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記》是世界范圍內(nèi)最早的教育哲學論著,也是非常珍貴的教育遺產(chǎn)。它對長善救失、藏息相輔、教學相長及“豫時孫摩”這四大教學原則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在全面振興傳統(tǒng)文化的今天,振興傳統(tǒng)教學尤為重要,語文學科對于振興傳統(tǒng)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將傳統(tǒng)的教學原則與當代語文教學相結(jié)合更為重中之重。本文對《學記》中的四大教學原則進行闡述并進一步探究其對當代語文教學的啟示。
關(guān)鍵詞:《學記》 教學原則 當代 語文教學
《學記》是我國儒家經(jīng)典《禮記》中的第十八篇,全文共1229字?!秾W記》系統(tǒng)地論述了教學的方法、原則,學習的功用、方法、效果以及為師之道等諸多教育理論。其中,教學原則對世代教育者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秾W記》雖成書于兩千多年前,但它的智慧與原則用于今日也十分適宜。本文僅就《學記》中的教學原則進行闡述并談談這些教學原則對當代語文教學的指導作用。
一、長善救失
《學記》云:“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學生有四種過失,教師一定要知道。這四種過失就是多、寡、易、止。多學而少思就陷入了“學而不思則罔”的狀態(tài),僅是機械地記憶而不明其深刻的內(nèi)涵,這就是貪多而造成的過失;寡學不旁求就陷入了“坐井觀天”的境遇,舉一不能反三就如盲人摸象,知道一點點知識就滿足了,這是見識短淺、讀書不能旁征博引而造成的過失;易學而生輕浮心就會產(chǎn)生“驕傲自大”的心理,或是因為意志不堅定而輕易改變學習方向,這也是學習者的一種過失;“失則止”,畏難而不學或者半途而廢,這屬于自我設限、故步自封的毛病。這四種過失大有不同,教師必須細心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隨時糾正學生的過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增長學生的善心善行,幫助學生改正自身的缺點和毛病。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guān)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聯(lián)系《學記》的 “長善救失”原則,就是要告誡教師在發(fā)現(xiàn)學生錯誤時,應及時指出并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身心特點給予不同的處理方式。對于語文課的學習,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態(tài)度,不同的喜好程度,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需要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并針對不同學生因材施教,還要重視學生間的個別差異進行差異教學。
二、藏息相輔
《學記》云:“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這一段中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施教是講究方法的,是順應時序進行的,在課堂上學習正課,在下課以后也要進行課外活動,課外活動能積累知識,它是對課堂上正課的補充。課外不掌握一些簡單曲調(diào),指法就會不嫻熟,課內(nèi)就不能調(diào)試琴弦;課外不學習一些音律知識,課內(nèi)就不能完成詩歌寫作;課外不學習禮儀制度,課內(nèi)就不能很好的施行禮節(jié);所以在課外不學習各種技能就不能很好地駕馭課堂上學習的知識。
新課標指出:“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這便是《學記》藏息相輔原則的延續(xù)。學習語文課應該聯(lián)系課內(nèi)外,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能夠把實際生活中積累的知識與書本知識相結(jié)合。教師應該擺脫“成績指揮棒”的束縛,有意識的讓學生多進行課外活動,因為恰當?shù)恼n外活動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能夠使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相長
《學記》云:“雖有佳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边@一段的大意就是雖然有美味佳肴,但是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盡管有至善的道理,假如不肯去學,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好與可貴。所以說,學習之后才能了解自身學識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識面的狹窄。知道自己的短處與不足,才會反思自己,努力學習;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增強自己的學識。這就是教學相長。
現(xiàn)代教師觀要求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除了增強自己的學科知識、教育教學能力以外,還要學習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多媒體教學以及其他學科的知識。使教師成為博才,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敖虒W相長”這一原則還要求教師能夠?qū)ψ约哼M行反思,教學反思在當代教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只有教師懂得自我反思,才能知道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并及時填補不足之處。所以“教學相長”這一原則在當代仍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四、豫時孫摩
《學記》云:“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這一句指出在事情沒發(fā)生之前做好預防就是“豫”;教師對學生的教學要找好時機叫做“時”;不超出規(guī)定的范圍,不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的教學就是“孫”;相互切磋相互學習就是“摩”。這四方面,就是教學之所以興旺的緣由。
“豫”是預防,在現(xiàn)代教學中教師大多注重成績,對于學生品行要求并不多,所以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情形時有發(fā)生,這就要求教師要貫徹“禁于未發(fā)之謂豫”這一原則。關(guān)心學生的現(xiàn)有狀態(tài),然后時刻督促學生不犯錯,在學生心中常敲警鐘。
“時”是時宜,在新課改實行以后,教育界更加重視學生的自身情況,并強調(diào)著重“以學生為本”的學生觀。教師的教學應該恰到好處地促進學生發(fā)展,圍繞著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展開教育,這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然后在適宜的時間教導學生。教師的教學應該在學生能夠接受的范圍內(nèi)進行,講授不應過于簡單,否則學生就會輕視語文學科;也不應講得過難,否則學生就會逃避學習,對語文失去興趣。
“孫”是順應,教學不僅應該順應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還要順應語文學科的規(guī)律。教師的講授要符合學生接受能力、知識基礎、心理特征等。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將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段目標與內(nèi)容分成四個學段,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呈階梯狀。對于學生來說,學習也應該有層次,不能拖沓。
“摩”是切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里的合作與《學記》中的“摩”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單打獨斗并不能成就大事業(yè),所以相互切磋、善于合作、共同進步才是大趨勢。對于學生來說,學習就應該善友相依,要集思廣益。同學之間相互切磋,取長補短。
綜上所述,《學記》對當代語文教學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它所蘊含的經(jīng)久不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一直影響著世世代代的教育者。《學記》中的教育原則內(nèi)涵豐富,因筆者能力有限,僅就四點原則進行說明,所以深表遺憾。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因緣生居士.學記師說勸學解[M].臺北:凈空多元文化教育基金會,2015.
[3]陳浩淼.試論《學記》教學思想對語文教學的啟示[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4]趙歡.《學記》中“豫時孫摩”原則對當今語文教學的啟示[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04).
[5]桑文波.《學記》中的教學原則對語文新課改的指導意義[J].岱宗學刊,2008(03).
[6]楊眉.淺析《學記》中的教學原則及對語文教學的指導意義[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02).
(作者簡介:張琪,女,吉林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