參與保證明顯不足,再加上很多政策到了地方之后,大多數情況會成為地方政府對群眾上訪約束的一種武器,這就導致信訪制度演變成為了一種制度上的錯誤實施。在我國主要是通過行政和司法救濟來進行自身利益維護的,但這兩種方式所需要的成本是較高的,那么對于收入較低的農民來說并不適用。故很多農民在自身權益維護的時候往往采用的是上訪形式,再加上農民對信訪的期望值較高,也是當前農村群體信訪數量增加的原因。
2.3社會保障方面的原因
分析農村發(fā)生群體上訪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利益分配不公平導致的,主要表現為社會保障機制并不完善、利益分配失衡等。隨著三農問題的不斷解決,當前農村經濟也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但是農村基礎制度體系并未跟上經濟發(fā)展的步伐,故需要對相應的制度進行完善,實際上當前農村發(fā)生的大多數群體上訪事件都是由于群眾對政府不夠信任,長期下來必然會導致群眾對政府政策以及政府工作喪失信心。筆者覺得做好社會保障工作是解決當前農村利益分配不均的一大重要措施。但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仍舊不夠健全,這就導致出現了農村建設中對農民利益的侵害,這就會在很大程度是造成農民在失去土地之后心理上出現慌張的現象,這種心理擴大化發(fā)展就會導致出現群體上訪,故盡快的構建和農村利益分配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2.4存在制度缺失的現象
從當前農村群體上訪案件來分析,一部分是由于村長、村支書不夠團結造成的,其在工作當中無法發(fā)揮出其應付的責任,其行為根本無法達到期望值,這種村支書必然在村集體當中沒有號召力和威信,所以經常性的會出現指揮不當的情況。在村級管理當中街道辦事處是其上級單位,但是很多時候卻對問題不予處理和不予解決,這就會使得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不斷升級,而導致這些現象的原因都是因為村級建設和管理上存在制度缺陷。
3、街道辦事處有效化解農村群體性上訪事件的對策
3.1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
那么要想真正的實現農村經濟結構的有效調整,最基本的是先要將農村經濟中存在的二元結構進行消除,這就需要從農村宏觀資源、經濟配置上進行,當農村的利益結構不斷調整、調整不斷深化的時候則是在進行二元體制消除的過程。作為街道辦事處來說,其要想將農村經濟所具有的管理及調控作用發(fā)揮出來,則需要對三農投入加大,還需要加大農村經濟建設投入。有效的保證農村水利建設、農村科技建設、農村交通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大,使得街道辦事處將原有的單一投入轉變?yōu)檠a償、貼息等形式,另外農村經濟資金管理過程中還應該設置監(jiān)督和職能部門,從而使得資金安全性得以保證和落實。
在廣大的農村,社會保證制度是實現農村利益格局調整的制度保障,其對于縮小農民收入差距具有保障作用,故當農村的利益格局進行調整的時候應該將不斷進行社會保障制度完善作為改革的重點。而以街道辦事處出發(fā),要想實現社會保障則需要從制度和政策上去闊時,在內部實現相應機制和制度的實施和落實,與此同時街道辦事處還應該將各級政府的社會保障制度堅決落實到位,從而實現對弱勢群體的有效扶助。
3.2不斷的加強農村管理成效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當中群體上訪事件控制是非常迫切的問題,其是各級政府在農村管理當中一類重大性的問題,街道辦事處是接觸農村群體最近、最了解農村的政府部門,所以其應加強自身建設工作,做到工作作風的有效轉變,將群體上訪事件的數量控制到最低。需要對村級干部辦事能力不斷進行提升、加強村級干部在群眾中的公信力、將黨員干部的正能量在村級組織管理當中充分的發(fā)揮出來、做到對農村弱勢群體有效的幫扶和扶助。
3.3通過法制宣傳實現村民法律意識的增強
(1)當進行農民普法的時候,其選取的普法內容應該和農民的實際結合起來,側重從有效解決農村宅基地糾紛、土地糾紛、借貸糾紛等方面存在的法律需求,一方面有效的滿足群眾利益訴求,另外一方面還可通過法律的手段對自己應該享受的權利做到認識和了解。
(2)面向廣大農村的普法教育應該呈現出多元化發(fā)展,要避免授課方式的簡單化,將報紙、廣播、網絡視頻等形式充分的利用起來,實現廣大農民群眾的普法落實。
3.4進行接訪方式的改進從而實現訴求渠道的有效暢通
(1)進行信訪班子的改革建設,實際上當前信訪機構和行政工作是不分家的,故進行信訪機構單獨設置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也是暢通上訪渠道、轉變接訪形式的一大有效措施。過去我國針對群體上訪采用的行政化模式,所以應該將信訪中群眾的參與作用發(fā)揮出來,做到信訪渠道的不斷改進。
(2)作為街道辦事處要想實現民意的暢通,則需要對訴求的渠道不斷拓寬、簡化訴求流程及有效增加訴求渠道。
總結:當前廣大農村群體上訪事件在不斷的增多,其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農村的建設和發(fā)展,而當農村經濟發(fā)展轉變的時候,社會當中的各個階層則會因為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將矛盾暴露出來。那么在這樣的時期內,農村群體上訪事件則不斷增多,作為街道辦事處應該不斷的加強自身建設、應該大力進行農村經濟的發(fā)展、應該大力進行農村經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書人.農村征地拆遷過程中矛盾與沖突的問題研究.江西財經大學.2015.
[2] 朱克杰.酒泉市征地拆遷群體性事件研究.蘭州大學.2015.
(作者單位:大連長興島經濟區(qū)政法辦公室(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