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4-0031-02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優(yōu)化英語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向多方位的智能開發(fā)轉變,自然是英語素質教育的重點和發(fā)展方向。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怎樣優(yōu)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
一、教師充分備課并布置學生預習
備課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板書、備教具等。教師在備課時,要確定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與要求,找出教學重點和難點,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英語知識和能力的狀況,并據此確定教學方法。備課越充分、教案設計得越詳細、越科學合理,課堂教學效率就會越高。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預習并找出疑難問題。這樣,學生就會帶著強烈的求知欲聽課。教師的充分備課和學生的充分預習相結合,課堂上就會減少“損耗”,從而能夠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
在班級授課的情況下,要想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實現有效教學,首先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并不在聽講,也不思考問題,他們只是坐在教室里,坐夠四十分鐘。對于這些學生來說,上課幾乎是浪費時間。他們既沒有從事學習活動,也沒得到相應的發(fā)展。為了使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實現小組合作學習。
如何在課堂上有效地發(fā)揮學生的參與意識呢?許多教師認為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就是讓學生多回答幾個問題。變“教師講、學生聽”為“教師問、學生答”。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往往表面上熱熱鬧鬧,學生也非?;钴S,但是這種“參與”往往流于形式,為了使學生的參與能更有效,這時就需要發(fā)揮小組合作的功能,從而篩選、過濾出有價值的信息。例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時,先讓學生討論所學的食物,然后由易到難討論I like… Because… We like… Because… My friend likes… Because…在小組發(fā)言前,學生先在小組內發(fā)言、交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每位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通過這種交流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傾聽意識——對別人的意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先要聽懂別人的意思。如果能在這種平等、和諧的氣氛下開展交流,長期堅持下去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能力的發(fā)展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這樣做才可以保證課堂的交流是有效的。
要很好地實施小組合作學習,要注意的問題有很多。其中之一,就與大班額有關。有的教師提出,在四十多人的大班額的情況下,難以改變現有的課桌椅擺放形式,實際上在現有的形式下可以做微調,如前后桌同學可隨時組成合作小組。最嚴重的問題是小組合作學習被形式化。這反映在幾個方面,一是教師對教學的設計,仍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而沒有考慮到學生合作的內容是否真正具有分工、合作的價值,因此學生的合作學習就成為教師講授的點綴,而沒有實質意義;由此也導致了第二個問題,即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太短,不可能使學生有真正的獨立思考和相互合作。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求教師改變原有的教學設計思想,從教師獨占課堂的固定思維中跳脫出來,充分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三、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知識
教師要從單純的講授中解放出來,改變課堂教學結構,實現課堂活動的多樣化。如果學生個體的全部時間都用來聽教師的講解,學生就可能降為聽眾的地位,使他從屬于教師的活動而不能實現自主的學習和發(fā)展。小組合作學習在時間構成上改變了班級授課情況下教師占用大部分時間的狀況,從而將更多的自主活動時間留給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當然,為了給學生留出更多的自由時間,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有相應的變化。它要求教師授課盡量以大單元教學內容為主,并只作精講,而對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與同學合作能夠弄清楚的問題,就留給學生小組去完成,以加強學生間的合作。我在教學Read and Write時,只精講詞句,然后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自己分小組討論解決,實際上,如果課堂的時間結構能夠得到變化,真正實現小組合作學習,那么,課堂上的活動就豐富了。學生活動豐富化的表現之一便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的探究活動。
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到底怎樣有效進行探究呢?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努力將原先用于講授的內容轉化成適于學生探究的一個個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有些完全不適于探究的內容,另當別論。這就需要教師轉化思維定勢,不要低估學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也不要認為“只要教師講了學生就一定懂了”,而要把自己置身于學生的位置,處處以“懷疑”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學內容,設身處地設計問題、引發(fā)問題。其次,要為學生獨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思維操作的中介性工具,也就是有價值的問題。
四、設立評價機制,有效掌控學習活動
在大班額的教學活動中,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約束,課堂上將會是研究時轟轟烈烈、匯報時各抒己見、歸納時收效甚微,師生付出的精力與其所得及不相稱,這就要求我們尋找相應的教學策略。我們認為應當在課堂上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伴隨整個探究活動的全過程,使評價真正具有促進學生探究活動深入發(fā)展的功能。